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 国民党的新闻统制表现为: 1、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2、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3、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 4、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同时建立起为这一政权服务的新闻事业网,加紧对新闻事业的统治。设在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中央日报》 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 创刊初期反对蒋介石。这一时期的《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宁、汉合流后,《中央日报》由国民党右派把持。叶楚伧兼任社长。后来是程沧波。他启动了《中央日报》的企业化改革,推行社长负责制,提出实现报纸营业化、学术化、效率化的口号。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中央通讯社 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 闻事业 “中央广播电台” (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 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 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占据了全国新闻出版的垄断地位。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对于民营新闻传媒,特别是著名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采取的是积极拉拢和严加控制的办法。 著名报人陈布雷的政治悲剧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 《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 《宣传品审查标准》、《新闻检查标准》、 《修正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 《图书杂志审查办法》、 《戒严法》、《广播无线电台条例》等,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剥夺广大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国民党政府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由“事后追惩”改为“事先检查”。 1933年在重要城市设立了 “新闻检查所”。 1934年又专门成立 “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及其地方机构。 1935年成立中央新闻检查处,形成严密的新闻检查网。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二、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主任,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组成的编委会。1932年7 月停刊,共出52期。它全力揭露叛变革命的国民党的真面目。对于国民党改组派和托陈取消派的反革命谬论进行了批驳。也受到 “左”倾错误的影响。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中央半月刊》、《少女怀春》等)出版。后期由李立三负责主编。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掌握了刊物的领导权,错误地宣传“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给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红旗》 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1930年医学保健
8月14日停刊,曾化名《摩登周报》、《红妮姑娘艳史》 等。 《上海报》 1929年4月17日创刊,是中共在上海出版发行的通俗报纸。初名《白话日报》,5月改为《上海报》。李求实主编,以工人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该刊大量报道公认的劳动、生活、斗争等情况,揭露国民党破坏工运的阴谋,介绍了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曾化名《沪江日报》、《海上日报》等。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红旗日报》 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1931年3月8日停刊。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党的地下报刊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当飞机飞越彩虹 1、介绍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列宁关于建立全俄政治报纸的论述,尤其是 中国男子体操“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著名论断,就是《布尔塞维克》最早介 绍给中国读者的。 2、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多次作出有关报刊工作的决议、指示。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3、发展通讯员,加强同众的联系。 4、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党的地下报刊,受到了几次“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在宣传上也有过严重错误。同时,在地下报刊的宣传策略与发行方式上,也曾采取过盲动的做法,从而使党的报刊损失惨重。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三、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 在中共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积极倡导和创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文艺新闻》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1931年3月16日在上海创刊,终刊于1932年6月20日,共出60期。小型周刊。袁殊创办并主编。鲁迅、瞿秋白等都为《文艺新闻》撰稿。 该刊的主要内容是对反动文艺的批判和报道文艺界的动向。它曾首先披露了柔石等“左联”五烈士遇难的消息。同时该刊还是最早提出和提倡“报告文学”体裁的报刊之一。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研究会 中国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影响下成立的新闻团体。 1931年10月23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它以《文艺新闻》周刊的编辑记者为主,加上《申报》、《新闻报》、《时报》的进步记者以及高校新闻系科部分师生组织而成。瞿秋白、邓中夏等支持并指导该研究会的筹建工作。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研究方向: “致力新闻学之科学的
技术研究外,我们更将以全力致力于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新闻学之理论的阐扬” 研究原则: 一是“研究并批判目前为止的过去的新闻学及新闻事业之历史的社会的存在”,审识“新闻的阶级性”; 二是“探求建立目前客观需要的新兴新闻学及新闻事业的有历史价值的基础理论”。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曾在《文艺新闻》出版《集纳》专页。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了一些最早的初步探讨,并从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大众性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1932年3月20日成立。 “左翼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创办了 “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 “左翼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 “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月。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 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 “韧”的战斗精神。 二、 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旋动 “匕首和投”。 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从编辑《新青年》。主编《语丝》,到主持 “左联”刊物,始终坚持报刊的 “思想革命”方向和原则性。鲁迅为革命编刊物,不辞辛劳, “拼命地做”。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
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阶段,主要是广泛采用简便易行的标语、传单、布告、壁报、简报等形式,宣传众反压迫,闹革命。这种宣传方式,成为根据地报刊发展的良好开端。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案规定各军及纵队均应办一壁报并统一命名为《时事简报》。1931年3月,签发了一份《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有《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时事简报》等宣传形式的广泛采用,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军日报》 红军创办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报。 1930年7月29日在长沙创刊。由红三军团政治主任袁国平和左基忠主编。共出版6期。8月5日,红三军团撤出长沙,报纸停刊,共出6期。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主要机构是红中华通讯社、《红中华》报、 《青年实话》 和《红星报》、《斗争》等 (以上四报刊为中央苏区出版发行的四大红报刊)。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中华通讯社 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它向国内外报道临时政府的文告、
宣言以及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及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中社播发中、英文两种电讯,每天向全国播送五六条新闻,发稿一二千字,同时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编辑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 《每日电讯》 ),供中央机关参阅。 它以出版《红中华》报为主要任务。 1937年1月, “红中社”改名 “新华社”。 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中华》报是“红中社”的主要出版物,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初为周刊,第148期起改为双日刊。 最初由周以粟担任负责人兼主笔。后来,王观澜、杨尚昆等人先后负责过该刊。 中世纪欧洲地图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中华》它配合党政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报道,鼓动工农众参加工农民主政权; 指导苏区各级政府的工作;报道全国革命斗争形势。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全苏区人民的喉舌”。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934年10月3日《红中华》出至第240期后,红军主力长征转移。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由瞿秋白总负责,继续不定期出版《红中华》报。1935年2月5日,根据中央开展游击战争、停止集中作战的指示,《红
中华》停止出版工作。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青年实话》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 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所设在江西于都,发行部门设在福建长汀,1937年都迁至江西瑞金。 陆定一、魏延先后任主编。最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五日刊。 “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大众化”是《青年实话》的特。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停刊。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和《红中华》报同一天创刊)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从创刊至1933年7月,主编不明,1933年8月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由主编,被称赞为 “战士的良友”、 “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遵义会议后由陆定一主编。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红中华》等中央苏区的报刊绝大多数停刊,而《红星》报继续出版,由铅印改为手刻蜡纸出版,在长征途中起到了“宣言书”、“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斗争》 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933年2月4日在瑞金创刊,是一份综合性的刊物。该刊由《实话》和《党的建设》两刊合并而成。铅印16开本,每月约出3期,由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紫光阁微博1934年9月30日终刊。 该刊主要等在中共中央的决议和党的负责人的文章,发表了党的文献和署名文章300多篇。 作为党的机关报,该刊对苏区斗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由
于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经常为该刊撰写文章,因此,《斗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权威性。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二、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红军报刊 三、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