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史

阅读: 评论:0

多西环素一、 古代社会的经济信息
在缺乏大众传媒的时代里,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古代社会最为权威和森严的信息。当时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相对综合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三国志》卷47《吴书》中有一则:“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农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官员奏疏中的经济信息也不少,如明末一位地方官员迫于百姓生活极度痛苦的现实,上疏请求免征粮食:“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若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此外,邸报萌芽于唐代,正式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古代报纸形式了。邸报中同样包含大量的经济类内容。
如:“自今朝省及都水盐司寺,凡下条贯,并令进奏院摩印,颁降诸路。仍每年给钱一千贯,充镂板笔墨之资。乞。”
二、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的国际传播
明清时期的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体是当时向世界传播包括经济信息在内的中国信息在内的重要力量。
1597年,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抵达澳门,他在《庞迪中国》产的:“如果说哪个国家无须与邻国贸易而能知足长乐地生活,那就是中国。”他表达了当时中国物价相对欧洲低廉的多。
1640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安文思抵达中国,他对当时中国的航运和贸易的印象极其深刻。据《中国新史》(安文思著)说写道:“在利用水路运输进行商品贸易方面,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
嘉道年间,明朝出现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之新式报刊产生,促进了经济新闻的发展。1815年,马礼逊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1827年,英文商业周刊《广州纪事报》在广州问世,马礼逊被聘为特约撰稿人;1832年,裨治文创办英文《中国丛报》;
次年,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
《丛报》经济新闻和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知识性介绍、时事要闻介绍,以及财经政策的分析讨论。1835年以《广州漫步》为题分六期连载了裨治文日记,介绍了广州包括海关、码头、十三行街、人口、窟等情况;1839年有关于郭士立所著《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的书评,内容广泛,涉及“商业、制造业”等等。
其中,《中国丛报》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基于西方价值观基础的对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清政府一整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蔑视和不信任。据《中国丛报》1840年4月第12期篇二记载:“它们产生于一个穷于心计的压迫体制,这一体制将自己装扮得似乎很合理,其实全都是骗人的谎言和狡诈的伎俩......他们同意进行贸易仅是出于恻隐之心和乐善好施。”
战争之后《中国丛报》属于经济内容的报道一般包含在“时事日志”栏目中,有时也有专文谈经济情况的,如1843年10月的《英华贸易的前景及其特点》,以及11月的《介绍中国沿海居民的捕鱼业》,1844年1月的《的赔偿》,9月的《贸易的增长》,1945年5月的《福州的商业》等。
毒素
总体来说,传教士进行的包括经济新闻在内的传播活动,设想把中国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国家设计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秩序中。
晚晴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二外法语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周刊。创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因专言宗教,销路不广,在1874年9月出至第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较为综合。近代史上为人熟知的孙中山给李鸿章的改革呼吁书《上李傅相书》的原文,也分两期连载于1894年9、10月的《万国公报》。
林乐知刊于《万国公报》上的《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是一篇鲜明的倡导宗教和经济相结合的评论。文中说:“中国向为习俗所囿,致失其治理万物之灵。论世者美曰:中国矿产之煤铁,实多于欧洲。特上之人愚而不明,狃于风水之邪说,坐令弃于地中,甘失富强。为可惜耳……”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于上海。《申报》创刊号表达了刊登经济新闻报道的意愿,有“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之说,并于第二
期刊登了一则属于论说性质的经济新闻《议建铁路引》。“窃思上海一邑,实为中华一大名区。盖自中西各国通商以来,几于无物不至,无美不臻。何也?盖由水陆教会,地理便易也……”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创办近代新式报刊的高潮。这些报刊积极鼓吹变法图强,要求清政府进行君主立宪形式的政治变革和大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在众多报刊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湘报》、《时务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时务报》。
《时务报》高度重视经济新闻的报道,《时务报》所载《湖广总督张制军之洞创设商务公所札》就反映了张之洞在汉口设立商务公所、劝勉工艺的情况:“如何相机推广,筹本集股,购置运销,统由商人自筹办理,官不预闻。”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也很重视经济新闻的地位。
1901年之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从中央到地方,官有、民办的“官报”大量涌现,如《北洋官报》等。
《民报》作为一份大型月刊,创办于1905年11月的日本东京,是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机关刊物,是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杂志。
《民报》上的经济内容,有五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正面阐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文章,如《从社会主义论铁道国有及中国之官办私办》;再有是写经济问题有关的时评,如《张之洞之卖矿》等。
北洋政府及“五四”和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上较大篇幅的经济类理论文章和社会调查的篇目相对较少,但每一篇都是精华,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就是居于思想界的领先地位的。
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刊登了章士钊的一篇经济类论说文章《经济学之总法则:在北京学术研究会之演说》,提出经济学的“总原则”,“即以最小之劳费,而求最大之效果”。他分析说,中国“今日之根本大弊”,“一为才不得其用”,“一为财不得其用”。具体说来,“社会之经济能力不充,机关不备,以致物价腾踊”,“人才为社会虚荣所侵伐,又无途以致用”。
《现代评论》是北京乃至全国知识界很有影响的刊物,是综合性杂志,包含政治、经济、法律、文艺、科学各种文字。
1925年五洲惨案发生后,《现代评论》刊登了唐有壬的《对英经济绝交》一文,提出以经济斗争手段对付英国的暴行,具体做法:“组织一个英货调查会”;“排斥英国的轮船”;对于汇丰等英国银行,“也应一律办理。那办法便是拒用该行等钞票,提取该行等存款,向该行等断绝交易行为,并督促政府收回关款盐款的经管权”;“还有一件极要紧的事,便是英国在华的工厂公司矿山等,应一概罢工。”
的名字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大政治力量开始对中国新闻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共产党报刊和国共合作报刊中对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罢工以争取合理经济权利等的报道都应视为经济新闻的范畴。
1924年5月11日彭湃曾就广东海丰农民运动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因信中所谈的情况的具有指导农民运动全局的意义,所以当时的党报《向导》第70期刊载了这封信,“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换句话讲,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便是一个伟大的农民解放运动。在经济的观点上和众的观点上,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国
民革命能否进展和成功,必以农民运动能否进展和成功为转移。占人口最大多数和占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民如果不起来,中国的国民革命绝对不能有真正成功的希望。所以农民运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是占一个最主要的地位,农民运动问题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根本问题。” 
五、抗战前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28年2月1日。
《中央日报》上的经济稿件是有一定地位的。1935年10月1日第一张第2版与经济新闻有关的报道包括:《柴米河三道新堤又溃 东海县政府封扣民船救济难民》、《许世英返京谈话 募义赈款结果甚佳》等文章。
《独立评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评论周刊,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很有影响的一份杂志。《独立评论》上的文章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评论或调查。翁氏发表的几篇文章均属材料扎实、见解透彻的经济类评论和第一手的调研资料,计有《日本人如何取得铁矿的供给》、《中国人口分布与利用》等。
据研究,1929年1月12日新记《大公报》创设了第一个与经济建设有关的专门性副刊“市政周刊”。1928年到1937年间《大公报》创办过几个专门的经济类副刊和综合性专业副刊:“中文统计月刊”,专载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经济周刊”等。
全面抗战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巴士之家全面抗战时期《中央日报》在宣传民族抗战大业上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中央日报》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强烈的谴责和深刻的揭露。
《中央日报》将日本直呼为“敌国”、“暴日”,对日本国内深重危机的报道非常之多,仅1939年12月间即有专题报道《敌国民不聊生》(12.4)、《敌国劳工缺乏 半数工厂停开 明年将征用童工》(12.6)、《敌国财政益陷困境 横征暴敛以图弥补 米荒极严重 将引起》(12.7)等。
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先后是《新中华报》,以及由《新中华报》和延安的《今日新闻》于1941年5月16日合并创办《解放日报》。
《新中华报》重视经济报道。在对各生产领域的报道中,绝大多数是对具体经济现象和实
际情况的反映,如《奠定边区工业基础,边区银行积极发展工业,国民党政府补助经费二万元已成立工业合作社十余个》等等。
从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看,《解放日报》对解放区的经济报道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报道所不可企及的。对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观照得十分详细甚至是详尽。仅以1943年1-12月《解放日报》“农林水利”报道领域为例,对比如下:
解放区的农林水利大项细分出好多报道领域,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概况、农场、互助合作、农业生产竞赛与英模、农业生产(春耕、麦收、锄草、秋收与秋种、植棉、移民开荒、生产救灾)、农村副业生产(养蚕、熬硝)、妇女参加生产、农业技术(农具、积肥、施肥、品种介绍、农业气候)、植树造林、水利、畜牧等等。有深度有广度。
抗战胜利后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重庆版在抗战胜利后是一份六版综合报纸。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民党忙于内战等原因,经济形势可说是险象环生。
1945年9月4日刊登《蒋主席胜利日文告》,强调“农工养息,实施民生主义政纲政策”。10
月5日又刊登《政府正在计划救济 战时管制决予废止 民营工厂可承办部分敌伪工厂》。10月7日刊载消息《蒋主席关怀工业状况》等。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3:2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中国   新闻   报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