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门派CXO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在中国市场拨云见月

阅读: 评论:0

各门派CXO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在中国市场拨云见月
大分子CDMO
皇冠上的钻石,中国市场药明生物一家独大
大分子 CDMO 服务于生物药的研发与生产,相较于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药物研发难度大、周期长,研发种类覆盖了多肽、胰岛素、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核酸类产品和细胞因子等,研发的集中方向主要在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等。根据 Frost & Sullivan,大分子 CDMO 是 CXO 行业中未来 5-10 年增长最快的子领域,可谓“皇冠上的钻石”。 
生物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大分子CDMO 兴起的基础。根据Frost&Sullivan,2019 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约为2867亿美元,2014-2018 年生物药市场复合增速为7.73%,高于小分子化药4.37%的增速,占全球药物市场的份额也由2014年的18.65%提升至2018年的20.64%。细分来看,引领生物药市场增长的主要是单克隆抗体和生物类似物,该细分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约为1290亿美元,占全部生物药的45%,近5 年复合增速为9.5%。
相比小分子药物,生物药更有希望成为超级重磅品种的预期,也是各药企大力投入研发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为大分子 CDMO 未来商业化品种放量铺平道路。
根据EvaluatePharma 的数据统计和预测,全球药品销售额 Top100 产品中,生物药占比提升明显,从 2010 年32%到2017 的49%,2024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到52%。2019 年全球销售额排名 TOP20 的药品中更是有 12 个是生物药,销售额合计占比 65%。同时根据Evaluate Pharma 预计,至2024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 4 个品种中将有 3 个是单抗,销售额排名 TOP10 的产品中将有一半是生物制剂。这使得未来创新药企在生物药领域的研发意愿更强,大分子CDMO 企业承接的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也有望更快放量。
2019 年,全球大分子 CDMO 市场规模约为 78 亿美元,2014-2018 年 CAGR 约为20%,同期中国大分子CDMO 市场规模约为11 亿美元,2014-2018 年CAGR 高达41%,增速显著高于全球。从竞争格局看,全球大分子CDMO 龙头Lonza 市占率7.1%,药明生物市占率 5.1%为全球第三。国内方面,药明生物是绝对龙头,与第二梯队之间拉开了较大差距。近年来康龙化成、凯莱英、博腾股份等小分子 CDMO企业通过自建工厂或并购的方式逐步向大分子 CDMO 拓展,但小分子与大分子在研发流程、工艺设计等方面差别较大。药明生物先发优势明显,短期内国内仍将保持药明生物一家独大的局面。
从平台布局看,药明生物较其他海外大分子 CDMO 企业在生物药发现领域有一定优势,是少有的端到端服务于大分子研发生产的CDMO 企业。在最新的双抗和 ADC 药物领域,药明生物同样形成了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未来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爆发点,巩固公司行业地位: 强调结构
金基德在双抗领域,药明生物提供技术平台 WuxiBody,一体化技术平台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能使用客户提供的单抗直接从双特异性抗体工程开始项目。双抗开发的难点在于提升其体内的稳定性、解决错配问题,同时保证工艺生产的稳定性。药明生物双抗技术的亮点在于其平台技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以通过利用 TCR 恒定区取代重链恒定区CH1 和轻链恒定区,避免重链与轻链的错配,相较于常用的 common light chain(通用轻链,CLC)等技术来说,流程更加简单和独立,研发效率更高。 
在 ADC 药物领域,药明生物利用及整合内部抗体发现、毒素及偶联子开发、合成及偶联技术,为客户提供理想的先导ADC分子,其ADC 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从早期研发到工艺放大、新药申报及临床试验样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赋能合作伙伴在不到 1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从DNA 到IND 申报工作。 花美男事件
小分子CDMO
跟踪研发能力及产能释放,关注原料药转型企业
尽管小分子 CDMO 行业增速低于大分子,但由于生物制剂的高价值、高利润属性及专有细胞株制造过程中的 IP 保护问题,过去十年 Top25 药企对生物制剂 API 研发生产投资超 1000 亿美元,远高于外包服务支出,外包意愿相对小分子更低。根据 Results Healthcare 估计,至2023 年,生物制剂 API 外包渗透率将由2019 年的 12%下降至11%,相应的小分子化合物 API 外包渗透率将由 2019 年的 34%提升至 2023 年的 37%,贡献CDMO 行业2019-2023 年市场规模绝对增量的50%。小分子化合物领域仍是国内CDMO企业未来角逐竞争的主战场。 
对于小分子 CDMO 企业而言,D(研发)与M(产能)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国内一梯队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旗下合全药业及凯莱英。准一线企业则包括博腾股份与九洲药业。奥翔药业、美诺华等从原料药CMO 向CDMO 转型的企业则有一定差距。我们以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两项代表 CDMO 企业研发能力,以订单数量及其中商业化订单占比、企业披露产能及 FDA 检查结果代表企业生产能力。可见凯莱英与合全药业在研发能力上遥遥领先,
而订单数量及合规产能领先相对较小。 
近年来,国内众多特原料药企业向CDMO/CMO 转型,切入创新药/专利药商业化阶段打开成长空间。特原料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稳定、高质量的生产供应能力,依靠丰富的工艺优化经验成为理想的医药外包生产承接企业。根据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及注册能力等水平的不同,CDMO/CMO 企业可提供的服务可分为简单受托加工、普通技术转移和新技术开发和运用,提供服务层次的不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及利润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能够在满足 GMP 认证的标准前提下,为制药公司提供工艺研发及定制生产服务的 CDMO 供应商,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竞争程度也相对较低。我们认为除转型较为成功的九洲药业外,应当关注具备工艺优化经验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奥翔药业、美诺华、天宇股份、普洛药业等公司,注意其CDMO/CMO 业务转型带来的业绩拐点。 
药物发现
平台建设能力至关重要,全平台布局与利基市场共存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药物发现是医药产业链中最前端的环节,也是技术难度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环节。它以新药开发想法的产生为起点,以拟进行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候选药物)的确定为结束。为了发现一种新药物,通常需要筛选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化学物质,并且,随着新颖结构药物的化学合成难度增加,以及可供筛选的物质的匮乏,这一环节的成本也越来越高。2019 年,全球与我国药物发现 CRO 市场规模分别为 129亿美元与 14 亿美元,2015-2019 年CAGR 分别为10.8%与33.4%。
药物发现 CRO 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服务、涵盖新药研发全程的不同阶段,主要负责提供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化合物库的建立和药物筛选)、苗头/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等工作。其服务流程主要如下: 
建立化合物库:根据客户给定的靶点或靶点特性,设计和合成针对性的化合物库(包含大型的化合物库和聚焦的化合物库),或者直接根据客户指定的结构合成相应化合物。
化合物筛选:建立筛选方法,对指定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可以高通量筛选或DNA 编码化合物库的筛选等),得到苗头化合物。
软轴
先导化合物优化:基于前期化合物筛选结果,进行构效关系分析与分子设计、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评价,逐步迭代优化得到先导化合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目前,在药物发现领域的主要筛选方法包括传统的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研究、高通量筛选(HTS)方法,基于结构化的药物筛选(SBDD)、基于片段化结构的筛选(FBDD)、 DNA 编码化合物库(DELT)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虚拟筛选平台(CADD)等。根据2018 年在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发表文献统计的2016-2017 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 66 个临床候选化合物的发现策略,已知活性化合物研究以及 HTS 仍然是新药研发的主流策略,前者普遍应用于当前制药工业,后者一般只在全球大型药企公司内部使用,目前能够提供大规模(百万级)高通量筛选研发服务的 CRO 公司非常少,一般用于靶点纯化的活性蛋白或特定的可大量获取的细胞筛选。目前除 DNA 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技术仅产生数个临床药物外,其他药物发现平台技术均已有药物成功上市的案例。
在药物发现平台布局方面,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全平台布局以及以成都先导为代表的布局高壁垒、广阔前景的 DEL 库等领域的两种模式应当受到关注。药明康德在高通量筛选、基
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等平台等已具备较长时间开发经验,同时在 2014 与2018 年,公司分别打造PROTAC 与DEL 技术平台,一方面丰富自身平台化能力,满足更多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对冲项目集中于单一技术平台产生的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目前药明康德是全球药物发现 CRO 龙头,众多技术平台可有效赋能中小Biotech公司,通过长尾客户战略进一步打开企业成长的天花板。 
相较药明康德,成都先导专注于 DEL 库开发,并在这一利基领域形成较大优势。截止 2019 年 8 月,成都先导 DEL 库分子结构数量约 4000 亿个,对外公开的合作数量32 个,远超同期的药明康德。DEL 库利用组合化学思想,解决了NME 发现中筛选、合成效率低,以及筛选信号解读困难的问题,目前全球 20 大药企大部分已开始布局 DEL技术,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同时成都先导的DEL 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通过 IP 转让以及里程碑付费等方式灵活变现,后续成长潜力较大。 
临床前CRO
安评是主要板块,认证资质与实验房面积是硬指标
临床前研究服务包括安全性评价研究、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动物模型等,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和活体动物研究,以观察其对目标疾病的生物活性,并为药物提供安全性、药物毒理等评估。此外临床前 CRO 企业也提供除研发外的化学合成外包生产服务,以满足临床试验需要大量药品的需求,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分离提纯、剂型选择、处方筛选、检验方法等内容。2019 年,全球与我国临床前 CRO 市场规模分别为 91 亿美元与 18 亿美元,2015-2019 年 CAGR 分别为7.9%与 20.3%。 
临床前 CRO 市场中非临床安评研究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其包括安全药理学试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等评价试验。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3:1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生物   企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