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深度研究报告(75页)

阅读: 评论:0

黑龙江北开职业技术学院
医疗信息化深度研究报告(75页)
⼤数据、物联⽹、⼈⼯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不断驱动健康数据应⽤,打开⾏业天花板。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起步于HIS 系统,主要针对收费数据进⾏管理;紧接着建设重点转向CIS系统,主要是医疗数据的管理和应⽤;现阶段,⼤⼒建设的电⼦病历主要对居民⼤健康数据进⾏管理,由此我们看到每次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浪潮都是基于更深⼊的数据应⽤。未来物联⽹、5G、⼤数据分析、AI 将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数据集采、传输、分析服务。我们认为,今后的医疗健康服务将不仅仅是信息化,更多机会将来⾃于医疗⼤数据的整合及应⽤。谁能够获取数据,并将数据转化成健康服务等应⽤,谁就能在未来医疗健康服务的万亿市场中获得⾦钥匙。
医疗痛点需求不断提出,医疗信息化建设⽆⽌境。第⼀代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HIS 解决财⼈物问题,第⼆代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CIS 解决医技问题,第三代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GMIS 解决区域互联互通问题。我们通过历史复盘可以发现医疗领域的痛点层出不穷,医疗信息化⾏业不断通过技术进步满⾜更⾼层次的医疗需求,并且新产品带来的市场空间要显著⾼于⽼产品。我们认为未来两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区域互联互通和院内电⼦病历建设上,其中电⼦病历升级将显著拉动⾏业增长。
市场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产品化和研发投⼊奠定企业长期成长能⼒。根据我们统计的15-18年四年期间8 家上市公司3439 个公开采招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看,⽬前院内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院外市场较为
集中。院外市场⼚商的先发优势主要是由于业务体量较⼤的医疗信息化公司通过多年在医院端项⽬实施积累的⼴泛医疗机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品牌效应,各地卫⽣管理部门更倾向选择在医院端有丰富产品经验的龙头公司。⽽院内市场中信息化⼚商与客户深度绑定则带来更强的议价能⼒。我们看好具备完善的产品体系和注重研发投⼊的医疗信息化公司的长期成长动⼒。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创业慧康、卫宁健康、思创医惠、国新健康,建议关注万达信息、东华软件、东软集团、和仁科技、麦迪科技。
报告内容:
⼀、医疗信息化产品体系及发展路径
忆韦素园君1、医疗信息化及医保信息化产品体系
我国医疗信息化及医保信息化经过数⼗年的本⼟化发展,根据⾯向⽤户的不同及所实现的核⼼功能的差异,整体产品体系可进⾏如下分类:
发展历史概览:由点及⾯,实现纵深化发展
⾃20世纪70 年代初的起步⾄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医院内部管理到关注患
者诊疗,再到区域性信息互通,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域的发展,内涵与功能得到强化,服务范围不断延伸。
2、医疗信息化发展第⼀阶段(1970s-21 世纪初):以 HIS 为核⼼,聚焦医院内部管理
医疗供需⽭盾突出,传统管理体系效率低下
20 世纪70年代末,改⾰开放初期的中国卫⽣技术⼈员缺乏,医疗资源短缺,⽆法满⾜⼤规模⼈⼝需求,医疗供需端⽭盾突出;另⼀⽅⾯,传统医院信息处理⽅式落后、运⾏效率低下,由此衍⽣出财务混乱、物资积压等⼀系列问题。原有的管理⽅式严重阻碍医院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双向驱动,发展持续性强
⼩型机进⼊中国后,部分医院将其引进管理,医疗信息化建设起步,HIS 系统应运⽽⽣。技术的⾰新带动了HIS 系统的转型升级,同时HIS在医院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衍⽣出的新需求⼜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与科学技术的双向驱动下,HIS 系统朝着存储空间增加、运⾏速度加快、统⼀协调、规模化⽅向不断升级,提升了医院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维护医院的运⾏秩序,利于增强医院的竞争⼒。
以收费为中⼼,统筹“⼈、财、物”的管理
HIS 系统⽴⾜医院内部事务管理,以收费为中⼼,将门急诊挂号、核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登记、收费,以及医疗机构⼈、财、物等资源调配信息,借助信息⽹络技术进⾏管理,并采集整合各节点信息,供相关⼈员查询、分析和决策。
系统早期主要被应⽤于财务⼯资管理和病案统计⼯作,在互联⽹发展驱动下开始采⽤⽹络系统运⾏。软件系统以门诊、住院收费为基础,功能扩展⾄收费管理、药品数据等。⽬前HIS是医院信息化平台的⼀个重要部分,在技术推动下功能不断扩展、系统持续升级。
功能覆盖业务事务双环节,统筹管控医院内部⼯作
HIS 系统分为医院业务系统与事务管理系统两⼤部分,医院业务系统主要⽤于医院⾮诊疗业务的管理⼯作,事务管理系统则主要⽤于医院内部事务的管理⼯作,系统功能覆盖业务事务管理双环节,统筹管控医院内部⼯作。
华宇乐悠游利好政策层层推进,助⼒渗透率⼤幅提升
HIS 的发展⼀⽅⾯源于医疗服务需求攀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作⽤。2018 年利好政策频出,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HIS 在医院的进⼀步推⼴升级。
⽬前HIS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部署渗透率较⾼。据CHIMA 抽样调查结果显⽰,2015-2016年度我
国医院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和门急诊挂号系统已实施或在建的⽐例接近80%,其他多数系统实施⽐例也保持在60%左右。我们认为未来政策加码、患者需求攀升以及技术⾰新,将持续HIS 系统建设,渗透率有望进⼀步上升。同时,由于⽬前HIS渗透率已处于⾼⽔平阶段,未来市场增量将主要集中于系统更新升级。
3、医疗信息化发展第⼆阶段(21 世纪初-2010年):需求向 CIS 延伸,产品以诊疗为核⼼
三⼤主⼒驱动,信息系统延伸发展
20 世纪末我国医药卫⽣体制改⾰深⼊发展,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技术的发展及国家政策引导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三⼤主要驱动⼒。在原有的HIS 系统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为满⾜医院⾃⾝建设的需要,信息化的重点由管理信息化转移到临床信息化,CIS 被引⼊医院应⽤。
以患者为中⼼,⾯向诊疗过程
CIS 以患者为中⼼,以医⽣临床诊疗⾏为为导向,借助多种软件应⽤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完成电⼦化汇总、集成、共享。医务⼈员通过信息终端浏览辅助诊疗路径、发送医嘱、接受诊疗结果、完成分析,实现全院级别的诊疗信息与管理信息集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出
各类信息应⽤系统。从HIS 到CIS 的转型,医院信息系统的中⼼发⽣变化,决定了其运⾏⽬标、服务
对象等各⽅⾯的差异。⼆者虽特点相异,但相互联系,相互⽀撑。
ntvdm cpu遇到无效指令功能覆盖临床医技,全⽅位⽀持诊疗过程
CIS 系统包含临床系统与医技系统两⼤部分,临床系统聚焦患者诊疗环节全流程信息化,医技系统主要⽤于实现医院各个医技科室信息化。每⼀部分包含多个系统,全⽅位协助医⽣完成诊疗的各个环节。
根据CHIMA 的调查,CIS 各系统在医院重要程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电⼦病历系统、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和临床决策⽀持系统,以下我们将对CIS 的重要产品进⾏介绍:
(1)电⼦病历(简称EMR)是医务⼈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成的⽂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与过去的纸质病历相⽐,电⼦病历不仅是将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且将其变成计算机能识别理解的结构化数据,便于进⼀步的处理分析,是CIS 的核⼼。
(2)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简称PACS)是应⽤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把⽇常产⽣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 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的图像)通过各种接⼝以数字化的⽅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同时增加⼀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
(3)临床决策⽀持系统
(4)临床路径和临床指导是根据各专科、各病种⽽制定的规范化诊疗计划,是临床决策⽀持的具体应⽤和初级阶段。
(5)实验室信息系统(简称LIS)是应⽤计算机、⽹络技术,对临床实验室信息进⾏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查询,并提供分析、诊断⽀持的信息系统。
雨霖铃说课稿
(6)放射科信息系统(简称RIS),利⽤计算机技术,对放射学科室管理的数据信息,包括图⽚影像信息,实现输⼊、处理、传输、输出⾃动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RIS 涉及的⼀般数据信息包括受检者(病⼈或体检者)信息、检查申请信息、检查结果及结论信息,以及科室运作、管理的其他辅助信息。RIS 不同于⼀般信息系统之处,在于RIS 还包含对复杂的图像信息处理,以及与PACS 的集成。
相关政策不断加码,促进系统推⼴创新
CIS 在我国的引⼊和发展,离不开医院运⾏的需求与技术⾰新的⽀撑,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助推。从局部试点,到基本规范的试⾏以及修订,国家在CIS 系统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近年来CIS 的相关政策不断加码,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助推CIS 的进⼀步推⼴与创新。
4、医疗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2010 年以来):区域医疗信息化,实现院间互联互通
危机爆发中起步,政策引导下发展
2003 年SARS 危机后GMIS 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此后卫⽣部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络直报系统,同时加强中央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为提⾼医疗服务质量、节省患者⽀出、合理有效利⽤医疗资源,在政府引导下,2010 年以后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逐渐从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转移到区域医疗信息化。
院内外信息联动,实现区域性互联互通
GMIS ⽴⾜整个医疗区域,以居民电⼦健康档案为核⼼,利⽤计算机⽹络技术,通过联动院内与院外平台实现集成⽹络,建⽴⾯向病⼈、医院、公卫及⾏政部门的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系统通过区域内各⼦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及信息共享, 建⽴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机制,最⼤化利⽤有限的医疗卫⽣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医疗质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 等问题。
⽤户类别多样,满⾜差异化需求
在以HIS、CIS 主导的阶段,⾯向⽤户主要为病⼈与医务⼈员、医院的管理者,GMIS 的⽤户扩展⾄所有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和机构。根据GMIS 的⽤户类别,可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各类型⽤户需求具有差异性。
GMIS 的功能可分为两部分:⼀是基础性关键服务,另⼀个是互联互通性服务。随着区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GMIS 功能不断扩展,安全性逐步提升。
区域与辖区管理信息交互,实现资源共享
GMIS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两个层次——区域卫⽣管理层和辖区卫⽣机构层。区域卫⽣管理层和辖区卫⽣机构层之间通过区域卫⽣信息应⽤访问层来进⾏信息交互,在社区、偏远地区实现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区域卫⽣管理层,是区域卫⽣信息平台的管理中⼼,在实际应⽤中可以是⼀个地市级卫⽣信息数据中⼼,也可以是更⾼⼀级的数据中⼼。区域卫⽣管理层主要提供⼀系列服务,作为服务于卫⽣医疗区域(如省、地区、县市卫⽣管理机构)的单⼀实例⽽存在,主要服务组件包括注册服务、公卫数据服务、医疗数据服务、全程健康档案服务、数据仓库服务等。
辖区卫⽣机构层,是指在所管辖的区域范围内相关医疗卫⽣机构(包括三级医院、⼆级医院、社区卫⽣服务中⼼、公共卫⽣机构等)所有业务应⽤系统,这些系统⽣成、收集、管理和使⽤那些可以公布在与区域范围内居民相关的健康数据,包括临床医疗数据、健康档案数据、公共卫⽣管理数据等。这些系统分布在所有为居民提供医疗卫⽣机构的服务点,提供各类健康服务。
政策持续助推,发展前景⼴阔
GMIS 本质上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以居民电⼦健康档案为核⼼的区域性医疗信息系统。2016年以来国家政策不断强化医疗领域的数据融合以及⼤数据的应⽤,我们认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下GMIS 有望迎来发展黄⾦期。
5、医保信息化:依托⾦保⼯程建设加速发展
根据功能性质,我国医保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医管监督管理、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五个部分。
⼆、医疗信息化未来5 年关键词:健康数据共享及应⽤
1、医疗信息互换已从院内延伸⾄院外,健康数据共享势不可挡
我国医疗信息化经过⼏⼗年的发展,已从以医院管理流程信息化为出发点的HIS,跨越到以围绕患者诊疗流程信息化的CIS,再到连接院外区域性卫⽣医疗信息互通,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域的发展,内涵与功能得到强化,服务范围不断延伸。
根据“⼗三五”规划建议,⼈⼝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数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战略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体制改⾰、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两⼤重要⽬标:完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数据应⽤。
2018 年7 ⽉,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健康医疗⼤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明确健康医疗⼤数据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以及制定办法的⽬的依据、适⽤范围、遵循原则和总体思路等,明确各级卫⽣健康⾏政部门的边界和权责,各级各类医疗卫⽣机构及相应应⽤单位的责权利,并对三个⽅⾯进⾏了规范:
⼀是标准管理,明确开展健康医疗⼤数据标准管理⼯作的原则,以及各级卫⽣健康⾏政部门的⼯作职责。提倡多⽅参与标准管理⼯作,完善健康医疗⼤数据标准管理平台,并对标准管理流程、激励约束机制、应⽤效果评估、开发与应⽤等作出规定。
⼆是安全管理,明确健康医疗⼤数据安全管理的范畴,建⽴健全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落实“⼀把⼿”负责制,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管理的⼈才培养机制,明确了分级分类分域的存储要求,对⽹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数据流转全程留痕、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数据泄露事故可查询可追溯等重点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是服务管理,明确相关⽅职责以及实施健康医疗⼤数据管理服务的原则和遵循,实⾏“统⼀分级授权、分类应⽤管理、权责⼀致”的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单位在健康医疗⼤数据产⽣、收集、存储、使
⽤、传输、共享、交换和销毁等环节中的职能定位,强化对健康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同时,在管理监督⽅⾯,强调了卫⽣健康⾏政部门⽇常监督管理职责,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机构接⼊相应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向卫⽣健康⾏政部门开放监管端⼝。定期开展健康医疗⼤数据应⽤的安全监测评估,并提出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管理⼯作责任追究制度。
其实,国内医疗信息交换与健康数据共享已有成熟的案例。2006 年10 ⽉,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组织建设旨在申康内部23 家市级医院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程”(上海市市级医院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程)正式启动,2008 年基本完成。各家医院的临床信息交换平台可以实现检查检验结果、门诊处⽅、住院病案⾸页等临床信息的共享。
2、健康数据应⽤将撬动国内健康险市场迅速成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 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出占卫⽣总费⽤⽐重显著提⾼。
2017 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规模达到4389 亿元,同⽐增长8.58%;近5 年复合增速达到
热仿真分析
38.45%。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健康险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保险精算失真,因为⽆法掌握投保⼈的历史健康记
录等数据,保险公司在进⾏健康险精算时信息不对称,对费率的厘定、准备⾦的计提以及业务盈余分配等判定较为模糊。
未来,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出台,推动健康医疗⼤数据惠民应⽤,促进健康医疗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3:0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医疗   系统   信息   信息化   医院   管理   数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