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平》究竟是⼀部样的作品呢?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的⼀部⼩说了,下⾯是战争与和平简介及赏析,为⼤家提供参考。
《战争与和平》简介
⼀⼋○五年七⽉,宫廷⼥官安娜·芭芙洛芙娜在彼得堡举⾏了⼀次盛⼤的晚会。到会的有上流社会名流。发·西利·塞尔格维⽀·库拉根公爵是第⼀个到会的贵族。他说起话来懒洋洋的,是个惯会拍马逢迎的⼈。他常说这样⼀句话:“我是忠⼼的仆⼈”。他有个⼥⼉叫爱仑,象⽩昼⼀样的美丽,⼤⼉⼦依包理特是个低能的外交官,⼩⼉⼦阿那托尔是个挥霍⽆度的花花公⼦。他们⼀家都出席了晚会。⼀位叫德路别兹卡雅的公爵夫⼈,要求库拉根把她的⼉⼦保理斯介绍去当禁卫军军官。公爵答应了。到会的还有⼀个刚从国外受教育回来,初次踏⼊社交界的彼埃尔。他“笨拙,肥胖,是⼀个宽肩⼤汉,双⼿⼜⼤⼜红”。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别素号夫的私⽣⼦,奉⽗命到彼得堡来职业。他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 到会的,还有年青的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他是个⾝材不⾼⽽极俊秀的年轻⼈,“具有明确⽽冷静的⾯貌”。他的妻⼦莉萨是个矮⼩⽽活泼的⼥⼈。安德来原先认识彼埃尔,他谈到他就要上前线去打仗了。在晚会上,⼈们交谈着法国和俄国⽇趋紧张的关系。会后,彼埃尔去拜访安德来。他对安德来说:“为⾃由⽽战,我便最先从军,但帮助英、奥去反对世界上最伟⼤的⼈(指拿破仑--引者)是不对的。”
保理斯·经库拉根公爵介绍要到军队去服役了。他母亲带他到莫斯科看望亲戚罗斯托夫伯爵⼀家。伯爵夫⼈和其⼥⼉正在过命名⽇。伯爵夫⼈是个具有东⽅式瘦脸的⼥⼈,她养了⼗⼆个⼉⼥,但多半夭折了。伯爵是个平庸的⼈,他不如妻⼦能⼲。他们的⼤⼉⼦尼古拉是个⼤学⽣,正和伯爵⼗五岁的甥⼥索尼亚恋爱。保理斯来到后,和伯爵⼗三岁的⼩⼥⼉娜达莎也闹起恋爱来。娜塔莎是个⿊眼睛、⼤嘴巴、不美丽,但⼗分天真活泼的⼥孩⼦。 彼埃尔在彼得堡没有选定职业,⼜回到莫斯科。这时别素号夫伯爵病得快死了。他的家族围绕他的遗产问题,进⾏了⼀场激烈的争夺。库拉根公爵因和别素号夫伯爵沾点亲,主动跑来张罗。他和伯爵的三个⼥⼉勾结起来,想⽠分遗产,排挤彼埃尔。但别素号夫已事先⽴好遗嘱,要把财产让给彼埃尔继承。库拉根公爵没占到便宜,反⾃讨没趣。 成相篇
安德来把妻⼦送回他⽗亲的领地童⼭后,便上前线去了。他是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左夫的副官。⼀⼋○五年⼗⽉,司令部设在奥地利的⼀个名叫布劳诺的地⽅。⼗⼀⽇,库图左夫亲⾃检阅了五个步兵团。由于副总司令马克将军所率领的部队被法军消灭,使俄军处境困难。库图左夫下达了向维也纳撤退的命令。他指挥的三万五千俄军遭到拿破仑指挥的⼗万法军追赶。⼗⽉⼆⼗⼋⽇,库图左夫军队渡到多瑙河左岸。因受伤、落伍、战死,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不久,维也纳也失守了。法军⼤部队随后淹⾄。库图左夫命令名将巴格拉齐昂以四千轻骑兵去豪拉布儒恩阻挡法军。 战⽃进⾏得⼗分激烈,炮兵上尉屠升和他的战⼠们表现得⾮常顽强勇敢,终于把法军遏⽌住了。⼗⼀⽉⼗⼆⽇,库图左夫退军到奥尔牟兹,这⾥已经聚集了⼋万俄奥联军。第⼆天,俄皇亚历⼭⼤⼀世(他是个漂亮年青的沙皇)和奥王检阅了军队。⼆⼗⽇与法军在奥斯特⾥茨进⾏会战。库图左夫估计形势对俄军不利,不同意这次会战,但年青好胜的亚历⼭⼤⼀世和将军们执意要这样⼲。法军由拿破仑亲⾃指挥战⽃,他“骑着灰⾊⼩阿拉伯马,穿着蓝⾊军⼤⾐”,这天正好是他的加冕礼周年纪念⽇。会战从清晨五时开始直到下午五时结束。俄奥联军⼤败溃逃,连亚历⼭⼤⼀世和库图左夫都受了伤。安德来受了重伤,他⼀⼈倒卧在⼘拉村⼭上,看着⾼远的天空,想起了“荣誉”和“⾃私⼼”都是毫⽆意义的东西,过去他⼀直为获得“荣誉”⽽奋⽃,现在他感到“⼀切是空虚,⼀切是幻觉”。拿破仑巡视战场,发现了安德来,便命令把他抬下去。由于安德来伤势较重,法军转移时,把他留给了当地居民。
安德来在战争爆发后,上了前线,担任轻骑兵团团长。尼古拉·罗斯托夫被晋升为上尉,在战⽃中因表现勇敢,获得了乔治⼗字勋章,并被任命为轻骑兵指挥官。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道。俄法两军在这⾥举⾏了会战。拿破仑命⼀百三⼗门⼤炮向城⾥猛轰。俄军总司令巴拉克·德·托利是个不孚众望的指挥官,他和第三军司令巴格拉齐昂也配合不好。接着,斯摩棱斯克失守。⼋⽉⼋⽇由萨退考夫元帅等组织军事委员会,认为战事失败是指挥不统⼀。建议撤换托利,改任库图佐夫为司令官。提案获得沙皇批准,于是库图左夫重返第⼀线。
皆尼索夫中校向库图左夫提出要去组织游击队,打击⼊侵的法军。库图左夫赞同了他的计划,派他去了。库图左夫想把他⼼爱的副官安德来调回司令部。但安德来说,他已习惯了他的团队。⾯对这两
位出⾊的军⼈,库图左夫感到:“占领要塞不难,打胜仗却难了,我们不要猛攻,却需要忍耐和时间。这两个战⼠⽐⼀切都强,要让法国⼈吃马⾁。”
⼀⼋⼀⼆年⼋⽉⼆⼗六⽇,爆发了波罗⾦诺会战。波罗⾦诺是莫斯科的门户,形势⼗分险要。在会战前⼀天,法国王宫总监德·波塞从巴黎带给拿破仑⼀件皇后送他的礼物,礼物是皇太⼦(即“罗马王”)的画像,他⼀⼿举笏,⼀⼿捧地球。拿破仑当时患了伤风病,但他还亲⾃向全军宣读⽂告,并⿎动说:“胜利带给我们⼀切所需要的东西。”他命令副王牟拉亲率军队攻占波罗⾦诺村。法军集中了⼀百零⼆门⼤炮轰击俄军阵地。
战事进⾏得⼗分激烈。彼埃尔在会站前⼀天来到前线。他的坐骑中弹倒下了。他在慌乱中登上了拉叶夫斯基⼭冈。那⼉是俄军炮兵阵地。兵⼠想赶跑他,但看到他和善沉着,便让他坐在⼀旁观战。彼埃尔被兵⼠们的英勇⾏为所⿎舞,⾃动参加搬运炮弹。⼀颗炮弹把他震昏了。法军冲上来。他和⼀个法国军官⾁博,直到俄军重新占领阵地为⽌。
上海财务管理学院 法军的进攻受到俄军猛烈抵抗。前线指挥官纷纷向拿破仑要求增援。法军⼤炮已增⾄⼆百门。但俄军在库图左夫沉着的指挥下,仍坚守着阵地。安德来被炮弹炸伤。战⽃是空前残酷的。战⽃到最后,俄法双⽅都筋疲⼒竭了。兵⼠没有⾷物,没有休息。“任何⼈看到零乱的俄国后⽅,或法国后⽅,只要任何⼀⽅再作⼀点努⼒,就会把对⽅打垮。”可是双⽅都没有⼒量了。守在阵地上的俄军损失了⼀半,法军⼤部队损失了四分之⼀。
蔡澜食材字典
滑差离合器 俄军司令部在农民家举⾏军事会议。在是否放弃莫斯科的问题上发⽣了激烈的争执。以参谋长别尼格⽣为⾸的⼀派,主张保卫神圣的古都。但当时俄军损失惨重,后备弹⼀药已⽆法补充。摆在俄国⾯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损失军队和莫斯科;要么损失莫斯科,保持军队。库图左夫果断地选择了放弃莫斯科、保持军队的道路。他说;“凭祖国和皇帝交托给我的权柄,我下令退却。”这引起莫斯科卫戌司令拉斯托⼘卿和沙皇本⼈不满。
俄军穿过莫斯科,退⾄锐阿桑⼤道。九⽉⼆⽇,拿破仑站在波克隆尼⼭上,神态⾼傲地看着脚下的莫斯科,他等待着俄军派代表团来求和,但俄国代表团始终没有来。等待他的只是⼀座空城。莫斯科的居民只剩下五⼗分之⼀。⼆⽇下午,牟拉军队进驻莫斯科。城⾥没有居民,就象“⽔在沙⾥⼀样”,给法军造成很⼤的困难。接着,莫斯科发⽣⼤⽕。起⽕原因不明。法军以为是俄国⼈放的。在全城搜捕纵⽕犯。
罗斯托夫伯爵⼀家在法军进⼊莫斯科前⼀天才撤退。在这之前,娜塔莎和⼥管家接待了许多伤员,并把⾃⼰搬家的车辆让出来运载伤员。其中有负重伤的安德来,他已昏迷了七天了。在撤退途中,娜塔莎去看望安德来,要他饶恕她的过去。安德来说:“我⽐以前更爱您”。
彼埃尔经历了战场的⼀番风险后,回到了莫斯科。他不打算离开这座城市。他⽤农民的服装把⾃⼰装扮起来,企图等待拿破仑进⼊莫斯科时,把他刺死。九⽉三⼗⽇,拿破仑进城。彼埃尔便在胸前藏
了⼀把⼑。这时莫斯科⼤⽕还在蔓廷。彼埃尔在⽕堆中救出了⼀个⼥孩。后来,他看到两法国⼠兵在街上侮辱俄国⼀个青年妇⼥,便迎上去营救。结果他被⼀队法国巡逻兵捉住,搜出他随⾝带的⼑,把他当作纵⽕犯逮捕了。
《战争与和平》赏析
寇世远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的⼀部⼩说了。⼗⼆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遍⼜⼀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我认为,⼀部真正伟⼤的⼩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不仅仅局限于⼀个⼩⼩的⽬的。从《战争与和平》⾥⾯,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宗教学等等,这⼀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个庞⼤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都打上了“托⽒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是对⼈产⽣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在“托化”的同时⼜逐渐凸显出⾃⼰的个性来。
另⼀⽅⾯,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光之远,他未必会把⼈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的,应该是更⼴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曾不
⽌⼀次地借⽪埃尔、安德烈的⼤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思考,并出答案来。然⽽,⼈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都有⾃⼰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都在⼼⾥构造了⼀部属于⾃⼰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与伦⽐的。但是,在其它⽅⾯,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要处理好这样⼀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难度的⼤场⾯,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极简短的话把每个⼈的性格及⼼理和盘托
出,却从⽆顾此失彼杂乱⽆章的感觉,这是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种质朴⼤⽓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看便知是托⽒⽂字,⽐起莎⼠⽐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也有其⾼超过⼈之处。⾸先,书中⼏乎每⼀个⼈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尼古拉等,都有他们⾃⼰的性格(要做到这⼀点是⽐较困难的,
其它⼩说如《红楼梦》、《⽔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埃尔,从单⾝到结婚、从私⽣⼦到继承⼈、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直处于⼀种⽆法停⽌的状态,每经历⼀件事情,他都会产⽣⼀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经历过很多⼤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还有死亡。相⽐⽪埃尔⽽⾔,他的性格的变化是⽐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尤其是与⽪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姑娘变成了⼀位不修边幅、甚⾄有点吝啬的母亲,以⾄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吃⼀惊。但,⽆论这些⼈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切事情就应该这样。⽽且,⽆论他们变化,⽪埃尔还是⽪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个客观的⾼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物的性格,⽽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上看,这种旁观者的⽩描⼿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物⾝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厢情愿地投⼊。记得⾼尔基在致契可夫的⼀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物⽐魔⿁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的道理、⼈⽣的启发以及上的慰籍。⼀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埃尔这个⼈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个知⼼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没有贵族⽼爷的架⼦,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以⾄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经阿纳托⾥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埃尔的那种宽容⽓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不到⼀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有很多精彩的⽚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过的⽪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句,⽪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考虑到⾃⾝的处境⽽显得漫不经⼼,最后他向娜塔莎挥⼿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娜塔莎则好⼀阵⼦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常平淡,⼏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与⼈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分别,与娜塔莎将永⽆再见之⽇,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有⼈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的同胞,还想进⼀步征服那⽣养⾃⼰的⼤⾃然。很明显,⼈类是不可能征服⾃然的,他们将为⾃⼰的好胜付出代价,酸⾬、臭氧层空洞、⼤⽓变暖,这⼀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点吗?⾄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个伟⼤⽽超前的⼈物,就好⽐⽤⽶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位伟⼤的⼈物,他的思想是很多⼈⽆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个伟⼈⾯前指⼿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的个性,像很多其他⼈的个性⼀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介庸夫罢了。
tf2o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也曾有过类似的⾔语:“吾辞达⽽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学只是表现思想的⼀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最终会发现,这是⼀部思想的结晶,却⾮⽂学。⽽⼩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位伟⼤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简介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