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事改革中的得与失——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曹永胜教授访谈

阅读: 评论:0

俄军事改革中的得与失——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曹永胜教授访谈
无水亚硫酸钠
作者:冀中仁
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5年第12期
    按:习主席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式的讲话中,宣布了中国军队裁军30万的决定。怎样更好的做好军队改革工作,世界各国在军队改革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本刊记者就俄军改革有关问题,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曹永胜教授并作了如下记述。
    冀中仁
电力系统谐波分析    一、俄罗斯联邦立国以来,进行了数轮裁军,主要原因有哪些?
巴洛特利养母    俄军历次军事改革,裁军都是首当其冲。自从苏联解体以来,军队已经大大缩减了。
    1992年苏联解体时,俄军总兵力为280万人。到1995年底,裁减了110万,编制员额为170万人;1996年至1999年,俄军共裁减了50万,总兵力降至120万人。
    可以看出,整个90年代,受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因素所困,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裁军是“雪崩”似的,在
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变化后俄国内产生的与西方和解的和平思想也是裁军的动力。叶利钦当局一度过于乐观,认为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不存在了,俄与西方就应该化敌为友了。叶利钦政府一心要加入“欧洲大家庭”,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认为没有特定的敌人和直接现实的对手。
    进入新世纪,裁军更多是顺应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一是俄军判断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在可预见的将来,大战打不起来,俄罗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力,军队将以防御为主,没必要保留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二是俄一直保留着强大的核力量等战略手段“看家”,自信基本可以避免遭受大规模入侵,因而可以放心地裁减军队。三是俄军的主要使命将是应对地区危机引发的武装冲突直至局部战争,面对的战争对手将是得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庇护和武装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此外还应做好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非传统军事威胁的准备。而这需要的是小型化、精干化、职业化的新型军队。
    将近10年中,国防部的人力资源一直围绕110万到120万的穿军装人员加上87.5万文职人员上下波动。在2008年的“新面貌”军事改革中,再次提出了裁军指标:武装力量由113.4万裁至100万。
    二、在2008年的“新面貌”军事改革中,裁军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1)“减人员”是为“增装备”。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但仍然
医疗供应链金融
存在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人员维持费和武器装备保障费在国防开支中的比重为7∶3,高达70%的人员维持费,造成装备研发经费严重不足。虽然军费连年增长,仍挤不出足够的资金保养、更新装备和投入研制。一些成熟的武器装备大多用于出口创汇,俄军自己装备很少。媒体报道,在俄格冲突中,俄军派往格鲁吉亚的坦克有一半走在路上就抛锚了,根本到不了战场。还有记者爆料说,俄罗斯军人喜欢趴在装甲运兵车顶部与格鲁吉亚打仗,这不是为了虚张声势,而是因为装甲钢板不能有效抵御大口径武器或地雷的袭击,坐在车内反而更加危险。俄军装备的老化问题暴露无遗。相比于俄军参战部队陈旧的武器装备,俄军的高技术兵器更是缺乏,空袭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比较廉价的普通炮弹、和导弹,高精度弹药仅仅占到0.5%。通过不断增加国防预算和精简人员,逐步调整人员与装备费比,最终达到3∶7,将大幅度增加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购置费,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俄军领导人提出,常备部队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份额到2015年至少要提高到30%,2020年达到70%。在2009年俄联邦国防预算中,装备费(包括采购、改造和科研)已占到45.3%。
    (2)“消肿”是为保证精干高效。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是一支20世纪的军队,规模庞大臃肿,官兵结构不合理,非战斗力量消耗军费惊人,难以适应当代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需要。上世纪经常出现的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模式,在21世纪已难觅踪影。当代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显著特点是发生突然,规模、范围和目的都很有限,冲突时间也很短暂(短至几天甚至数小时)。俄罗斯建军时陆军有140万,可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竟然连6.5万人的战备状态部队都集结不了,可见其陆军当时的臃肿
朝华mp3
程度。2008年俄格冲突爆发时,俄整个陆军只有13%的作战部队可以直接拉动。目前经过裁减后的俄罗斯陆军虽然不足30万人,却全部由常备部队组成,是欧亚大陆上不可小视的一支陆上力量。
    (3)削减人员与机构,是为整体结构更合理。俄军历次改革都有裁军内容。这里容易产生一个误区,似乎裁军就是改革了。其实削减军队规模并不等同于改革。裁减部队不会必然提高效率,也不会必然提高军队的反应能力,它的直接效果只是让军队规模变小。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应该把裁军与优化人员结构紧密结合起来,着眼的是精干高效,真正提升战斗力。而不是像“凑份子”似的搞各家摊派,你出几个,我出几个,大家不伤和气,把指标完成就行了。21世纪以来,俄军裁减幅度不再像90年代那么大了,但在优化内部结构方面力度很大。
    三、俄军此次裁军动作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1.削减非作战人员,优化部队结构
    2008年的“新面貌”改革在裁军内容上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首先,军官结构由“鸡蛋型”转变为“金字塔形”,建立高素质的下级指挥队伍。此次重点裁减中高级军官,主要是校官,也包括相当一批将军。调整前,俄军军官数量约为35.5万,占总员额的32%,而世界公认的合理标准是不超过20%。而且军官结构也不合理,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说“像个鸡蛋,中间臃
肿”——校级军官太多。为什么俄罗斯军官中上校的数量会超过中尉?那是为便于在动员预备役时向那些架子部队分派军官的,所以要有富余的高级军官。可是虽然有这么多高级军官,关键时刻真正顶用的却很少。俄军前总参谋长马卡洛夫就曾尖锐地指出,南奥塞梯战斗打响时,“我们被迫在所有部队中大张旗鼓地寻中校、上校和将军去指挥打仗,然而纸面上的师、团级编制指挥官根本不会打仗”。这次裁减,就是要把军官比例从32%降至 15%(因压缩幅度过大,后期又以组建空天防御兵的名义增编了7万军官),而且重点裁减中高级军官,以及总部机关和非作战单位的军官,基层军官(尉官)数量不减反增。俄军一度取消了准尉军衔――这14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升为少尉,多数降为军士。但这样一来造成基层一线指挥员和专业人员大量流失。因为俄军尚不具备西方国家军队拥有的高素质的下级指挥官队伍可以代替军官对士兵进行教育培训。2013年,准尉军衔又出现在俄军序列中。裁减的结果是使人员结构由“鸡蛋形”变成“金字塔形”(见右表)。
    其次,“修剪枝蔓,保留主干”,大量裁减管理机关和非战斗部队。国防部和各军种管理机关裁员超过半数(如图)。机构臃肿的后勤部门更是要被削减的 "大肚腩"。据悉,俄军一名作战士兵对应的后勤保障人员是10人,就等于一个士兵配了10个保姆,这是严重不合理的。还裁减了一些不需要的部队。比如,用于拍电影的一个著名骑兵团被缩减,诸如记者、医生、律师等与作战训练没有直接关系的军人也面临被撤编的命运。在管理机构瘦身的同时,职务也将砍掉不少,许多上校降为中校甚至是少校,少将降为上校,中将变成少将。
    但俄军并不是搞“一刀切”。高技术兵种,如航天兵,军官比例维持在90%以上,空、海军特别是潜艇部队也保持较高的军官比例。军事院校虽然大量裁减整合,但重点裁减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师资队伍全部保留。军兵种部队虽然大幅裁并,但非作战单位减少了,作战部队增多了。
金盟减肥    裁减的同时,各军兵种的部队数量也进行了大幅简并整合。其中陆军裁减90%(由1890支减至172支)、海军裁减49%(由240支减至123支)、空军裁减48%(由340支减至180支)、火箭兵裁减33%(由12支减至8支)、太空兵裁减15%(由7支减至6支)、空降兵裁减17%(由6支减至5支)。
    第三,撤销简编部队和架子部队,集团军以下全部转为常备部队。改革前,俄军一般任务部队按战备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常备部队、简编部队和架子部队。常备部队是齐装满员的部队,简编部队和架子部队都是缺编部队,架子部队更是有官无兵,需要通过动员体制从预备役补充兵源。这些部队到真正投入战斗,常常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根本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俄军前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形象地称之为“纸面上的部队”。2008年,俄整个陆军的常备部队只有13%!幸亏还大多部署在北高加索军区,如果俄格冲突发生在其他地区,或许就不是“5日战争”了。通过裁撤合并等措施,集团军以下部队平时就齐装满员,可以随时调派,军队反应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常备部队已基本能做到“1小时拉动、8小时机动、24小时内完成战役部署”。
    2.改组军区与部队指挥体制,解决多头指挥、建制庞杂问题
    军区数量“6”变“4”。2010年12月,俄军将六大军区改组合并为四个加强军区,成为三军联合作战指挥司令部,分别对应了东、西、南、中四大战略方向,负责对辖区内的陆、海、空军战役集团实施统一作战指挥,军种总司令部主要负责本军种的建设与发展,而不再拥有作战指挥权,使各战略方向力量处在更加集中统一指挥之下,打破了以往同一方向军队分属不同军区、不同军种和部门指挥的体制壁垒,使作战指挥更加顺畅。比如西部军区,就一下子整合了原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加里宁格勒特别区5个单位,统一负责欧洲战区及附近水域的行动。目前在俄每一个潜在危险方向,有能力对抗军事威胁的所有力量“握成了一个拳头”,拥有共同的司令部,共同的侦察、情报、后勤及其他保障。而战略火箭兵、弹道导弹核潜艇、太空兵、远程航空兵和空降兵仍直属于莫斯科。据估计,改革后军区联合作战能力提高了1倍多。今后再应对像车臣战争、俄格冲突这类战争,既不用临时组建联合指挥机构,也不用从其他战略方向抽调部队进行增援,军区司令部就可独立处置。
    部队层级“4”变“3”。陆军是体制编制改革的重点。俄陆军普遍存在集团军、师、团、营四级建制,有些部队还保留着“军”的建制。此次改革几乎全部撤销了“师”、“团”建制,转用“集团军—旅—营”建制,重点是组建新型旅。这种改革思路来自战争经验的总结。俄军发现,在以往的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和俄格冲突中,最有效的作战主体不是师或团,而是得到大量临时分队配属的加强营,它们具备高度的机动性、灵活性。2~3个作战营,加上防空、导弹炮兵、侦察、物质技术保障等分队组成的作
战编组,可以实现自我保障,在单独方向独立实施战役行动。只是它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2200人的团编制,达到4500—5000人,所以在营上面应该编“旅”。新型旅采取模块化构造,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和战场形势,灵活增减分队编成。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2:0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部队   军队   军官   改革   裁军   裁减   人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