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 PING YUEN 排水量(吨) 2100 船长(米) 59.1 船宽(米) 11.85 吃水(米) 3.96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4 火炮 (清)260mm*1/150mm*3/47mm机关炮*8 (日)260mm*1/152mm速射炮*2/3磅速射炮*8 457mm*2 457mm*4 装甲 炮塔203mm/炮罩51mm/甲板51mm/弹药舱乘员(人) 145 管带 李和舰史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号舰,为我国首次建造的全钢甲巡洋舰,代表了当时我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12月7日安放龙骨,1888年1月29日建成,命名为“龙威”号,造价524000两。1889年5月15日和9月28日分别由林承谟和杨永年管驾出海试航,合格后于当年加入福建水师。10月20 日在赴天津校验途中停泊上海,对抽水机进行维修。12月12日丁汝昌南下经过上海,勘验了“龙威”舰,决定将之调入北洋。1890年5月16日“龙威”舰加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甲午战争中“平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命中24弹,伤亡15人。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 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一等炮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3舰队第7战队。1904年9月18日在日军炮击金州湾的战斗中在鸠湾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钢壳巡洋舰,为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首次自行设计建造之全钢甲军舰;她是福厂之第廿九号舰,亦为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登峰之作.
本舰于1888年1月29日完工下水,造价52万4千两. 舰身长197呎,宽40呎,舱深21.25呎,吃水13.1呎;排水量2,150吨,最厚处装甲8吋;两部主机2,3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 乘员145人,管带为都司阶;舰艏装备一门254公厘Krupp主炮,船舯后方两侧各装备一门150公厘Krupp炮,另有八门3磅(47公厘)炮与四支18吋发射管.
本舰原名"龙威",在建造时尚属福建舰队;完工后于1898年的五月十五日由船政学堂管带林承谟率领首次出海试航. 不过于当年的12月12日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经上海时视察本舰后却对之甚为中意,李鸿章遂于1890年5月16日将其调往北洋舰队服役,同时配合北洋其它各舰之名改为"平远"号,首任管带为李和. 本舰1894年9月17日年参加黄海海战时曾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两弹(中央室及左舷发射管部位各击中一弹,炸毙两人)本舰亦中弹起火. 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卫港本舰与其他受困清舰共十艘同时向日军投降,当时管带仍为李和.
belinsky日军接收"平远"舰后仍沿用原名,只是在日文中"平远"的发音成为"Hei Yen",于三月十六日将舰籍编入日本舰队,1898年三月廿一日再改列为一等炮舰. 日人曾将"平远"的副炮改为英制6吋炮并当成训练舰使用.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本舰为日本第三舰队第七战队之一员,于九月十八日炮击金州湾俄军要塞时在鸠湾洋面触俄国而沉没(两个月后"济远"舰在同一地点触雷沉没).
福州船政自1866年开始建设,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先后建造兵船、快船等二十多艘,多数为木质船身,或铁架木壳,主要装备福建水师。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覆没后,裴荫森接任张佩纶为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于1885年7月向朝廷要求准许福州船政按法国“黄泉级”(Acheron)近海防御铁甲舰,仿造钢甲巡洋舰三艘,以装备福建水师。预算每艘战舰未计武器成本约为46万两,三舰共银一百三十余万两。裴荫森的上疏得到福建将军穆图善及左宗棠的支持,开始时得到朱批批准。
但在此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亦正向朝廷申请从欧洲购买穹甲巡洋舰,展开了对福州船政建议的强烈攻谏;指船政的计划的舰只无论动力、火力及布局皆不合理,不合海战,不可能敌欧洲各国之铁甲舰,造价过高;更指裴荫森是受到船政厂内制船学生的“蛊惑”。二者对购舰、建舰争论不休。刚好此时左宗棠逝世,船政失去有力支持者。最后结果朝廷决定船政由建三舰改为先建一舰,建成后调归北洋舰队。同时亦批准北洋向欧洲购舰,但数量减为四舰。
负责舰只建造的是福建船政学堂首届后学堂毕业生,曾经留学法国的魏瀚。1886年,魏瀚前往法国购买建舰所需钢材。同年12月7日,为舰只安放龙骨,至1888年1月29日首次下水,并被命名为“龙威”。龙威是中国首只自行只建造的装甲战舰,过程中没有外国工匠,反映当时中国造船的最高水平。
龙威(平远)主要设计根据法国“黄泉级”仿造,黄泉级原来属于近岸防御舰只,龙威在设计上略有改良。龙威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2,640吨,吃水4.4米。动力装置由福州船政所造,四锅炉,两台三级往复式蒸汽机,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巡航速度10.5节,。船
只为双重船壳,装有5至9吋的水线装甲。甲板装甲2吋,司令台、炮塔等5吋。装甲为法国制造。舰只编入北洋舰队后方才装上武器,主炮为一门克虏伯生产之260mm后膛炮,副炮为150mm克虏伯火炮2门、47mm速射炮2门、多管机关炮5门,同时配备发射管。
龙威号于1889年9月28日宣告完工,并于10月初经上海,准备驶往天津。途中出现技术故障,被迫折返。李鸿章向裴荫森电称龙威“断不可靠”,著其“毋庸北来”,否则亦“无人收管”。裴荫森在上海紧急为舰只维修,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将负责工程的三名监造革去顶戴。到了该年12月,北洋舰队循例南下上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及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上“龙威”舰航行测试。结果二人对舰只甚为满意。龙威最后在1890年5月编入北洋海军,并按北洋之惯例易名为平远。李鸿章在天津亲自上舰后,称“闽厂初次试造,已属难得”,但又称“以之归队操练,聊助声威,尚未可专任海战”。于是在北洋水师之内,平远始终处于第二线位置。其管带李和(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亦只属都司一级,甚至不如训练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时,平远与广东舰队的广丙(管带程璧光)及艇位于
外围警戒。中午战事发生后,各舰赴援,平远于下午2时以后与广丙联合进攻日本旗舰松岛。平远冒着日舰炮火进攻,以主炮及速射炮击中松岛,使其主炮失灵,发射室被损毁。但平远本身亦中弹甚多,主炮发生大火,被迫撤离。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平远被日本接收而成为战利舰,编入日本舰队作为炮舰。
一般日本会对战利舰进行更名的状况不同,平远舰仍是以相同的名称在日本海军服役,直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于渤海触发沉没。
概观 舰种 装甲巡洋舰→炮舰 舰级 平远级(没有同级舰) 制造厂 中国(清朝)福州船政所 下水 1888年1月 服役 1890年入役北洋水师 1895年被日本军队俘获 结局 1904年触发沉没 除籍 1905年 技术数据 基准排水量 2,100吨 满载排水量 2,640吨 全长 197呎 全宽 40呎 吃水 4.4米 动力 燃煤专烧锅炉4座往复式蒸气引擎(2机2轴) 功率 2,400匹 续航距离 巡航速度10.5节 乘员 145人 武器装备 北洋水师 260毫米炮1门 150毫米炮2门 47毫米速射炮2门多管机关炮5门发射管日本海军 26厘米炮1门、 15.2厘米速射炮2门 3磅速射炮8座8门 45厘米发射管4门 装甲 水线127-228.6毫米甲板50.8毫米舰桥127毫米炮塔127毫米
概观
成绩管理系统舰种 装甲巡洋舰→炮舰
舰级 平远级(没有同级舰)
制造厂 中国(清朝)福州船政所
下水 1888年1月
服役 1890年入役北洋水师
1895年被日本军队俘获
结局 1904年触发沉没
除籍 1905年
技术数据
基准排水量 2,100吨
满载排水量 2,640吨
全长 197呎
全宽 40呎
吃水 4.4米
动力 燃煤专烧锅炉4座
往复式蒸气引擎(2机2轴)
功率 2,400匹
续航距离 巡航速度10.5节中俄关系论文
乘员 145人
武器装备 北洋水师
260毫米炮1门永磁同步电动机
150毫米炮2门
47毫米速射炮2门
多管机关炮5门
发射管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日本海军
26厘米炮1门、
15.2厘米速射炮2门
3磅速射炮8座8门
45厘米发射管4门
装甲 水线127-228.6毫米
甲板50.8毫米
舰桥127毫米
炮塔127毫米
定远号是大清国海军北洋水师的战舰之一,其同型舰为镇远号。
与镇远号一样,定远号同为清廷向德国订购的战舰之一,于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为大清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付运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付运。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大清国北洋水师的旗舰。在甲午战争前,定远号曾出访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等地,日本方面一度为这艘强大战舰所震慑。
仿制品
为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威海港及当地企业威高集团投资5000万人民币,秦皇岛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仿制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
行了海祭仪式,纪念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北洋水师。现时这艘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概观
概观 舰种 露炮塔铁甲舰(战舰) 舰级 定远级(1号舰) 制造厂 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动工 1881年3月31日 下水 1881年12月28日 服役 1885年10月29日 结局 1895年2月10日受到重创而被凿沉 技术数据 基准排水量 7,144吨 满载排水量 7,355吨 全长 94.5米 全宽 18.4米 吃水 5.94米 动力 燃煤专烧锅炉8座往复式蒸气引擎(2机2轴) 功率 6200匹 最高速度 15.4节 续航距离 4500浬(10节) 乘员 363人 武器装备 30.5厘米双联装炮2座 15厘米炮2座 57毫米速射炮2门 47毫米速射炮2门 37毫米炮8门 14吋水上发射管3门艇3艘冲角1座
舰种 露炮塔铁甲舰(战舰)
舰级 定远级(1号舰)
制造厂 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动工 1881年3月31日
下水 1881年12月28日
服役 1885年10月29日
结局 1895年2月10日受到重创而被凿沉
技术数据
基准排水量 7,144吨
满载排水量 7,355吨
全长 94.5米
全宽 18.4米
吃水 5.94米
动力 燃煤专烧锅炉8座
往复式蒸气引擎(2机2轴)
功率 6200匹
最高速度 15.4节
续航距离 4500浬(10节)
乘员 363人
武器装备 30.5厘米双联装炮2座
定远号简要侧视图
15厘米炮2座
57毫米速射炮2门
47毫米速射炮2门
37毫米炮8门
14吋水上发射管3门
艇3艘
冲角1座
经远级巡洋舰是指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在1886年向外定购的经远和来远两艘巡洋舰。二舰由德国“伏尔铿”(Vulcan AG)所建,每艘造价共865,000两银。经远及来远属装甲巡洋舰,有类似定远级铁甲舰布局的装甲堡。经远级排水量2,900吨,航速达15.5节。经远、来远及同时在英国订购的致远、靖远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经远及来远等已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海战中经远管带林永升及大副、二副先后中弹阵亡,经远亦被击沉。来远在战争开始时曾一度尝试由水兵跳上日舰比睿将期俘虏未能成功,在战争后期中弹甚多,引发严重大火。后来退守威海,最后为日本所击中沉没。
装甲巡洋舰切面图。红为装甲,灰为煤柜。船底为双重防水船身。
装甲巡洋舰切面图。红为装甲,灰为煤柜。船底为双重防水船身。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初期,主要通过中国海关总司英国人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购舰。最先购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吨位炮艇,称作蚊子船。后来购入两艘可作远洋作战的巡洋舰超勇及扬威。不过在购买超勇及扬威时,李鸿章对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订购更大型的铁甲舰时,改为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所建二舰即定远及镇远。及后李鸿章以尚余之款项,再向伏尔铿购置一巡洋舰,即为济远。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被歼,李鸿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购买巡洋舰四艘。最初属意由伏尔铿按济远再造四舰。不过此时清政府朝野中对济远传出各种非议。相对于英国,德国当时仍属海军建设后起之辈;济远的型式为“穹甲巡洋舰”,本来是英国海军的新式设计。而济远为伏尔铿首次制造此类战舰,因此设计上出现种种的缺憾。同时英国为免失去建造合约及对中国海军的影响,对济远的设计亦大加批评。经过一轮的争议后,最后决定四艘巡洋舰建造合约分别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及德国伏尔铿各得其二。由英国建造的二艘仍为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及靖远。而德国伏尔铿改为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经远及来远。
经远及来远及分别于1887年1月及3月完工。北洋水师派出军官及水兵,到德国驾驶二舰,
与在英国完工的致远及靖远一起,于当年9月中开回中国。途中由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为统领,经远管带为林永升,靖远管带为邱宝仁。各舰于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
经远级排水量2,900吨,长270呎,吃水最深16.75呎。动力为四座锅炉,两部蒸汽机,双轴推进,5000匹马力,航速15.5节。装甲为堡垒式,位于水线附近,集中保护弹药库及机械部,厚9.5至5.1吋。另有拱形之“穹甲”保护舰艏及舰艉,厚1.5至3吋。司令塔装甲6吋,炮盾装甲1.5吋。武器装备为二门210mm克虏伯火炮,置于舰首;两门150mm克虏伯副炮;75mm,45mm,40mm速射炮分别2门及2门及1门;37mm多管机关炮5门;18吋发射管四具。
1894年9月17日爆发黄海海战中,定远及镇远在中央,经远及来远分别位于二艘铁甲舰左右两侧。来远在战争开始时曾一度尝试由水兵及陆战队跳上受伤日舰比睿将其俘虏,但未能成功;又曾多次命中日舰赤城,将其舰长击毙。战至下午3时左右,旗舰定远发生大火,与经远同处左翼之致远上前掩护,中弹甚多,并且开始入水倾斜。管带邓世昌下令致远全速冲向日本舰吉野号,未能成功,致远沉没。之后一样位于左翼之济远掉队离开,经远中弹甚多,林永升及大副、二副先后中弹阵亡,经远发生大火,漫延至弹药库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31人全数阵亡。位于右翼之来远亦发生甲板大火,一度退避救火。经过二副谢葆
璋(文学家冰心之父)指挥损管努力,避过大火烧至舱中,终能重回战场,一直坚持至当天战事完结。但是来远损坏严重,中弹200发以上,17人阵亡;返旅顺后只能作简单维修。之后北洋余舰退守威海。1895年2月6日,日军突击威海,来远为日本艇所击中,在威海内沉没。
致远级巡洋舰是指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在1886年向外定购的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二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价84.5万两白银。致远及靖远属防护巡洋舰,装有钢制“穹甲”(水平装甲),故又称穹甲快船。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靖远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已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海战中由邓世昌为管带的致远奋战五小时后弹药用尽,船只重创。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意图用冲角撞沉日舰吉野号,最后由于船身被击中爆炸而未能成功。叶祖圭为管带的靖远在黄海海战中受创,经修复后与余舰退守威海。最后靖远在威海为日本所击中后自沉。
致远级巡洋舰是指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在1886年向外定购的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二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价84.5万两白银。致远及靖远属防护巡洋舰,装有钢制“穹甲”(水平装甲),故又称穹甲快船。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靖远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已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海战中由邓世昌为管带的致远奋战五小时后弹药用尽,船只重创。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意图用冲角撞沉日舰吉野号,最后由于船身被击中爆炸而未能成功。叶祖圭为管带的靖远在黄海海战中受创,经修复后与余舰退守威海。最后靖远在威海为日本所击中后自沉。
光通维持率
1 订造经过
2 规格
3 服役经过
订造经过
防护巡洋舰(亦称穹甲快船)切面图。红线即穹甲,灰为煤柜。船底为双重船身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初期,主要通过中国海关总司英国人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购舰。最先购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吨位炮艇,称作“蚊子船”。后来购入两艘可作远洋作战的巡洋舰超勇及扬威。不过在购买超勇及扬威时,李鸿章对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订购更大型的铁甲舰时,改为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所建二舰即定远及镇远。及后李鸿章以尚余之款项,再向伏尔铿购置一巡洋舰,即为济远。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被歼,李鸿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购买巡洋舰四艘。最初属意由伏尔铿按济远再造四舰。不过此时清政府朝野中对济远传出各种非议。相对于英国,德国当时仍属海军建设后起之辈,济远的型式为“穹甲巡洋舰”,本来是英国海军的新式设计。而济远为伏尔铿首次制造
此类战舰,因此设计上出现种种的缺憾。同时英国为免失去建造合约及对中国海军的影响,对济远的设计亦大加批评。经过一轮的争议后,最后决定四艘巡洋舰建造合约分别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及德国伏尔铿各得其二。德国伏尔铿改为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经远及来远。而由英国建造的二艘仍为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及靖远。
致远及靖远及分别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师派出军官及水兵,到英国船厂所在纽卡素对舰只测试,然后连同在德国完工的经远及来远,于当年9月中一同开回中国。途中由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为统领,致远管带为邓世昌,靖远管带为叶祖圭。各舰于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