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谁来关爱?

阅读: 评论:0

农村空巢老人,谁来关爱?
www.sina 2006011915:07 南方周末
  《特别报道》春节特别关注
  编者按
  桦树沟:离家儿女何时归来
  本报记者成功
 
  72岁的王四,儿女在外,猫来作伴本版图片/内蒙古晨报记者苏晓东
  老人村
  这块土地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张三银在老母亲眼巴巴的注视下离开了家。
  115日早上8时,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桦树沟村睡醒了。72岁的王四头戴一顶老式雷锋帽,双手抄在袄袖里,棉袄露在西装袖口外,伴着一阵剧烈的干咳,顺着斜坡一路冲到贺建平家门口。后面远远的,73岁的老伴张有青慢慢蹈着小碎步。他们是来村主任贺建平问生病输液的事的。
  我是村里惟一的30岁年龄段的男人,其他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31岁的贺建平说,他是村主任,一个老人村的村官。
  贺建平把老人村的形成归结为桦树沟村的贫瘠和闭塞,一亩地才收50多斤胡麻、豌豆。村子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面200多公里处,到乡里不通汽车,一般都是走路或者骑驴,25里山路要花上3个小时,翻过五六座山才能到。而外面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块土地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
  傍晚,北堡乡的荒野山路上,40岁的张三银出现了。他是村里最早出去打工的人之一,这次回村探望孤身度日的亲娘。最初,71岁的母亲是不愿让他去打工的,但因为父亲早逝,张三银要娶媳妇,弟弟还在读书,而贫瘠的土地里刨不出这些急等花的钱,张三银在老母亲眼巴巴的注视下离开了家。
  1999年到2001年,持续三年的干旱将村里的年轻人彻底出了村。仅2001年,全村就有近13的人离开。此后,40多岁的中年人也开始往外跑,孩子们也纷纷被带走。终于,原来280多口人走得只剩下57口,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人村
  一个老人一个家
  72岁的王四肾脏不好,经常腰痛,有时实在干不动活,就趴在田里,一边爬一边扒拉着松松土。
  年轻人走后,老人们需要打理家里的一切,其实,这个家不过一个人而已。
 
  一位还挑得动水的老人
  这天一早,59岁的刘海成挑着一对皮水桶颤巍巍走到村庄对面斜坡上的水井打水。他身上套着一件1970年代的黄军装,第四个纽扣扣到了第三个纽扣洞上。天气太冷,嘴里哈出的热气来不及消散,便在胡茬上结上了一层薄霜。积雪未化,加上打水时溢出的水,井口周围成了一块滑溜的冰板,刘海成虚抬着腿,竭力保持肩上水担平衡,可无论他如何闪转腾挪,桶里的水还是晃了出来。刘海成憋得通红的腮帮子冻得有点发紫。
  村里吃水更困难的是70岁的刘三,无力挑水,就挖一些地上的残雪,放到缸里融化后再喝。
  年轻人走后,老人们挑起了种地的重担。至少得种出自己吃的东西。72岁的王四和73岁的老伴张有青接手了两个儿子留下的20亩地,种些胡麻、豌豆和莜麦,惟一可以帮手做点活的是有精神障碍的三儿子。王四的肾脏不好,经常腰痛,有时实在干不动活,就趴在田里,一边爬一边扒拉着松松土。
  在老人们的食谱中没有蔬菜这个词,桦树沟村干旱无水,根本长不了蔬菜,76岁的白玉山每天的就是趁到山上放羊时,到荒地里捡些土豆。白玉山有六儿一女,留下他一人自己生火做饭,砍柴拉风箱。
  生活上的困难让老人们怀念起从前的生活方式。过去,我们一收完粗粮,都待在家伺候老人上炕,吃上热乎乎的烙面,哪敢出家门?刘海成无奈地回忆自己当初侍候父母的情景。
  每次头痛复发,王四都吃几片土霉素,这是一种便宜的消炎止痛药。有时夜里疼得受不了,一个晚上就要吃上三四次十几片,一年至少要吃3桶止痛片。北方的老人通常有呼吸道的毛病,因为舍不得去看病,常常把咳嗽、肺气肿拖成了肺炎、。张有青患有和心脏病,和丈夫一样,她一直吃着各种药。这天,张有青到外屋摸索了一阵子,手里提着装化肥用的大蛇皮袋走回来,左手提着袋底,右手微微松开口袋口,哗啦一下,白花花的一片物什小山一样堆在炕上,全是空药瓶。空药瓶子还能卖两毛钱一斤
  离家的儿女回不回来
中国少年雏鹰网  娃儿们只要出去了就不会回来。但有的老人还为儿女藏着掖着,因为说儿女不孝,会让人笑话。
  115日,离春节还有14天,桦树沟自然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个还没有回来。
  娃儿们只要出去了就不会回来。王四说。王四最心痛的,是他的二儿子自从到县城烧锅炉后就很少回村,只在每年春节前才回家一趟,那还是为了从家里拿30斤猪肉到县城过年。今年,二儿子已经说不回来过年了,王四和老伴都明白,因为他们两个身体不佳,儿子怕父母要钱看病。
  6个儿子1个闺女都说不回来过年,白玉山早早就把自己的年货办好了:6袋方便面和几筒挂面,这是远方表亲送的。刘三准备过年的大事,就是晚上把衣服拿到窑洞外晾晾,因为外面零下20度气温可以冻死衣服上的虱子。
  在寂寞的乡村,陪伴老人的只有思念。旁边的和林县有一位老太太因为过度想念儿孙,已经把眼睛哭瞎了。
  有的老人还为儿女藏着掖着,因为说儿女不孝,会让人笑话。孩子们忙,家里的负担顾不上,这些都是老人惯用的托词。
  村里有个100年的戏台子。过去老人们常在这儿看乌兰牧骑的古装戏和的样板大戏。贺建平说,现在唱台大戏至少要2000元左右,老人们哪有钱看什么大戏。
  原想养儿防老的老人们常常感慨老来无靠,有的甚至羡慕起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来,因为有国家养着他们。和林县三道营乡九具牛村的何老伯就是远近闻名令人向往的五保户80岁的何老伯住着村里给他砌的窑洞,每年民政部门还给他发放800多元和一些粮食。村里还出钱给他准备了一套办身后事用的棺材。
  这个冬天,村里最快乐的是75岁的刘九为和老伴徐昭小。因为在县城读书的二孙女已经回村,要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徐昭小破天荒地刷起炕头来,二孙女把窗子擦得很亮,贴上喜上眉梢的红窗花。
  老人村的未来
  明年,全乡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的老人们看大病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了。
  40岁的张三银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他已经打定主意,等母亲去世后,再也不回村里了。
  而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王四和老伴张有青从没想过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只是希望把到乡里的路修好,儿女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另外就是希望能看得起病。
  在村主任贺建平看来,政府的救助体系越来越完善。3年前,村里特困户和五保户只发一个本子,村委会给袋白面就了事。现在每年给五保户则要发300多元以及一些粮食,4口人的特困户每年发放1100元和部分粮食。从去年开始,原本应用于城市的低保救助体系开始覆盖农村,除了原来的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体系还救济其他类型的困难家庭。
 
众老人羡慕的五保户何老伯,有政府照顾,爱练书法,自己写了个牌子,很有长长久久活下去的信心任志明/图
  作为村主任,贺建平竭力为那些空巢老人们寻依靠和帮助。去年,他向乡里报了71户申请低保救助,无奈僧多粥少,最后县政府只批下了21户。为此,贺建平一直很内疚。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明年,全乡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的老人们看大病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了。
  贺建平觉得待在村里挺好,因为村委主任好歹也是,而且每月有1000多元工资。毕业于内蒙古医院的贺建平还是村里惟一的赤脚医生,他一直想把赤脚医生这行做好,虽然想过到县城里开诊所,但苦于没有资金,只好作罢。让他稍感遗憾的是,农业税费取消后,村干部的权力大大缩水,现在已经成为民政帮扶服务型干部。即使这样,乡里许多发放补助粮、款不再通过村干部,而是直接给农民当面发放。其它没有什么紧迫的大事要他去做。这难免让贺建平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去年,贺建平的父母已经搬到县城里住了。现在,六个兄弟姊妹中,只有贺建平还留在桦树沟村。作为老人村的村官,贺建平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这个村庄,他每天还是给老人巡诊看病、唠家常。
  或许会等到最后一个空巢老人去世或搬走吧。当下,贺建平最要紧的想法是把通往乡政府的那条路修一下。
  老牛湾:被镜头改变
  本报记者成功
  115日,任志明再次来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村。和5年前不同,这个古老村庄里年轻人像春天回巢的燕子多了起来,村里到处是破土而出的新窑洞,那些曾经寂寞等待垂暮谢世的老人们,正重新洋溢起笑颜。
  老人摄影师
  作为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的一名摄影师,任志明对老牛湾村再熟悉不过了。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200公里处的老牛湾,黄河在此拐弯,老牛湾和河对面的山西望河楼以及明代石窑古村落,一起构成了摄影师们的绝佳取景点。
  在过去20年中,任志明几乎每年都要到老牛湾采风摄影。他眼见老牛湾一年又一年的变化:一个曾经拥有300多人的自然村,从1988年开始,年轻人陆续出去打工。到2001年前后,老牛湾只剩下50多个老人和十几个中年妇女、小孩,整个村庄日渐萧条。
  任志明把镜头对准了破窑里孤独的老人们。他今年也已63岁,还有高血压、心脏病,但是,我每个月有几百元退休工资,跟这些老人比,真是在天上了。高空核爆
  20011017日,在给76岁的李润富拍照时,老人指着门前一棵因大旱枯死的果树,说他像那棵果树一样寿命到了。果不其然,李润富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老人绝望的预言让任志明大为震撼。
  第二年的918日,李润富的堂兄李润生又硬拉着任志明,要给他那躺在病榻上的76岁的老伴赵娥女拍遗照,因为李润生觉得4个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孤苦伶仃的老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病魔带走。
  任志明开始与时间赛跑,他不断扩大呼和浩特市空巢老人的拍摄范围,老牛湾村、暖泉乡刘家窑、桦树沟村……2003年初,任志明至少已经拍了400多名空巢老人的影像。
  就在拍摄的过程中,许多老人像李润富一样孤单地离开了。
  改变老人村的命运
  深夜梦回,任志明常常辗转反侧,他决定为这些老人做些什么。
  20034月,他把照片结集成《空巢老人生活纪实摄影》,并配上简要说明文字,形成空巢老人专题调研材料。8月,他和女婿自费进京,带着这些资料希望向民政部有关官员汇报,又费劲周折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等中央媒体,呼吁关注这个特殊的弱势体。
  做完这些,心里平静了些的任志明又开始寻新的路径。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任志明到张家界参加一次摄影展览。会上他了解到一个摄影家拍摄的张家界风景照片在国际上获大奖,让张家界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从而引出后来的旅游胜地的事情。
  近乎传奇的故事启发了任志明,如果这里也开发旅游,经济状况好了,老人们生活不就好了吗?
  他把想法传递给了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从此,一个摄影师的理想,成了整个协会的理想。
  协会会员分成3个小组,开始着意拍摄内蒙古自治区内富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景观。更寻机会把这些图片广泛展览、传播。很快,一个香港老板看中了邻近的和林县的风光决定投资开发旅游。而这又启发了本地一家公司的老总任志刚,在旅游局官员的引荐下,他慕名到了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任志明和同事们把20多年所有关于老牛湾村的作品,全部无偿拿出来,供旅游公司参考选用,任志刚看后当即拍板,开发老牛湾村。
  2003年下半年,老牛湾旅游项目迅速启动。为了配合旅游快速度开发,呼和浩特市交通局将原来老牛湾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拓展为双车道的沙石公路,老牛湾人第一次感受到他们与外界的距离如此亲近。
  年轻人回来老人笑了
  2004年的一天,当任志明再次来到老牛湾村,他诧异地看到了昔日拍过遗照的赵娥女,坐在侄儿的门口,看着侄儿李禄忙碌地砌着村里最大的石窑旅馆,开心地笑呢。
  77岁的老伴李润生也没闲着,他到工地做起了和水泥的小工,因为比外村人卖力,一天可以挣上40元。一个月下来,他挣了1000多元,最近赵娥女一次400多元的输液费全靠这笔钱。
  老牛湾旅游项目的开发,让老牛湾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
  3年前,任志明给76岁的张三女拍照时,她独自住在一间黑洞洞的危窑里。周围窑洞都荒废了,旁边一间空窑里还停着村里3位老人的棺材。每天晚上,张三女都睡得心惊胆战。
  去年3月,大儿子李白终于回来了。他是小包工头,带本村的七八个青年工参加老牛湾炮楼工程建设。李白花了1000多元在他的窑洞旁边建了个新窑,把母亲接了进去。还花200多元买煤给她烧炕取暖。张三女终于可以挨着儿子踏实地睡个好觉了。
  李白看好老牛湾旅游发展前景,他花了1万多新建三间窑洞,准备用来接待夏天的游客。还建了全村最大的水窖,可以贮存100立方的水。张三女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娃给我担水。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漾满开心的笑。
  字节116日上午10点多,任志明给她留下了一张新照片,张三女坐在热乎乎的新窑洞里,旁边站着大儿子和孙子。
  老牛湾老人的夕阳红,让任志明感到无比欣慰,这个国家应该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尽些孝道。
  评论
  儿女们能否离土不离乡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
  在不考虑农民流动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的老人问题原本已经出现。
  第一,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农村的老龄化进展迅速,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衡量,农村的老龄化率2000年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农村老人的绝对数量会继续增加。
  第二,应该受到公共财政大力支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依靠子女养老的他们又遭遇年轻一代孝道观念弱化的冲击。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农村老人中,只有2.8%的人(在城市为65%)拥有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靠子女供养者占86.1%。而大量的经验资料表明,赡养纠纷增加,子女们已经难以再成为令人无忧的依靠。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体又要面对子女离乡的新问题。如果说注重经验的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意味着老人地位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那么,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庞大体的弱势。固然,从积极的意义上讲,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将有助于提高其经济上赡养老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确实会转化为现实的供养水平,还留有疑问。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衰落、解体乃至终结,在西方和东方的工业国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而且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文明演进的自然结果或普遍规律,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似乎就意味着对农业和农村的取代和否定。但是,稍加考察可以看出,与西欧和美日等国家在不同年代出现的农村人口/劳动力的外流及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相比,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的状况都更加独特:一面是外出者无根飘零,一面是留守者们同样的无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的增加,意味着传统小农家庭的断裂,城市化从根底上加速了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
  鉴于问题的深层动力主要源自我国独特的城乡分割体系和大城市推进战略,也就促使我们重新面对离土不离乡这一重大的学术和政策课题。
  如果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命题,是否应该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
  (本文摘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论文《离土时代的农村家庭白洋淀死鱼——“民工潮如何解构乡土中国》,略有编辑。未经作者审阅。特此致谢)
  媒体声音
  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增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新华网北京924日电牗记者孟娜牘参加首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的中国社会保障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而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1984美国忌讳第二部4桥矿%;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花生采摘机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再生指出,目前,中国农村依靠土地养老保障和家庭儿女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弱。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的耕地越来越少。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在外独立生活和不愿承担养老责任的比以前增多。
  张再生说,目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在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已有1870个县牗市牘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农村特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工作也逐步展开,全国有1200多个县牗市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445万。
  张再生认为,政府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职责,建立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在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政府的责任。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应由政府制定并主导实施,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能保证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计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对其实行五五制的办法,个人承担50%,村集体和国家承担50%。
  常回家看看
  20050715湖北日报
  记者/唐晓安通讯员钟克波陆华君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时下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平时村里若有老人去世,有时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记者采访中多次听到此类声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万仁德建议,和父母住同一村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外,还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
  同时,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关爱自己。如与谈得来的老年朋友一起活动,互相帮助,既能增进感情,又有利于放松身心。
  此外,对于空巢老人家庭和老人空巢心理,社会帮助也不可少。万仁德认为,社会和政府应尽可能地为老年人多提供服务和便利。如在农村建立互助队,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多样的文娱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
  4大难题和4点对策
  新华网天津频道88日电7日从天津市老龄委获悉:天津市宝坻区老龄委提出了4点解决办法:一是在老年居住区配建星光之家,并以此为依托组织书法、旅游、戏曲等协会,建立农村为老志愿者服务队;二是政府对经济困难的老人酌情给予供养补贴,建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通过慈善活动向贫困老人捐助;三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建立农村贫困老人档案,力争把老人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四是对高龄和行动不便的农村困难老人,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解建国单巨兵)
  (资料整理/麦豆小标题为本报所加)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23:0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8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村   老人   老牛   生活   空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