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巢老人养老及社会工作介入

阅读: 评论:0

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巢老人养老及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大多面临着生活无人照料、经济收入低、疾病困扰和精神寂寞等养老困境,社会工作的介入迫在眉睫,而部分农村社区仍然缺乏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急需社会工作介入,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的普及化和专业化;构建社会网络,发展互助模式;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促进村委会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协作。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社会工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我国养老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空巢老人指的是60及60岁以上没有子女照顾、独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1]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社会的弱势体,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困境,如何营造农村空巢老人适宜的养老环境,使其安享晚年,是当下面临的严峻社会现实问题,亟待加以解决。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在改变空巢老人传统养老观念、促进农村新的养老模式形成的同时,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普及化,构建社会网络,发展互助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促进村委会与社会工作
上清华变白富美机构的协作,从而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活幸福感。
一、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在介绍研究对象情况时,出于对研究对象的尊重和隐私保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强特征资料做了处理。
(一)某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某村为某市人口最多的一个村,由原先的三个村合并而成,有8000多人口。据统计,全村空巢老人家庭大约有100多户。这些空巢老人家庭中有近4/5都是子女婚后在城市买房,没有住在一起,或者子女在外务工,留下老人独自居住家中;1/5的空巢老人是因为没有生育子女,或者没有伴侣,独自生活。绝大多数空巢老人家庭处于没有退休养老金,经济收入低,子女经济和赡养压力大的情况,少部分是儿女可以承担,老人眷恋家乡的老房子,不想与其居住在城市。
(二)某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1.经济支持及生活环境方面
在经济方面,大部分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主要依靠政府补助、耕作劳动或接受子女的经济帮助来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子女,年老体能衰退,身体有疾病的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经济来源则更加有限。周爷爷和杨奶奶是一对年近九十的老夫妇,无儿无女,仅靠政府每月发的几百元生活,很是拮据。身体有病痛时,都是能忍则忍,一是行动不便去医院很为难,二是怕去医院要花很多钱。房子更是年久失修,很多木质结构和电线设施已经老化,其他空巢老人的住房环境也大多如此。
2.生活照料方面
黎明职业大学图书馆受访者中82.6%的空巢老人表示需要生活照料服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担心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料。在探访的老人中,有子女的多是与老人通过电话联系,在老家工作的非常少,一年中与老人难得见上几面;少数条件较好的则是请保姆或小时工在家照料老人;而没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往往是伴侣之间相互照顾,没有伴侣的则只能自我照顾。
3.精神慰藉方面
信息是什么
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多在外打工,一年中探望次数极少,一般春节才会回来。长时间与家人分开的情况下,老人难免产生孤独感,且子女工作忙碌,很少与父母联系,老人一方面思念儿女,一方面又怕打扰到儿女的工作,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远离父母在外的儿女难以了解到老人心中的想法,不能及时排解。
农村的娱乐设施不足也难以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对于探访中的老人,他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主要是在家中看电视、打牌、邻居间闲聊。独自居住在老家的郑奶奶,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和邻居打牌,老人们起得早,上午和下午都能约着一起。对于其他的娱乐活动,不仅是设施缺乏的问题,空巢老人也缺少积极性,精神上的慰藉更是亟需社会的帮助。
4.医疗健康保障方面
经济收入低的空巢老人大都身体有着各种疾病,却存在着“小病能不看就不看,大病能拖则拖”的情况。对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偏向低层次,多局限于县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2]现如今政府对全民医疗保障的促进力度日益增大,但在小城镇周围的农村地区仍体现出了政府补贴的差异,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技术相对较差这些问题均影响到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实
际效果。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及家庭因素
1.老人的传统观念
隆尧三地合作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能接受进入类似养老院的养老机构,认为这样会让儿女没面子,被人骂不孝。对于参与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意愿不足,并且认为养老院的生活不好,怕遭到虐待,宁愿独自住在农村老家。年纪较大的空巢老人,由于行动不便,身体有一些疾病,而子女又不在身边照顾,便会产生消极的思想,认为自己被抛弃,再加上身体的老化,让老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弱势体。文化水平和思想的落后,使他们拒绝接受社会服务,只是偶尔接受邻居或亲戚的帮助。
2.家庭经济收入有限
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收入来自子女和劳作。虽然空巢老人的子女大都进城务工,但相较于城镇,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根据走访,子女在外收入宽裕的话会支持家中一些,但子女普遍要为未来结婚、买房等做准备,经济负担大,因此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能定期获得子女经济上的帮助。老人主要依靠从事农业生产一些粮食和蔬菜,卖到市场后来补贴家用。而农业的生产也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种时候空巢老人往往入不敷出,生活艰难。
3.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社会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养老观念、孝道观念不断式微,子女赡养老人的意识日益淡化,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慢慢弱化。[3]独生子女家庭婚后通常面临着一对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老人们没有住在一起,子女们忙于工作,难免疏于照顾。而老人们身体多有疾病,医疗费用更是能给子女带来更大的压力。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其实对空巢老人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子女们在各自成家后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在父母老后需要人照看时,他们往往不愿打破自己的生活模式来陪伴父母。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对城市的生活也不适应,这都是由于个体受到不熟悉的社会环境影响,自身感到拘束,加上子女之间的推脱,老人更加寒心。防裂霜
(二)政府和社会因素
1.公共物品提供不到位
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发展,城镇基本有公园、剧院、文化广场、敬老院等,老人们可以跳广场舞,到剧院听戏,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但农村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团体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条件还十分简陋,空巢老人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2.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水平逐年增加。反观农村,由于长期缺乏社会养老的实践基础,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制度体系等均不足。[4]空巢老人面对疾病往往无能为力,医疗保险虽然能承担一部分,但医保能报下来的只是少部分,剩下来的空巢老人根本无法承担。因此,老人们基本会选择在农村的诊所买些药应付过去。
3.老年人社会地位日趋弱化
农村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拿到的低保金主要都用在平时的食品支出上,生活较为拮据。老人通常有着思想退化、体能退化和社会功能退化的特征。虽然我国年轻人大多能正确认识老人的特殊性,但是随着老年人创造财富能力的下降,也有人歧视老人,忽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农村空巢老人在家庭中的社会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明显削弱,在现代化的家庭中,老年人失去了家中的经济主导权,对子女之间的事情也难以参与。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基本情况奥运会的知识
社会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政府对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财政投入也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对于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一直难以普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工资待遇不高,许多岗位甚至是兼职,缺少编制,使许多年轻人难以接受,不愿参与这类工作。加上农村的相关福利政策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进一步地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
不仅某村的空巢老人养老没有社会工作者介入,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社会工作介入都非常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的经济在近年来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相较于城镇,农村的
经济发展水平仍有些落后。老年社会工作主要是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经济、心理以及挖掘老年人的潜能、提倡老年人互助。然而部分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许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仍没有开展社会工作,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相关培训非常不足。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而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有限,新人员的培训速度远比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22:4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8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人   空巢   农村   子女   生活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