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教学大纲

阅读: 评论:0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商务教研室  制订时间    年    月      日
牙买加体系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英商务、计算机商务
考核方式:考试
首选教材:网络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
制定(或修订)单位:
制定(或修订)时间:
一、课程总述
【1】 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网络营销(e-Marketing)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商务专业;计算机/商务专业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2学时)
总学分:3
《网络营销》是在电子商务实践中并适应实践的需要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科。该学科以经济学、电子商务、营销学为基础,同时也涉及电子技术学科、特企业如何管理人才
别是网络系统。
设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网络营销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掌握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的理论素养和营销工作的能力。
【2】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
【3】课程特点(包括课程重点、难点)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讲清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内容:
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
网络市场和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网络营销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
三叔丁基膦搜索引擎营销基础
许可E-MAIL营销基础
网络市场调研的方法和工具荧光探针
网络促销的方法和实施
栓塞
网络广告的基础
【4】教学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的有关理论,熟悉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能够将网络营销的有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学习
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能够正确运用网络营销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为其他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5】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配置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实际案例的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
开设较多课时的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开展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法。
设置课程设计编写网络营销实施规划报告——使学生对网络营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的期末考试(闭卷理论、实际操作、小论文答辩)——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
【6】教学总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48 学时, 3 学分,理论教学 36 学时,实验(实践) 12 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学时
1
网络营销概述
2
密云地震2
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1
3
网络市场与网络消费者
1
4
网络营销常用工具和方法
4
5
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
6
3
6
搜索引擎营销基础
6
3
7
许可E—Mail营销
5
3
8
网络广告基础
5
9
网络市场调研
2
3
10
网络营销渠道
1
11
网络营销服务
2
12
网络营销管理
1
合计
36
12
【7】考核及计分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课成绩按百分制计,期末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
【8】教材选择
建议使用教材、参考教材名称等。
网络营销(e-Marketing)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版:2004年6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
冯英健著:《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年1月
黄敏学著:《网络营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杨坚争等编著:《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二、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论教学
本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建议为 36 学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参考教学课时如下:
章 网络营销概述 (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营销产生的背景,掌握网络营销的概念,理解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19:5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8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