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2019年10月No.28October ,2019
李红一,张云春
基金项目:徐州市市级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C16SQ189。
作者简介:李红一(1963—),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江苏科技信息
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摘要:文章对我国实行科技报告制度以来,各地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提
出徐州市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意义,针对科技报告系统在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利用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为项目管理、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供有力支撑。关键词: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徐州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
引言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要产生规范的科技报告,实现科技报告持续不断的积累,并将其对外开放共享,需要建设集科技报告的提交、保存、加工和开放共享于一体的科技报告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为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的公益服务与增值服务。
科技报告是根据既定的格式编写的特种文献,由科技人员撰写,是对其从事的科研、设计试验等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的如实记录。从2014年国务院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纷纷建立了科技报告制度,并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汇交了近4万份科技报告。江苏省科技厅于2015年下发《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启动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上线运行,截至2019年3月月底,江苏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收录报告8443份。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为科技报告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建设符合当地科技管理特点的科技报告系统,更有利于科技报告制度的推广和落实。
1地方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除北京市、天津市没有建立科技报告管理服务平台,重庆、新疆、贵州创建本地化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外,其余各省(自治区)建立的科技报告管理服务系统均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发,系统平台包括呈交系统、审查系统和共享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建
设和运行为我国科技报告制度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就已建设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地方来看,多集中在省级层面,没有发现对市级的科技项目实行科技报告制度的相关报道[1]。
近年来,徐州市政府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结合徐州的科技管理特点及要求,构建符合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技报告系统,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徐州市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列入2016年度徐州市科技计划,合同建设期为2年,建设单位为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单位为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开发符合徐州市科技管理特点的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2建设的意义
(1)避免科技项目重复部署,利于进行项目申报前的查新检索。科技报告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成果,也是珍贵的文献资源。利用好科技报告可以为后续研发提供借鉴,同时减少科研项目重复,节约科技研发经费,减少科研人员投入,提高科技管理效率。
(2)建设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有利于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及时掌握科研进度,使得科研过程可追溯。将科技报告呈交整合到地方的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并将其纳入地方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以此完善科技计划管理项目,使科技计划管理平台能够统一管理,加强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监管,有效控制财政投入的科研项目、科技报告产出。乙酸乙酯实验装置
(3)开放共享科技报告,利于公众快速获得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科技报告是
科技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科技信息资源。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和持续投入,科研成果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科技计划项目数量也随之激增。科技报告的开放和共享,利于科技研发人员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科技报告的开放获取政策,对科技报告的公开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间等进行了规定。
(4)通过科技报告,了解科研水平及研究热点,提供文献参考。建设科技报告系统,对产生的科技报告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描绘技术路线图、支撑徐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及为徐州市的产业转型发展服务。3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的内容
根据科技报告制度设计的管理框架、机制和流程,集科技报告模板化编写和基于原计划项目申报系统的网络化呈交、质量控制和评价功能,通过知识化加工和整合发布,构建科技报告呈交、审核、评价和共享服务为一体的通用化、集成化管理平台,为徐州市科技报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科技报告制度的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管理,确保徐州市科技报告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主要包括报告提交、数据管理、报告审核和报告共享4个子系统,如图1
所示。
图1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
3.1报告呈交系统
科技报告撰写人员根据收到的授权码,登录科技
报告呈交系统,按要求填写报告基本信息、项目基本
信息,科技报告准备好后,上传报告正文。上传完成
后,等待管理部门对所提交报告进行初审,如分析科
技报告被退回,则按提示进行修改,然后再行提交。
可随时查看报告的审核进度,会呈现“待审核”或“已
审核”的提示[2-4]。
3.2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管理、报告管理、历史报
告3个可操作模块。在“项目管理”模块,可以查看计
艺术品股票
划项目下提交的科技报告是否已经提交到审核系统,自由呼吸
并展示项目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报告导
入时间等信息。点击“项目名称”,可以查看项目的申
报信息,可对信息进行修改。
根据项目负责人的请求,通过管理系统发送授权
码给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收到的授权码
及登录科技报告呈交系统的提示,进入系统,准备科
技报告。
科技报告的导入,需要在“项目管理”功能模块进
行操作,导入科技报告之前先下载科技报告导入模
板,将科技报告的相关信息填入模板并导入。导入系
统时容易发生错误,多数是因为在填写信息时,涉及
计划名称、领域名称需与报告审查系统中的“计划及
领域管理”的设置一致,否则会导致导入不成功。报
告提交成功后,系统管理员可以从后台查看科技报
告,如果符合基本要求,则提交报告到审核系统进行
进一步审核,否则就点击“报告退回”,将报告退回到
报告撰写人外,对报告进行修改。
科技报告提交系统能够与现有的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相配合,确保在科技报告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现有的科技计划管理系统不造成干扰。根据系统开发的要求以及用户使用的便利性,提供科技报告的导出文档和状态查询接口。提交的科技报告最终导出文件格式为“xml文件+doc/docx文件”,其中,xml文件内容参照国家科技报告格式要求导出。
3.3报告审核系统
参照国家科技报告审核加工系统,并结合现有的科技计划类别进行本地化部署,同时实现与现有的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
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任务分配管理、基本信息表审核、报告全文审核和编辑、报告分类标引、报告质量评价、目次图表清单结构化处理、最终报告生成等。系统主要流程如下:
(1)任务分配管理,对科技报告的审核、加工进行任务分配、进度控制、监督检查和统计。
(2)基本信息表审核,可对科技报告的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进行审核和修改。
(3)报告全文审核和编辑,允许下载报告全文的Word文件,利用Word软件的编辑功能,对报告的内容、字体字号、目录、图表清单等进行编辑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报告上传。
(4)报告分类标引,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等信息组织体系,对科技报告进行分类标引。
(5)报告质量评价,对科技报告的内容质量、结构规范性、目录和图表清单等分别进行质量评价,提出修改建议,记录修改过程。
(6)知识化加工,主要包括目录和图表清单结构化处理、报告中参考文献和成果清单的抽取以及与各种文献、专利、标准等数据库的知识链接等。
(7)最终报告生成,将经过审核、修改、编辑过的科技报告基本信息表和全文进行合成,生成一份完整规范的PDF版科技报告。
3.4共享服务系统
参照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并结合江苏省科技计划类别进行本地化部署。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地方科技报告用户注册、权限管理、检索浏览、全文提供、统计分析等,具体如下[5-7]:
(1)用户注册和管理。为确保科技报告的安全使用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未注册用户只能检索、浏览科技报告基本信息和摘要,如果需要浏览全文或获取科技报告全文,必须进行实名注册。另外,面向来自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用户,可以进行单独授权,通过系统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等服务。
用户实名注册时应提供真实、准确的身份信息,一般应包括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所在区县、工作单位、单位地址、、邮箱、电话等,也可要求填写性别、出生年、职称、证件类别、证件号码等信息,并将证件复印件上传。如果系统需要对注册用户进行严格审核和确认,应建立用户注册信息审核机制和工作流程,由系统后台工作人员进行注册信息的核实和审查,合格后予以开通。
(2)检索。普通检索包括报告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摘要、计划名称或立项年度等,高
级检索可输入多个检索条件,并选择检索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按年度、计划、学科分布显示,可以浏览报告文摘等详细信息。
(3)报告全文在线浏览。注册用户可通过本项目平台的公共服务网站,在线浏览开放科技报告的全文。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
(4)全文提供。付费用户可申请科技报告全文提供服务,系统通过Email将PDF格式的科技报告全文传递给用户。
(5)报告导航。对科技报告按部门、学科、地域、类型进行分级导航浏览。
(6)其他栏目。可在系统首页灵活设置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通知公告、资料下载等服务功能。
(7)后台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用户审核、内容管理、账务管理、日志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4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报告系统平台的投入使用,对科技项目管理尤其是研发成果的管理有重大意义,但在平台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3g视频服务器(1)科技报告系统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科研项目的实施流程变长,加重了项目承担者的工作负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科技报告提交环节,项目研究人员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科技报告的格式不符合要求,要反复修改,否则项目不予以结题验收。项目延期验收或没有通过验收,都会影响以后项目的申报,还有可能被计入科研诚信档案。
(2)对于项目管理部门来说,科技报告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要有不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由于增加的项目管理环节属于新的工作内容,要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成本。
(3)对科技成果的不合理公开和使用,容易造成产权纠纷。虽然我国制定了“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 system of the technology report in Xuzhou city
Li Hongyi,Zhang Yunchun
(Xu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service system in various plac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in China,puts forwar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X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service system,combs 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system,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
es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project manage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by using the plat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ing service system.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ervice system;Xuzhou city
原则,但在具体的科技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受制于
对项目内容的认知以及对技术细节的把握,容易对科技报告进行不合理的分类,以致于把不该公开的公开了,可以公开的被当成了技术秘密进行了保密处理,最终造成项目研发团队经济方面的损失,也为科技管理人员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科技报告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系统建设和运行中,缺乏相关的工作指导,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报告提交者,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高,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5)科技报告撰写人员对相关的流程和规范不够熟悉,造成科技报告质量不高。科研人员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科技报告的价值,只是以为科技报告是项目结题的必备步骤,将科技报告的工作流于形式。
(6)科技管理部门对贯彻科技报告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5科技报告系统共享的优化建议
(1)在科技报告系统共享功能方面,扩大科技报告开放获取范围,减少取得流程,方便公众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报告。对于可公开的尽量公开,对于不便公开的,分阶段分级别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公开。在出现相关纠纷时,可以借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的管理经验,参照专利法等进行处理。
(2)提高科技报告共享系统与商业数据网站的合作,将科技报告补充进如知网、万方等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在将科技报告授权商业网站公开时,要取得项目组成员的书面授权,项目组拥有因科技报告公开而获取相关报酬的权利。同时,考虑到项目研究的经费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财政的支持资金,因此,在授权商业网站公开时,也要取得项目
主管部门的认可。
(3)拓展系统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科技报告的利用率。对科技报告采取多种分类模式,便于公众查询,比如可以按申请项目时的类别、技术领域、管理部门、项目年度等,也可以按照项目实施单位、所在地区等进行分类,便于公众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浏览和下载,减少获取科技报告的难度。
(4)加大对科技报告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得科研人员都能够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思想认识,从内心深处了解科技报告的价值,密切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将科技报告的工作贯穿到整个科研过
程中。参考文献[1]苗军,宋剑明,廖奇梅,等.福建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44-47.[2]顼东婷,王永胜,董建忠,等.国家和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分析[J ].山西科技,2019(1):19-23.[3]张肖会,宋峥嵘,熊鹰,等.江苏省科技报告工作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3):99-103.[4]孙雅欣,陈新红.美国科技报告信息共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2018(11):36-38.[5]高巍,袁清昌,乔振.山东省地市科技报告工作现状与建议[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3):55-56.[6]石斌,王永胜,董建忠,等.山西省科技报告呈交流程优化与系统构建研究[J ].山西科技,2019(1):74-78.[7]张艳秋,郑彦宁,薛钦文,等.中国科技报告开放获取现状研究——以广东省科技报告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8(1):88-93.决策支持系统
(责任编辑王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