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干:必背知识整体性、差异性和区域

阅读: 评论:0

回归主干:必背知识整体性、差异性和区域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区域。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DML
(1)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
降结肠①高寒地带,气候寒冷,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扬州寄语市长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2)气候对水文、水系的影响
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b.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③对湖泊的影响。
a.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b.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④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a.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b.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c.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②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①改变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影响种大小;
②动植物候期提前,例如,开花日期、羽化时间、繁殖产卵时间、迁徒日期等;
③影响繁殖能力和繁殖欲望,影响冬眠行为;
④生境改变,栖息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种动态变化,甚至生物灭绝。
(5)地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地形影响宏观气候
a.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b.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c.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d.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欧洲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e.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②地形影响局部气候
a.影响局部气温。海拔高度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面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b.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面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c.影响风速。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6)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④地形影响河道到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形,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形。
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马宗林(7)地形对植被、土壤的影响
①山地的坡向会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②山地海拔也会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③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3.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1)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
【注意】
①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热带荒漠带;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硬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城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自然植被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中纬度陆地最明显)
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a.自然带的形成基础:由于海拔的差异,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变化而形成(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一般来说山地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为: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高山灌木带——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基带)。
准晶b.垂直带谱数量的影响因素:a.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带谱越复杂;b.山体海拔: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c.山顶、山麓之同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18:0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7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影响   形成   地形   河流   气候   降水   气温   海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