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案例

阅读: 评论:0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新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fda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教学过程
激光射击汞金
教学环节及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
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忆上节课内容
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发言
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
做练习
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
章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配第克拉克定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表现
40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作业
完成
20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
基本能按时完成。
 
10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男生女生金版投稿小组
活动
40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总评
教学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17:5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7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地域   规律   分异   分析   差异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