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肖奂张剑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两宋地域文化家族文学
人类文化的发展总要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人们总是在自己特有的地域空间中孕育创造自己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空间制约着人类活动和文化创造的趋向,形成了带有一定差异性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品味和文学表现等。当然,与生活形态、风俗习惯等现实感较强的因素相比,文学表现中的地域性意识要晚起很多。具体到中国文学,虽然先唐时期人们已经普遍重视郡望,但郡望多是用来标榜门第显赫或身份高贵,将籍贯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意识还很淡薄。唐代的/吴中四士0虽然表现出以地域命名文人集团的倾向,但毕竟罕见,而且/吴中四士0之称首见成于北宋的5新唐书6。
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中的地域意识,可以说是到宋代才普遍自觉而加强的。因为从宋代开始,一些党派、伪装ip
学术流派、文学流派,开始被时人有意识地冠以地域之名)))如蜀党、洛党、朔党等等,反映出政治党争中的地域意识;又如关学、洛学、闽学、婺学、湖湘之学、浙东功利之学等等,反映出学术流派极强的地域意识;而江西诗派、永嘉四灵等等,则反映出文学流派的地域意识。在此普遍且自觉的地域意识基础上,两宋无论是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还是家族文学的基本面貌,自然会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地域文化彩。探讨这种地域文化与宋代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把握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两宋文学家族的南北差异及其成因海安紫石中学
两宋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有着与唐代颇不相同的特点。唐代文学家族,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域的总体数量,明显超过了江南地域¹,特别是诗歌,/唐代著名诗人几乎有一半出自河南,尤以洛阳、南阳两地最为集中0º。而在宋代,南方的文学家族数量却明显多于北方)))不仅仅由于南宋疆域的缘故,因为在北宋时期,这种局面已经形成。仍以诗歌为例,在北宋有占籍可考的2913名诗人中»,人数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福建(507人)、浙江(470人)、江苏(319人)、江西(315人)、河南(302人)、四川(252人)、山东(151人)、安徽(142人)、河北(122人)、湖南
17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0(项目号:07BZW036)的阶段性成果。
178
江海学刊
2007.5
179
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80
江海学刊
2007.5倒锥壳水塔
但文化水平较高、地域观念较强的家族,常常会在共性化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的地域特,在迁徙地增强原初地域的影响力。譬如眉山苏氏、临川王氏等就是如此。而且最初离开故乡的家族成员,常常因为念旧以及对故乡的情谊,往往会将其知识结构以及故乡情结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不忘故乡,这样就会使得家乡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几代人。宋末元初迁徙他乡的蜀人虞集,在他的5道园学古录6卷五5送赵茂元序6中也详细地描述了其家族在他乡为保持故乡教育方式和内容、保持故乡地域风俗文化所做的努力。因此,文学家族的地域特,有时会因为迁徙的频繁而受到家族成员的有意维护,反而得到一定的保持甚至夸大。
另外,迁徙的家族会因为同乡之谊而联系紧密,他们常常通过联姻或互相提携等方式在异地保持一些原初地域特,这也增添了家族文学的地域彩。如曾几,是两宋之交著名文学家,其舅氏乃著名的清江三孔。曾几幼年即被孔武仲叹誉为/神童0,/未冠,从兄官郓州,补试州学,为第一。教授孙勰亦赣人,异时读诸生程试,意不满,辄曰: -吾江西人属文不尔。.诸生初未谕,及是持公所试文矜语诸生曰:-吾江西人之文也。.乃皆大服。0 l x 其实孙勰为文高古,与山东文风相近。孙勰对曾几的赞誉,免
细菌分析不了几分自矜家乡文学的借题发挥和对乡邦贤子弟的喜爱推挽之情。在文学家族的迁徙流播过程中,原初地的地域文化与迁徙地的文化往往有意无意的结合,又会扩大家族成员的文化视野,促进家族文学焕发异彩,因此往往迁徙的家族文学成就高于久居一地家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划分文学家族的地域,最初几代以其籍贯为主,后来几代则以迁徙居住地为准,并由此来论述各地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的滋养。
宋代北方五路常被视为一体,如苏轼5上神宗论河北京东盗贼6云:/至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盖自古豪杰之场,其人沉鸷勇悍,可任以事,然欲使治声律读经义,以与吴楚闽蜀之人争得失于毫厘之间,则彼有不仕而已,故其得人常少。0这可能因为北方五路文化大体而言是共性大于个性。5宋代地域文化#各地风俗特点及影响6简略概括北方风俗的基本特点是:质直忠厚、劲勇强悍、勤劳节俭。事实上,早期西都洛阳及其所在的京西路与当时京东路的风气并不相同,梅尧臣回忆他天圣末明道初在洛阳的浪漫生活时云:/山东腐儒漫侧目,洛下才子争归趋。0 l y叙写出当时洛阳文风颇盛,诗人浪漫,才子争趋,与山东儒学兴盛而颇为迂腐的风气有较大差异。山东一带(京东路)的风气在北宋似乎一直比较迂腐乃至粗俗,苏轼曾嘲讽地称之为/京东学究0(5东坡志林6卷一)。而洛阳及京西一带在北宋早期仍保留汉唐遗风,但是到了二程活跃的时期,洛阳的风气就与山东有些接近了)))虽然不像京东那样迂腐或粗俗,但二程等人代表的理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唐河洛文化的洒脱奔放,使得此后河洛文化一变而为严肃沉静,缩小了与京东路的差距,京东西路风气趋于一致。北宋
党争中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偏见,蜀、洛、朔党争地域彩就比较明显,而朔与洛地域紧密,风气比较相近,相对于蜀党的文采风流与活泼洒脱,洛朔文化就更显得沉重肃穆,/河朔之俗,不知嬉游0。 l z陕西、河东两路在肃穆沉静上比北方三路更有甚者,这种文化性格不太适宜文学家族生长,因此五路的文学家族相对南方而言较少,而且没有产生特别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也大多打上了这种地域文化的印痕)))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深沉有余而文采不及。
5宋代地域文化#各地风俗特点及影响6简略概括南方风俗的基本特点是:灵巧轻扬、柔弱、奢侈、好讼、趋利重商。此外作者还特别指出了/南方风俗的非礼法性特点0。相对于北方五路而言,宋代南方文化的次地域性比较明显,尤其是江西、四川、福建、两浙等地,其地域文化性格颇不相同,塑造出的家族与文学品格也有很多差别。
江南东西路,其风俗文化颇为相近,5隋书#地理志6所谓/豫章之俗,颇同吴中。,,鄱阳、九江、临川、庐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颇同豫章0。特别是江南西路以及靠近西路的饶州、信州、江州(宋属江南东路)等风俗最为接近,其共同特点首先是好文好学之风领先北宋各地。洪迈5容斋随笔6四笔卷五5饶州风俗6云:/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0朱熹云:/江西之俗,右文词而左学行。0 l{在这种好
181
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