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学会
永川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永川 402160;
[摘要]我国文学发展从空间的角度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战争﹑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从古到今,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致使我国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出现了此盛彼衰、此衰彼盛以及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地域孕育发展的状况,文学发展在空间上最终也呈现出了相对集中和不断转移的特点,同时为人们去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解释文学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学家;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不断变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人才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从当代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绝大部分集中在温带地区,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地区也是人才集聚的地区,全球的绝大部分人才自然也集中在这里。我
国从古到今的人才分布也是这样,如现代(1920-1949)湖南人才辈出,在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湘中、湘东地区。同样,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也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就谈到我国文学发展地域不平衡这一现象。他说:“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①我国文学发展地域的不平衡现象,首先是由文学家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所决定的。要深入探讨我国文学发展地域的不平衡现象,首先就要弄清楚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对文学家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家生平研究、文学家心理研究、文学家文学活动研究、文学家体研究,本文涉及只文学家生平研究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地域分布,不是指他们的文学活动区域,而是指他们的出生地。
从谭正璧所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材料统计对象来看,上起春秋,下到近代,有6千多名文学家广告的种类。他们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中国近代及其以前文学家地域分布重心
各个时期 | 文学家分布重心 |
先秦时期 | 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 |
两汉时期 | 在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等省 |
三国西晋时期 | 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等省 |
东晋南北朝时期 | 在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等省 |
隋唐五代时期 | 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等省 |
宋辽金时期 | 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川、福建、河南等省 |
元代时期 | 在今天的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北、北京、山东等省 |
明代时期 | 在今天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 |
清代时期 | 在今天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 |
| |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文学馆组织专家编写《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他们的编选具有权威性,入选的都是大家公认的现代文学大家。现把编写的前50位文学家的出生地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前五十位
出生地 | 中国现代文学家 |
浙江 | 鲁讯、周作人、丰子恺、茅盾、郁达夫、 徐志摩、施蛰存、透明国际夏衍林、徽因、鲁彦、穆时英、艾青12人 |
四川 | 郭沫若、李劼人、巴金、周文、艾芜、沙汀、何其芳7人 |
湖南 | 田汉、彭家煌、丁玲、朱湘4人 |
江苏 | 朱自清、叶圣陶、张天翼、卞之琳4人 |
北京 | 老舍、凌叔华、吴祖光、萧乾4人 |
福建 | 庐隐、冰心2人 | 安徽 | 台静农、吴组缃2人 |
黑龙江 | 舒、萧红2人 | 广东 | 张资平、丘东平2人 |
山东 | 王统照、李广田2人 | 天津 | 曹禺1人 |
湖北 | 闻一多1人 | 河北 | 孙犁1人 |
辽宁 | 端木蕻良1人 | 江西 | 张恨水1人 |
上海 | 秦瘦鸥1人 | 河南 | 姚雪垠1人 |
吉林 | 李辉英1人 | 台湾 | 许地山1人 |
| | | |
从以上两个统计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的大致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一、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
从古到今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全国大范围来看,以秦岭—淮河一线(该线南北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明显)为界,先秦、两汉、三国、西晋、隋唐时期,我国文学家大多分布在北方,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而东晋南北朝、宋辽金、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家大多分布在南方,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总体上是东多西少,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周边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少的大格局。
从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域来看,南宋以前,我国文学家主要出生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南宋开始,我国文学家又主要出生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到了现代,浙江、四川、湖南异军突起,文学大家层出不穷。历朝历代,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西、海南、内蒙古等省区,绝少产生文学大家。
从点上看,各个时期文学家产生主要集中在首都,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富裕之地及开放之域等。
1.各朝各代的首都所在地(这里主要指享国在100年以上的王朝)产生的文学家数量较多。如唐代、北宋、南宋、清代的首都。首都所在地面积与全国相比较是很小的,而产生的文学家却很多。它大多是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才中心,这里的文学人才主要是由政府的行政影响力促成的。各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注重招揽人才到首都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里的学校大多具备当时最优秀的教师和最优越的教学条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众多,仔仔动力联盟这为文学家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最后大多在首都决胜负,这为读书人升官发财提供了机会,古代选拔人才又大多以其文章水平的高低来定夺,这对首都地区青少年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激励。各朝各代文学家又较多分布在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原因同分布在首都所在地一样。
2.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经济等外在条件的变化对它的影响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它即使不是国家政治和经济重心,在没有发生重大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河南烟草局长文学人才也会层出不穷地产生。这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悠久及文化领袖的激励,使之不易断裂和消失,大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秦汉交替时齐鲁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破坏,但儒学传统仍传承不断。秦刚灭亡,在楚汉战争中鲁国兴起礼乐,刘邦率兵兵临城下时,“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 ②又
如汉代硅片的蜀郡,在西汉前期文化仍较落后,在“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的时候,蜀郡读书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此后蜀郡之地的王褒、扬雄文章闻名天下,文化领袖的启蒙和激励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有丰富的文化牙周袋积累。这种文化积累还以物质形式存在下来,例如学校、图书、碑刻等,这些为文学家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富裕之地易出文学家。如我国北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武力强大,北宋灭亡,南宋南迁,大量王公贵族、文人墨客随之南移,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此后四川的成都,江西的南昌、吉安,湖南的长沙,江苏的南京、苏州、常州、扬州,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等,有的逐渐成为了富裕之地,有的更加富裕。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保障的情况下,教育得到保障,在官学教育的基础上,私学教育、刻书、藏书事业也随之发达;其次经济发展了,交通随之得以发展,这为学子们外出漫游体验生活提供了方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
首都,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富裕之地及开放之域
又大都是地理环境优越、人口相对密集之地,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舞台。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泰纳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③。他肯定了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是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集中表现区域,文学艺术是由文学家创作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渗透着当时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舞台为文学家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文学家集中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不足为奇了。
二、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是不断变化的
由上面两个表格可以看出,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是空间范围的扩大。这与国家版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开发紧紧了解在一起,先秦、两汉、三国、西晋、隋唐时期,我国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此后,我国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向南方转移,长江中下游流域成了孕育产生文学家的“风水宝地”,形成了遍地开花,南北呼应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学家集中产生在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而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家广泛产生在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
东等众多省区,空间范围明显扩大。
另一方面在空间变化的方向上,从原点的山东、河南和湖北向南方、东南方、西南方(指四川)扩散,而绝少向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蔓延。这与前者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开发较快,经济相对发达,文人学士贬谪迁移至此等有密切关系。而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文学家产生少,文学落后,与这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区域经济开发落后,民族间战争和军事集团间战争频繁有直接关系。
从文学家在地域分布和变化的时空结合来看,如三国西晋时期以前,我国的文学家分布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我国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文学家的分布重心也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流域;隋唐时期,政治舞台又回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文人学士随之北移,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又北返了;宋元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活跃,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又转移到了南方。
从个别时期来看,有几个在时空结合上很有特。先秦时期,文学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这时的春秋战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隋唐时期,文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等省,
北方多南方少,这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的又一高峰;明清时期,文学家的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南方多北方少,这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发展高峰。
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环境在发生变化,战争的烽烟在转移,区域开发在进行,时代精神在不断产生和扩散,文学家是社会的一分子,不是与世隔绝的人,他产生于人民众之中,他表达着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共同感情。泰纳说:“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象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④人民众会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战争的烽烟,区域的开发而转移,作为代言人民众生存方式和共同感情的文学家自然也会发生转移,所以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通过对文学家地域分布及成因的探讨,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我国文学史上一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过去我国的文学研究,对文学家的产生在时空方面的组合规律关注和探讨不够,大多关注的是文学时间方面的发展,注重的是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以及文学的编年、注疏。这种
研究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缺乏多维性和发散性。文学家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孕育的。“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即地理之骨相。读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 ⑤由此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文学研究既要注重其时间关系,又要注重其空间关系,地域环境是文学家产生及开展文学活动的舞台,深入了解文学家产生的地域环境,有助于理解文学家思想性格及其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我国文学史上一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