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五花判事、封驳、涂归、北门学士、二王八司马改革、甘露之变、牛李党争、飞钱、三武一宗法难、磨勘、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南北面官、头下军州、海上之盟、古文运动、元祐党籍、哲宗绍述、鹅湖之会、撒花、斡脱钱、四等人制、粮长制度、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封桩库、大运河
五花判事:唐制,中书省议论军国大政,中书舍人若干人可各执所见,分别署名,谓之五花判事。所签署意见由中书令、侍郎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交尚书省颁下执行。
封驳: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在拟好处理军国大政的诏令后,转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若发现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谓之“封驳”。
超固态
涂归: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所拟诏令,门下省的属官给事中有权在中书所拟的诏令上进行涂改,令驳回中书重写,称为“涂归”。北门学士:唐高宗乾封后,武后以修撰为名,引文学儒臣径由北门入禁中,密令参议朝政,处理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时称北门学士。他们对政事损益,多所参与,是武后的依靠力量。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
太原郝建秀
撒花:波斯语的音译,意为礼物。蒙古族统治者认识到必须维持生产才能继续剥削后,对已征服地区的掠夺手段,改为随意向人民征敛财物。除不时下令要索贡献外,诸王、将领或官吏每到一地都要强逼当地人送“人事”,称为“撒花”。 斡脱钱:“斡脱”是突厥语的译音,意为“同僚”、“伙伴”,蒙古汗国时期是指经营的官商,自大汗以下蒙古贵族出钱委托善于经营的中亚商人经营商业和放债,谋取高额利息。他们发放的叫“斡脱钱”。这种,年息百分之百,次年转息为本,本再生息,又称“羊羔利”、“羊羔息”。民户一旦负债,多因不能偿还而倾家荡产,是造成元朝统治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之一。
准晶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按征服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若干等级,对各民族进行分化。元世祖明令将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目人(指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中国的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来金统治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的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大索貌阅:585年,隋文帝下令各州县“大索貌阅”,根据面貌查对户口,户口不实则惩办里正党长,得丁44万余,增加了纳税户口,政府经济力量加强。 厦门理工学院陈蕾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秦皇岛教育学院
驱动轴
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永贞革新: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革新”是一场反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等人顽强抵抗,逼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二王被贬逐,后王叔文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飞钱:亦称便换。唐代时私人创设的货币汇兑方式。初见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因商品经济发展,铜钱缺而不敷用,来京贸易的商贾,将销货款委托各道进奉院(诸藩镇驻京办事处),诸军府、
节度使或富家领取半联票券,持券轻装驱四方,合券即可取款。飞钱是宋代“交子”的雏形,但本身可作钱用,解决了商旅长途携带大量钱帛及各地运输税钱入京的问题。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古文运动:魏晋以来骈文盛行,只注重声韵词藻对偶,不能自由反映现实生活。初唐陈子昂开始用古代散文写文章,到中唐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提倡下,古文逐渐代替骈文,称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个改革文体文风运动。是唐代文字的一项重大成就。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此事变后,瓦势力大振,明北边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正统初年,蒙古瓦部逐渐强大。四年,也先称太师淮王,尽有各部。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扰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礼监太监王振挟持下,不顾朝臣反对,仓猝率军五十余万亲征,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风雨大至军粮不继,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因前方败报踵至,惊慌失措,挥军急退。归途中,王振为了炫耀乡里,不听大同总兵郭登坚请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县),以访其家。行四十里后,又恐大军过境损坏家中庄稼,复令军队转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诸将计议入怀来城据守,但王振以辎重车千余辆未至,不肯听从,下令就地宿营,遂被瓦军包围。土木堡旁无水泉,明军掘井深二丈余仍无水,将士饥渴,疲惫不堪。十五日,
也先遣使议和,英宗许之。瓦军诈退,王振立即传令移营就水,明军逾越壕堑而出,阵势混乱。南行未及三四里,瓦军发动四面围攻,劲骑呼啸而入。明军大溃,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围未成,被掳北去(见夺门之变)。扈从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户部尚书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杀。王振也在乱军中为护卫将军樊忠以长锤击死。明军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匹与大量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
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元朝称投下。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构筑城池,只能立堡树寨以区别于他种建置,又有称军的头下。头下州县的名称有些仍沿袭原州县的旧名。头下州县也按人口多少区分为州、军、城、县、堡等。它的分布很广,主要在今辽宁、吉林省辽河以西至阜新地区,这是契丹的传统居住地。头下军州中的人口大多来自河北、山西和原渤海国,都是汉人或渤海人。头下的人口身份既有称为部曲的农耕者、手工业者,也有驱奴,前者为依附身份,后者为奴,奴所占的比例在少数。头下军州自辽圣宗后,渐纳入国家经济正轨。三武一宗法难:“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头下军州:辽朝在草原地区实行部族管理,在其他地区则逐渐实行州县管理。还有一种"头(或作"投")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和立功的首领,以其掌握的人口设置的。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依附辽政府。以后,随着辽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加强,以往的头下军州,逐渐被收归中央管辖。
牛李党争: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
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鱼鳞图册制度:因其中图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南宋,朱元璋将其推行于全国。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丈量土地,以一个粮区(税粮万石)为单位(每州县根据税粮多少划分为若干粮区)。记载每块田地的亩数、质量、方圆四至,以及田主姓名等,编号绘制为分图,州县绘总图。并级级上报达于户部。因所绘的田亩形状像鱼鳞,故名《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与黄册互相配合,通过对耕地、户口两大要素的统计,形成一套比前代更加详备的户籍赋役管理制度,在巩固明朝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粮长制度:为便于征收赋税,明政府将各州县划分若干粮区,每粮区设置粮长一名,以地多纳粮多的大户充任,负责该区税粮的催征、验收和解运(到京),同时也协助里长进行管理,编制赋役图册和鱼鳞图册等。明初的粮长制,主要在江浙、南直隶、江西、湖广和福建等地区实行。
土木之变: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强盛,脱欢统一瓦剌和鞑靼,自称丞相。正统四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立,自称太师。窥伺明边。瓦剌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借进贡向明政府讹诈财物。正统十四年(1449),王振大减马价,也先借机大举南下:也先率主力攻大同,知院阿剌攻赤城宣府,脱脱不花
等攻辽东,骑兵袭甘肃。七月十一日,首战大同猫儿庄,明军大败。王振怂恿英宗携50万大军亲征,十六日大军开拔。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八月一日抵大同,也先北撤,诱明军深入,窥探实情。王振改变行军路线,想让皇帝在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走了40多里又担心田园庄稼受损,十日折回宣府。十五日中秋节,麻峪口激战,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京军所有50万精锐,死伤过半,文武大员死50余人。(瓦刺首领攻入山西大同,明英宗受宦官王振操纵,不顾大臣反对,率50万大军亲征,图为兵败场景。明军溃散、辎重、宫妃全为瓦刺所俘获。明英宗本人做了瓦刺军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