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知网热搜主题Top10,和新闻传播学有什么关系?

阅读: 评论:0

2021年中国知⽹热搜主题Top10,和新闻传播学有什么关系?
知⽹,也许是各位考上研究⽣之后,每天都会登陆搜索的⽹站。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中国知⽹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论⽂、硕⼠论⽂、会议论⽂、报纸、⼯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献资源为⼀体的、具有国际领先⽔平的⽹络出版平台。中⼼⽹站的⽇更新⽂献量达5万篇以上。
2022年1⽉,CNKI社科学术邦以中国知⽹2021年⽂献⼤数据为基础,统计得出了2021年知⽹全⽹热搜词TOP10、各热搜词检索次数及相关学术论⽂篇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这⼗个热词背后的考点,新闻传播学界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开始阅读下⾯的内容之前,不妨试着⾃⼰先写出你⼼⽬中的2021年度的10个学术热词,看看⾃⼰的学术雷达是否和知⽹保持⼀致呢?
TOP1 乡村振兴
•相关考点
县级融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建设⾃2018年全⾯铺开以来,出现了许多典型模式和先进案例,2021年县级融媒体中⼼将实现全覆盖的⽬标任务,并进⼀步从架构搭建的初级阶段向迭代升级阶段的过渡,机构调整更加集约、多中⼼协同融合,深⼊助⼒乡村振兴、智慧城市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但不论如何创新发展,县级融媒体中⼼⾃⾝的盈利模式探索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实现从“输⾎”到“造⾎”将是⼀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同时,在中央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政策推动下,⽬前处于“腰部塌陷”的市级媒体融合在2021年将进⼊快车道,⼴电、报业等进⾏体制机制改⾰与组织结构调整,传媒市场下⾏压⼒下的合并、转并、停办等现象会继续出现,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效的指导原则将进⼀步发挥作⽤。(黄楚新,许可)
四级融合发展:2020年9⽉,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效的原则,不断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在各级媒体中,县级媒体的融合实践进度与程度不亚于甚⾄⼤于中央级媒体和省、市级媒体。作为媒体融合的“最后⼀公⾥”,县级融媒体中⼼不仅整合了县域内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也将综合服务、信息枢纽等功能聚合到⾃主平台和第三⽅矩阵上,真正实现媒体功能+政务服务商务功能的接地⽓的下沉化,汇聚基础资
枢纽等功能聚合到⾃主平台和第三⽅矩阵上,真正实现媒体功能+政务服务商务功能的接地⽓的下沉化,汇聚基础资源、连接基本⽤户、实现基层治理等根本任务,最终为智慧全媒体传播⽣态体系的加速建设奠定根基。(胡正荣)
智慧城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提出“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为智慧城市未来⼗年的发展作出战略指引。智慧城市概念⾃2008年(以IBM⾸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时间为参考)提出以来,全国各地加速布局实践,历经多轮迭代演进,先后形成概念导⼊期(2008-2012年)、试点探索期(2012-2016年)、统筹推进期(2016-2020年)等重要发展期,正迈⼊集成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进⼊集成融合期(2020年后)以来,相关技术集成、制度集成、数据融合、场景融合较为活跃,初步呈现出四⼤发展态势:⼀是政策⽅⾯,国家系统性整体性布局、各地分级分类推进;⼆是技术⽅⾯,数字孪⽣与深度学习技术加速重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三是应⽤⽅⾯,应⽤整合带动数据与业务需求、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四是实践⽅⾯,各级政府加强省市县统筹协同发展,并逐步向基层治理延伸。(《智慧城市⽩⽪书》)
TOP2 课程思政
•相关考点ms-dos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脊梁要塌⽅,⼈⽆脊梁会垮掉。”5年前的2⽉19⽇,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这样的⽣动⽐喻,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党的新闻舆论⼯作中的重要性。安徽师范⼤学沈正赋⽼师认为坚持新闻舆论⼯作党性原则、发挥新闻媒体“⽿⽬”“喉⾆”功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认清西⽅所谓“新闻⾃由”的虚伪本质、加强新闻⼈才队伍和业务能⼒建设这五⽅⾯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新闻传播规律主要包括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论、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媒体融合发展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
中国特⾊新闻学:随着新闻学话语的扩张及其与其他学科话语资源的不断交叉,新闻学话语的主体性⽇益模糊。在此背景下,构建⼀套具有解释⼒和理论活性的中国特⾊新闻学话语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张涛甫提出,要探寻新闻学话语演进的内在逻辑,透视不同社会和话语语境下的话语⽣产机理,从纷繁复杂的话语语料和语相中,析出话语体系“结晶体”。同时,要在系统考察百年中国新闻话语变迁基础上,充分考量当下新闻实践中若⼲关联变量,全⾯分析不同新闻话语语境中关系变量背后的结构和逻辑,发掘中国新闻话语⽣产的内在规律,努⼒构建中国特⾊新闻学话语体系。
程曼丽建议,构建中国特⾊新闻学,⾸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强化价值引领,⽴⾜国情,使学⽣了解中国与西⽅国家的不同,中国⾯对的“真问题”是什
么,引导学⽣从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与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的国情观念、政策眼光和⼤局意识。
当前,国际舆论⽃争⽩热化、社会思潮多样化、信息传播个⼈化,当代新闻事业要发挥积极作⽤,就要始终坚持“党性和⼈民性相统⼀”的原则。清华⼤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认为,活跃的当代新闻实践对中国新闻理论发展提出强烈需求。要抓住这⼀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建党百年来新闻⼯作的历史经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理论,着⼒构建具有主体性、⼈民性、学理性的中国特⾊新闻学。
TOP3 数字经济
鹟科•相关考点
数字新闻:计算机等机器不仅影响着数字新闻业的基础结构,也以⼯具或主体的⽅式直接参与到新闻的⽣产中,这不仅带来了新闻加⼯环节的数字化,更带来了新闻⽣产起点的变化,即认识世界、呈现世界的思维⽅式的改变。机器带来的⼀个重要影响是数据思维(或者说量化思维)的普及与强化,也就是将万物映射为数据,通过数据来揭⽰事物的某些状态或特质。数据思维在⼈类思维中⼀直存在,只是过去它适应的对象有限,今天计算机数据分析能⼒的增强,使得数据思维应⽤到更⼴泛的层⾯,数据思维因机器⽽强化,也成为机器思维的⼀种代表。
在新闻⽣产中,数据⼀直被作为新闻事实的呈现⽅式或观点的论据,在各类新闻中被引⽤。⽽建⽴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数据新闻则将数据的作⽤上升为驱动⼒,即以数据为出发点,来发现与揭⽰新闻事实,因此,数据新闻常常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数据新闻可以通过对状态、特征、冲突、异变、规律、关系、原因、趋势等的分析与揭⽰,来呈现新闻主题或事件。(彭兰)
媒体技术:当前,传媒⾏业的技术驱动已经从早期的辅助创新表达发展为现在的嵌⼊融合体系,各级各类媒体机构都在利⽤5G、⼤数据、⼈⼯智能、区块链等进⾏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虽然2020年媒体的智能化步伐较快,先后推出
5G+4K/8K超⾼清呈现、“智能云剪辑”、“5G+AI”报道、AI直播拆条、3D“新⼩微”、AI合成主播、区块链新闻编辑部等新模式,但⼤部分的媒体智能化转型仍然依赖技术外包、购买服务,提⾼媒体关键核⼼技术的⾃主研发⽔平仍然是媒体的
模式,但⼤部分的媒体智能化转型仍然依赖技术外包、购买服务,提⾼媒体关键核⼼技术的⾃主研发⽔平仍然是媒体的短板。2020年12⽉“⼈民⽇报创作⼤脑”发布,将内容优势与⼈⼯智能和算法等整合创新内容共享⽣态。经纬度地图
2021年,技术辅助内容将逐步转向技术内容治理,未来⼀段时间的媒体智能化转型,应该是从技术依靠、技术合作向⾃主研发转变,将呈现中央级媒体持续引领、省市级媒体⼴泛发⼒、县级融媒体积极
突围等趋势。(黄楚新,许可)
TOP4 ⼈⼯智能
•相关考点
⼈⼯智能时代的媒体未来发展:⼀是主流媒体加速融合发展智能化进程;⼆是新媒体业态将不断涌现;三是⾏业巨头愈发重视关键核⼼技术的研发;四是主流媒体集团与头部科技公司越来越强⼤;五是⼈机深度融合成为提升新闻⼯作
者“四⼒”的未来常态;六是媒体专业界限更加宽泛;七是智媒体将提供更有温度的产品服务;⼋是⾳视频⽣产消费将迎来全⽅位升级;九是传媒业版权保护的意识与能⼒将不断增强。(新华社)
TOP5 劳动教育
•相关考点
⾝体传播:移动互联⽹时代⾝体与信息技术的全⾯融合,使得信息技术嵌⼊⼈的⾝体,⾝体成为技术具⾝的⾝体。虚拟现实场景中⼈机互动的逐渐普及,可穿戴设备的⽇新⽉异,交互界⾯的⽆处不在,都展⽰出由信息技术激发的⾝体参与在持续增加。
新媒介的物理形态越来越微型化,⽆处不在和隐⾝⽆形的微电⼦设备由此渗透进⼈们的⽇常⽣活。这些存在于⼈⾝体上的智能设备,促进了⼈的赛博格化,带来了⼈的能⼒的增强。因此,⼈的⾝体的⼀个重要趋势是⾝体的信息技术化,技术嵌⼊⼈的⾝体,成为主体的⼀部分,传播主体从掌握⼯具的⾃然⼈转变为技术嵌⼊⾝体的赛博⼈。2011年11月13日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体的不确定性,使得⼈类的社会交往有脱离⾝体的可能性,技术的进步在层层削弱⼈与机器的界限。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体在社会交往模式中的基础性作⽤仍不可取代,即使在赛博空间中,具⾝性因素仍然对⼈们的认知、社交等产⽣影响,这样的影响未来或许会进⼀步增强。(邓庄)
TOP6 深度学习
•相关考点
机器⼈新闻:机器⼈新闻(Robot Jour-nalism 或 Autom Journalism)是使⽤算法⾃动从结构性数据中⽣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成新闻的程序⼀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速⽣产出海量的内容。喻国明教授在他的⽂章中对机器⼈新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即“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种⾃然语⾔⽣成引擎,利⽤算法程序,通过采集⼤量的各种题材及⾼质量的数据,建⽴各种分类的庞⼤数据库,借助⼈⼯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动⽣产新闻。”
TOP7 双减政策信箱英文
•相关考点
知识沟:1970年,Tichenor等⼈提出了著名的知沟假说:“随着⼤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益增加,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将⽐社会情况较差的⼈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缩⼩之势。”在这⾥,知识被定义为“通过学习过程获得并记住的信息”。对于知识的衡量有不同⽅式,可以是“对⼀个问题的知晓”(知道或不知道的⼆分法),也可以是“对⼀个问题的理解”(从⾮常熟悉到⼀⽆所知)。这些概念化操作对应着早期社会学家Robert Park所区分的Knowledge of和knowledge about。在对⼀个问题的知晓层⾯,也许不存在明显的知沟,但在对⼀个问题的理解⽅⾯,知沟可能会⾮常明显。
52se52se在解释知沟产⽣的原因时,Tichenor等⼈认为,教育⽔平更⾼的⼈,会拥有更好的沟通技能和阅读理解能⼒,也更有可能之前就接触过此类话题。此外,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越⾼的⼈,就会有越多的参照体、更多的⼈际交往、更多的社会融合。这些因素让他们更有可能和别⼈讨论公共信息。对于最初的知沟假说⽽⾔,最关键的⼀点在于:⼤众媒体信息传播系统本⾝便具有结构分层。例如,科学信息和公共信息往往更多在印刷媒体上发布,因此,教育⽔平较低的⼈的接触机会就会更⼩。当然,不可忽视的是:相⽐⼴播和电视,印刷媒体在题材、成本和发⾏⽅⾯,都会更倾向于迎合
SES较⾼的社会阶层。
TOP8 共同富裕
•相关考点
社会治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传媒业正以多种形式助⼒社会治理,在完善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进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政务新媒体助⼒政务民⽣服务,教育融媒体助⼒引导主流舆论,地市媒体助⼒智慧城市建设,县级融媒体助⼒乡村振兴,媒体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是其深度融合功能不断拓展的体现。
2021年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媒体也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将在传媒领域⼤范围展开尝试,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要以专业内容、权威信息解读现象,正确引导舆论;⼆是数字化,要以数据处理、信息把关、云端呈现等打破“数字鸿沟”,助⼒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三是智能化,要充分利⽤⼈⼯智能技术助⼒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建设。
TOP9 ⼈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考点
国际传播:全球化催⽣了⼈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逆全球化的⼀把钥匙,⼀种新型全球传播范式正在⼈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与实践中逐步成型。新型全球传播范式体现兼收并蓄、和⽽不同的⽂明交流和对话式包容理念,是“撮合—磨合—融合”模式的体现。
⼈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传播实践体现在“中式全球通化”这⼀范式上。在模式层⾯,中式全球通化的传播路径可从传播、交流、沟通、转化和融合这⼀循环交互路径考量。在应⽤层⾯,突出建构主义传播观;在落实⽅⾯,可以充分发挥宣传、传播和沟通这三⼤策略各⾃的功能和协同共振作⽤,以此推动全球⽂明间的深度良性对话,打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倾听的交往模式,促进多元包容开放的对话式⽂明范式的形成,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打好⽂化基础。(贾⽂⼭,纪之⽂)
TOP10 “⼀带⼀路”
•相关考点
⼀带⼀路传播:丝绸之路是东西⽅⽂化交流的标志性符号,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之旅中,丝绸之路构建起⼀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多元⼈⽂汇聚区,谱写了⼈⽂交流的历史篇章,成就了⽂明互鉴的时代佳话。“⼀带⼀路”倡议是从古丝路历史深处⾛来的当代全球治理体系变⾰的中国⽅案,⾃带⼈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化基因,也是对中华⽂化和合共⽣精神的有⼒诠释。当前,“⼀带⼀路”正在收获来⾃世界不同⽂明的响应和⽀持,丝路⽂化精神⽇益成为中华⽂化⾃信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共建“⼀带⼀路”⽇益得到国际社会⼴泛理解、认同和⽀持的同时,也有⼈忧虑中国在提升国际⽂化引领地位的同时,会否产⽣新的⽂化霸权的倾向。站在新的历史⽅位,通过共建“⼀带⼀路”向世界展⽰中华⽂化,推动更多展现中国特⾊、凸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华⽂化⾛出去,既是时代赋予丝路⽂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有助于消解中华⽂化“威胁论”。
⼤家发现了吗?这10个热词,有7个是与政策相关,3个与⾏业发展相关,所以今天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留意政策中关于媒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规范办法,说不定这就是出题的⽅向。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16:3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7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媒体   发展   融合   传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