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试语文积极修辞

阅读: 评论:0

GCT考试语文:积极修辞
一、比喻
影驰gts250上将版(一)比喻的分类
1.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人多主意多,柴多火焰高。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建筑法规
3.借喻: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最要紧不过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画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5.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又如:塘中的月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mad
 
(二)运用比喻的要求
1.贴切。
例如:那摇晃刚停,我就从车上滑下来。这时候车头大灯还亮,往前一看,天呐!溜直的铁道,都拧了麻花,曲里拐弯像大长虫。(钱钢《唐山大地震》)
 
2.新颖。
例如:给沙漠“锁边儿”, 内蒙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众正在这样做……年复一年,树和草向沙漠反蚕食。现在,沙漠边已被锁住了,农牧民衣食丰足,有的户已开始富起来了。
 
3.精巧。
例如:目前,在众中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在歪风邪气面前,现在瓦匠多了,木匠多了,
铁匠少了。” 笔者问其何意,原来众把瓦匠喻为“和稀泥”, 把木匠喻为“睁只眼,闭只眼”( 为了平面和取直线),而认为只有铁匠才是“硬碰硬”的。
 
(三)运用比喻需注意
1.有“像”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比喻。例如:
王大爷七十多了,每 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 点不显累,就 像三十来岁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像插秧、采煤、修路等等,什么苦活儿没干过?
你看她今天老板着脸,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我好像又看到了三十年前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要用具体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去比抽象的事物,否则效果不好。
例如: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像神经和神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
 
3.要注意感情彩,做到爱憎分明,褒贬得当,否则不是好的比喻。
例如:敌人跑了,我们像狼撵兔子一样在后面紧追。
 
4.本体喻体的美丑要一致。
例如:在回乡的路上,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像雨后丛生的杂草一样茂盛,而几年前,这里每年的麦苗总是稀疏枯黄,棵棵直立,犹如金丝。
 
5.词语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
例如:
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二、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一)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花白胡子附和着。
2.具体代抽象。如:杆子里面出政权。 搞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3.个别代一般(或叫“专名代泛称”) 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一对老八路 两个白求恩 任永志岳进夫妇离休后到山区义务行医
4.部分代整体,如:不拿众一针一线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形象代本体。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6.材料代本体。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二)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事物本体形象更加鲜明;可以打破语言表达的平板单调,使语言简练含蓄而富有诙谐幽默的情趣。
 
(三)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1.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的事物。
例如:我家兄弟妹很多,现在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
科学出版社
2.借体必须抓住事物特征,在运用借代前,有些事物应作相应的交代。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旧毡帽朋友”,《 包身工》中的“芦柴棒”,《 故乡》中的“圆规”杨二嫂。
3.用特征代本体时,要注意褒贬彩。例如前面所举的“红眼睛阿义”。
4.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例如:
今天批斗那个寄生虫。
今天批斗那个歪嘴巴。
 
2.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一般不能。
三、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一)比拟的种类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
例如:硬币正悄然“退休”( 《文摘报》)
小松鼠,谢谢你这顽皮的播种家。
山头上忽然漫起了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杨朔《泰山极顶》)
 
2.拟物。把人当作事物来写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叫拟物。
例如: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二)运用比拟的条件:
1.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之间必须有联系,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2.运用比拟应当注意感情彩。
 
(三)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比喻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喻体都出现;比拟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交融关系,(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拟体都不出现。例如:
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陆浩简历
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2.从语言形式上看,比喻句的谓语主要是比喻词,而比拟句的谓语多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例如:红花睁开了双眼,绿草舒展着腰肢。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老汉平素少言寡语,说出话来能冲倒墙。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别挤啦!再挤成照片了!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
如:一个浑身黑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小王没念过书,在部队里学习了八个来月,现在呢?他说:“ 能识半拉字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袁天成说:“ 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
系?”( 赵树理《三里湾》)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总之一句话,可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二).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实为据。
(2)言过其实。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五、对偶
 
(一)对偶的种类:
1.正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二)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对偶与对比都使用成对的语言,其区别在于:对比重在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是内容上的相对比较。而对偶重形式上的成双成对,是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句子。但像对偶中的反对,既是对偶句,又有对比,这是修辞手法上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一)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 就 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 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 鹰眼系统”, 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二)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三)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偶成对,只有一双;排比成串,至少三个。
2.对偶语句字数必须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等。
3.对偶中在相同的位置上力求避免相同的字词出现,排比则常常含有反复的词语。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的修辞方式。
秘密花园入口例如: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支持革命的众。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省委追认才能满足么?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反问与设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本身并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反问的答案已经蕴含于问句之中,无需回答。设问为的是引起思考,反问为的是加强语气。
九、双关
 
双关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
 
(一)双关的类型:
 
1.语义双关。
例如:(匪徒)为了不露出他们的马脚印,想了个“雪里埋死尸”的穷点子,把马蹄全部用破麻袋片、破布、乌拉裹起来。妈的!他想的倒周到。可是匪徒们走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谐音双关。例如:
在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许多民主人士对此十分感动,称赞道:“ 周总理不愧为‘周’总理啊!” ( 南山《周恩来筹建新中国首届内阁纪实》)

(二)使用双关可以使语意丰厚,余味深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犀利深沉,鞭辟入里。一些报纸标题常常运用这一修辞方式。例如:
服务要到“家”( 《人民日报》)
南昌解百姓燃“煤”之急(《每周文摘》)
调“茶”团不要再来了(《人民日报》)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14:1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7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物   例如   修辞   运用   排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