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降水措施

阅读: 评论:0

降水措施
一、各种井点的选用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丰富的土层中开挖大面积基坑时,采用一般的明沟排水方法,常会遇到大量地下涌水,难以排干;当遇粉、细砂层时,还会出现严重的翻浆、冒泥、流砂现象,不仅使基坑无法挖深,而且还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边坡失稳或附近地面出现塌陷,严重时还会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当遇有此种情况出现,一般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施工。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的各种井点排水方法,它是在基坑开挖前,沿开挖基坑的四周、或一侧、二侧埋设一定数量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或直接与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
0.5~
1.0m以下,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不但可避免大量涌水、冒泥、翻浆,而且在粉细砂、粉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采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可防止流
砂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土中水分排除后,动水压力减少或消除,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可放陡,可减少土方开挖量;此外由于渗流向下,动水压力加强重力,增加土颗粒间的压力使坑底土层更为密实,改善了土的性质;而且,井点降水可大大改善施工操作条件,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但井点降水设备一次性投资较高,运转费用较大,施工中应合格理地布置和适当地安排工期,以减少作业时间,降低排水费用。
井点降水方法的种类有:
单层轻型井点、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无砂混凝土管井点以及小沉井井点等。可根据土的种类,透水层位置,厚度,土层的渗透系数,水的补给源,井点布置形式,要求降水深度,邻近建筑、管线情况,工程特点,场地及设备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情况,作出技术经济和节能比较后确定,选用一种或两种,或井点与明排综合使用,表-1为各种井点适用的土层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情况,可供选用参考。
各表-1种井点的适用范围项次井点类别土层渗透系数
( m/d)降低水位深度(m)12345
6单层轻型井点
多层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电渗井点马明龙
管xx点
xx井点
0.5~50
0.5~50
0.1~2<0.1
20~200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5~2503~66~128~20根据选用的井点确
拉美陷阱
andida
定3~5>15注:
人格 最高的学位
无砂混凝土管井点、小沉井井点适于土层渗透系数10~250m/d,降水深度5~10 m。
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系在基坑的四周或一侧埋设井点管深入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通过连接弯管与集水管连接,集水总管再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相连,启动抽水设备,地下水便在真空泵吸力的作用下,经滤水管进入井点管和集水总管,排除空气后,由离心水泵的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位降到基坑底以下。本法具有机具简单,使用灵活,装拆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砂现象发生,提高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配置一套井点设备。适于渗透系数为
0.1~50 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砂、坍方等情况使用。
主要机具设备
轻型井点系统主要机具设备由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及抽水设备等组成。
井点管
用直径38~55 m m的钢管(或镀锌钢管),长度5~10 m,管下端配有滤管和管尖。滤管直径常与井点管相同。长度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三分之二,一般为
0.9~
1.7 m。管壁上呈梅花形钻直径为10~18 m m的孔,管壁外包两层滤网,内层为细滤网,采用网眼30~50孔/ cm2
的黄铜丝布、生丝布或尼龙丝布;外层为粗滤网,采用网眼3~10孔/cm2的铁丝布或尼龙丝布或棕树皮。为避免滤孔淤塞,在管壁与滤网间用铁丝绕成螺旋装隔开,滤网外面再围一层8号粗铁丝保护层。滤管下端放一个锥形的铸铁头,井点管的上端用弯管与总管相连。
(2)连接管与集水总管
连接管用塑料透明管、胶皮管或钢管制成,直径为38~55m m。每个连接管均宜装成阀门、以便检修节点。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为75~100m 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一般每隔
0.8~
1.6m设一个连接井点管的接头。
(3)抽水设备
轻型井点根据抽水机组类型不同,分为真空泵轻型井点、射流泵轻型井点和隔膜泵轻型井点三种。真空泵轻型井点设备由真空泵一台、离心式水泵二台(一台备用)和气水分离器一台组成一套抽水机组。
射流泵轻型井点设备由离心水泵、射流器(射流泵)、水箱等组成。
隔膜泵轻型井点分真空型、压力型和真空压力型三种。前二者真空泵、隔膜泵、气液分离器等组成;真空压力型隔膜泵则兼有前二者特性,可一机代三机。
井点布置
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曾智夫
1.0~
1.5m,距离太小,易漏气,大大增加了井点数量。间距一般为
0.8~
1.6m。集水总管标高宜尽量接近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水流方向有
0.25%~
0.5%m的上仰坡度,水泵轴心与总管齐平。井点管的入土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及储水层所有位置决定,但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
0.9~
1.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亦可按公式计算。
井点施工工艺程序
放线定位——﹥铺设总管——﹥冲孔——﹥安装井点管、填砂砾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安装抽水设备与总管连通——﹥安装集水箱和排水管——﹥开动真空泵排气、再开动离心水泵抽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
井点管埋设
井点管埋设方法,可根据土质情况、场地和施工条件,选择适用的成孔机具和方法。其工艺方法基本都是用高压水冲刷土体,用冲管扰动土体助冲,将土层冲成园孔后埋设井点管,只是冲管构造有所不同。
所有井点管在地面以下
0.5~
1.0m的深度,内粘土填实,以防止漏气。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05:2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5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井点   降水   设备   深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