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又名赤翅,黄脚立,属鲈形目,鲷科,鲷属,由于其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黄鳍鲷身体呈现卵圆形,体侧扁平,腹部呈现钝圆,背部狭窄,尾呈现叉型,腹鳍、臀鳍以及尾鳍的下叶有标志性的黄。我国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黄鳍鲷的主要养殖区域。目前黄鳍鲷主要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及网箱养殖两种方式,可以进行单养也可以混养,混养方式主要搭配南美白对虾。 传统池塘饲养黄鳍鲷存在养殖条件可控性差,养殖水质无法满足黄鳍鲷生长要求,养殖的黄鳍鲷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黄鳍鲷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黄鳍鲷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优化黄鳍鲷养殖条件,可以为养殖企业及养殖户提供优质的黄鳍鲷苗种,进而为市场提供优质黄鳍鲷水产品。
苏皖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广东省阳西县,养殖池塘大都是沙泥地,池塘面积在2000 -3333 m2。水源为儒洞河的半咸水,盐度在18-20 ‰ 之间。黄鳍鲷养殖主要以池塘单养方式为主。现将其池塘咸水高效养殖技术简单归纳如下。
1.池塘及饲养条件
单口池塘面积为2000-3333 m2左右,底质为沙土质和沙泥质,水深在1.3-1.5m之间,适宜盐度为18-20 ‰之间,水温在7 ℃ - 33 ℃,每1000 m2配备一台1.5千瓦的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
2.养殖前的清塘、消毒
池塘在养殖前要进行清塘和消毒处理,用流水对池塘底部淤泥进行清洗,将水排干净后进行晒塘和干塘处理。待池塘完全干燥后,用漂白粉10 kg/667m2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后再加经100目筛网过滤的海水至池塘水深10cm,进行全池浸泡消毒,24小时后加海水直至水深80 cm-100 cm左右,期间开增氧机让水充分流动,使漂白粉消解。处理72小时后便可进行投苗。
无轴承旋翼3.进水、培水
在池塘进水闸口安装100目的筛网以防止杂物、其他野生生物进入。向池塘加水直至水深1.3 m-1.5 m之间。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无机或有机肥料对塘里的基础饵料生物进行培养,水以浅绿茶为宜,保持水和水质相对稳定,透明度在30-40 cm左右,池水以含大量硅藻为宜,蓝藻为有害藻类。
4.池塘高效养殖
4.1适时放苗
鱼苗在放入池塘前确保池塘温度、盐度以及酸碱度与孵育池相近。孵化池与养殖池塘的盐度差在3‰ - 5‰ 左右,水温不超过 5 ℃。放养时要注意风向,天气等环境要素。
外国文学研究4.2驯化培养
每年3-4月份投放已在孵化池孵化的鱼苗,放养量约1000 g受精卵孵化产生的鱼苗/667平方米。刚放养的鱼苗在池塘的围网里进行驯化培养。鱼苗下塘前在孵育桶中放螺旋藻,再连同鱼苗一起投放到鱼塘中。刚放养的鱼苗需要在池塘的围网内进行诱食驯养,驯化10天后将围网拆除进行原池养殖。
4.3养殖管理
4.3.1饵料管理
饵料的投放要采用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花在开口3天后才开始投喂轮虫。第一天(按每千克受精卵孵化的鱼苗)投喂5 kg的轮虫,后续轮虫的投喂量每天增加1-2 kg,连续投喂10天,此时鱼苗约0.8 -1.3 cm,待鱼肚有些鼓涨后,便可以开始投喂粉状饵料。粉状饵料投喂量:第一天投喂约2 kg的粉状饵料,分早晚两次投喂,后续投喂量每天增加1千克左右,连续投喂一周。此时鱼苗长到1.3-1.5 cm左右,鱼苗游泳速度快,有主动的捕食倾向后方可开始投喂0号海水混合饲料,第一天投喂5千克的0号海水混合饲料,后续0号料的投喂
黄鳍鲷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崔 淼1 王梓斌1 李钰杰1 林李泉2 林国荣2
(1.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2.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广东 阳江 529823)
摘 要:黄鳍鲷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宽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暖水性经济养殖鱼类。本文将从养殖水体、苗种培育、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几个方面对黄鳍鲷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也为其他鲷科鱼类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黄鳍鲷;池塘;养殖
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1-02-0106
量每天约增加1 kg,连续投喂10天,此时鱼苗长到1.8-2 cm,可以开始投喂1号料,第一天投喂10 kg的1号料,后续面的投喂量每天约增加1 kg,连续投10天,待鱼苗长到2.5 cm左右,此时鱼苗达到可以售卖的阶段。后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养殖场条件状况,按照1%鱼体重的量投喂2、3号料,投喂一年后,此时黄鳍鲷体重可达200-300 g。
4.3.2水质管理
在鱼苗饲养期间,池塘要定期换水,使水中溶解氧维持在5.2 mg/L左右,确保池塘水位在1.3-1.5 m左
11影院右。池塘每10天换一次水,换水量约为池塘水的三分之一,维持养殖池塘的生态平衡,抑制细菌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鱼类的快速生长。适时向鱼塘中投放有益微生物促进剂,使池塘中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换季时要按照天气状况投放水质改良剂,提高水体溶解氧,稳定水环境中生态系统,减少池塘中氨氮等有害物质。
5.病害防治
常见的黄鳍鲷疾病可分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
5.1细菌性疾病
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黄鳍鲷会出现烂尾、烂鳃、烂身及脱鳞等相关症状。造成黄鳍鲷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是弧菌。细菌性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通过改善池塘养殖条件,维持养殖水体各种要素平衡。通过每个月定期向池塘中泼洒碘料,进行池塘微生态调控,从而达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目的。当发现黄鳍鲷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时候,向池塘内加倍泼洒碘料,达到的目的。
5.2寄生虫疾病
当环境温度过高的时候,黄鳍鲷容易感染寄生虫病,其病原主要是车轮虫,通常发生在夏季,当水温超过28 ℃时,车轮虫病最常见。其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通过控制饲料投喂量,加强水质管理,适时
投喂含维生素或免疫增强剂的饲料,从而提高鱼体的抵抗力。当出现寄生虫病的时候,可用灭虫纤1号,按照500 g/666 m2的量全池泼洒,连续泼洒两天,即可达到杀灭寄生虫以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晓峰,史会来,楼 宝,毛国民.黄鳍鲷生物学特性
及人工繁养现状[J].河北渔业,2012
[2]陈海龙.黄鳍鲷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J].海洋与渔业,
2020王母娘娘洗脚盆
[3]卢平克.黄鳍鲷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海洋与渔业,2014
[4]刘仙钦.春来水暖说立鱼——鱼虾混养模式下的黄鳍鲷
养殖技术要点[J].广东饲料,2015[5]王红勇.斑节对虾与黄鳍鲷混养技术[J].科学养鱼,2016
[6]区又君.黄鳍鲷的人工繁殖[J].海洋与渔业,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法
[7]Yuyu Wang, Gangchun Xu, Zhijuan Nie, et al.
Growth Performance of Bluntnose Black Bream, Channel Catfish, Yellow Catfish, and Largemouth Bass Reared in the In‐Pond Raceway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 2019
[8]Misbah Irm, Sehrish Taj, Min Jin, et al. Effects
of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by poultry by-product meal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gene expression involved in protein metabolism for juvenile black sea bream (Acanthoparus schlegelii). 2020, doi.
org/10.1016/j.aquaculture.2020
[9]Gavin J Partridge, Greg I Jenkins.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juvenile black bream ( Acanthopagrus butcheri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