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输⾎
所谓“⾃体输⾎”是四、⾎液保护
1、严格掌握输⾎适应征不该输的就不要输
2、减少失⾎减少⼿术中不⼼要的出⾎是减少异体输⾎的关键措施 电子期刊3、⾃⾝输⾎最能减少输⾎的并发症且⽆传染疾病的危险
4、⾎液保护药物的应⽤:
(2)预防性的应⽤抗纤溶药,如6-氨基已酸,抑肽酶
⼀、围⼿术期⾎液保护和节约⽤⾎
1、两个80%。⼀家综合性医院的⽤⾎约80%⽤于⼿术病⼈,⽽⼿术⽤⾎的80%是⽤于⼿术中。
2、节约⽤⾎技术:①严格掌握输⾎指征(不输营养⾎)②减少术中出⾎(外科和⿇醉科医⽣的共同
责任)③开展⾃体输⾎(输⾎科负责采集和保存病⼈⾎液)④术中出⾎的回收⑤合理使⽤⾎液和⾎浆代⽤品⑥⽌⾎药物的应⽤。
3、围⼿术期⾎液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术前⾃体⾎预储+促红细胞⽣成素和铁剂②⿇醉后⾎液稀释及术野⾃体⾎的回收③严格掌握输⾎指 征,减少不必要的输⾎④⼤⼒提倡和普及成份输⾎,避免或减少全⾎的输⼊⑤提⾼⿇醉管理⽔平,联合使⽤控制性低⾎压、低温等⿇醉技术⑥提⾼⼿术技能及术中采⽤良好的⽌⾎措施⑦⾎液保护及⽌⾎药
物的合理使⽤⑧⼿术后体腔或切⼝引流⾎的处理回收。
4、术前⾃体⾎储备与促红细胞⽣成素的应⽤。出于对输⾎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在择期⼿术前对估计需输⾎的病⼈进⾏⾃体⾎储备,供⼿术中或术后使⽤。术前⾃体⾎储备在国外已常规⽤于择期⼿术。根据预测术中出⾎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蛙跳法”采集⾎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总⾎量的12%),间隔1周。采⾎400ml⼀周后⾎红蛋⽩基本达到采⾎前⽔平。术中可能出⾎600-800ml,可⾃体储⾎400ml,则术中不⽤输异体⾎。
适应与禁忌:①除全⾝感染(如菌⾎症)外术前⾃体⾎储备⽆绝对禁忌症②⼀般状况好,⽆严重⼼肺功能障碍,Hb:男性 >120g/L,⼥性> 100g/L③⼩⼉病⼈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
年龄因素:①传统认为⼤于60岁病⼈不宜⾃体采⾎②现在临床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病⼈能够安全耐受术前⾃体采⾎1~3单元③有⽂献报道80岁⾏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术前⾃体预先储备⾎。
术前⾃体采⾎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成素(EPO)的产⽣,加速红细胞的⽣成,同时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后机体⾻髓的造⾎更有
益,术前2周开始应⽤,每次⽪下注射EPO 400µ/kg,每周两次。在多次应⽤EPO时应及时补充铁剂,同时还应补充维⽣素C、维⽣素B12和叶酸及改善全⾝的营养状况。
5、急性等容⾎液稀释-⾃体输⾎(⿇醉医⽣操作)。⿇醉后采集⾃体⾎,同时输⼊⼀定⽐例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容量,采集的⾃体⾎在⼿术结束或⼿术后期(不超过6⼩时)回输。青医附院已开展⼗⼏年,对于⼼⾎管、肝病及⾻科⼿术尤为适⽤,⼤⼤减少了异体⾎的输注。⾎液稀释是否可⾏就取决于⾎液稀释⼀定程度后的氧供(DO2)能否满⾜机体的需求(氧耗)。 ⾎液稀释的安全限度:传统认为Hct30%(Hb100g/L)是⾎液携氧能⼒的最低⽔平,将Hct30%作为术中和术后输⾎的指征或⾎液稀释的安全限度。动物实验显⽰猩猩可以耐受Hct10%的⾎液稀释。临床试验发现,术中Hct并⾮越⾼越好。冠脉搭桥的病⼈体外循环期间能显著耐受⾎液稀释,未见明显并发症。
Hct维持在25%~30%是安全的,低于25%应输⾎,即使⼼肺功能良好的病⼈Hct也不应低于20% (Hb 为70g/L),⼼功能差的病⼈则要求Hct维持在30%以上。经验证明,在Hct25%(Hb为80-90g/L)时效果很好。
6、⿇醉与低温。在深⿇醉下,机体耗氧量降低,对⾎液稀释的耐受程度增加;低温同样降低机体耗氧。全⾝⿇醉配合低温可以耐受更⼤程度⾎液稀释,这也就是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可以进⾏重度⾎液稀释的
理论基础。体外循环期间Hb可保持60g/L ,明显减少术中出⾎,体外循环后应回升到Hb为80g/L。
放⾎量的简化计算:体重60-70公⽄,Hb为120~140g/L时,放⾎量按10~15ml/kg计算,Hb>140g/L时放⾎量可按15~20ml/kg 计算。体重60公⽄,术中放⾎800ml,通常能够耐受。
具体⽅法:⿇醉后经静脉或动脉放⾎,同时经静脉输⼊晶体液或/和胶体液,采⾎量与所⽤液体量的⽐例为: 晶体液为1:3,胶体液为1:1,晶体与胶体液合⽤为1:2。
存放与回输:室温下可放置4~6⼩时,超过6⼩时应放⼊2-6度储⾎冰箱并于24⼩时内⽤完(但低温同样破坏⾎⼩板活性)。待术中⼤出⾎基本控制后输还给病⼈,也可在术后输⼊,如情况紧急,可提前输还。
7、⾎液回收。将⼿术野的出⾎回收、经抗凝等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传统的⽅法如收集宫外孕或脾破裂时的腹腔内出⾎,经抗凝过滤后直接回输,⽅法简便易⾏,但回输的⾎液质量低,输⾎后并发症⾼,甚⾄产⽣严重后果。现在还多⽤于⾎管外科、⾻科及良性肿瘤。青医附院现使⽤美国⾎液公司⽣产的Cell Saver全⾃动⾃体⾎回收装置。潜在问题:回输的⾎液不含⾎⼩板或凝⾎因⼦。在⼤量失⾎的病⼈,应同时补充⾎⼩板(富含⾎⼩板⾎浆)或凝⾎因⼦。禁忌征:菌⾎症或恶性肿瘤细胞污染。
8、掌握输⾎指征,合理⽤⾎。
严格掌握输⾎指征:①节约⽤⾎,⾸先要改变不合理的传统输⾎观念,避免不必要的输⾎;②⼴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输
⾎,③普及成分输⾎,控制异体输⾎,科学规范的使⽤⾎液资源。
⼤量输注异体⾎可明显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然杀伤细胞,影响到机体肿瘤的复发、扩散等。
红细胞输注:
ASA(美国⿇醉医师协会)的输⾎指南:Hb>100g/L不必输⾎;Hb<60g/L 需要输⾎;Hb60~100g/L,结合病⼈⼼肺功能情况及术后是否有继续
苯甲酸的重结晶出⾎的可能⽽定。
卫⽣部“临床输⾎技术规范”(2000)⼿术及创伤输⾎指南:Hb>100g/L 不必输⾎;Hb<70g/L需要输⾎;Hb70~100g/L之间,根据病⼈的贫⾎程度、⼼肺功能情况、有⽆代谢率增⾼以及年龄⽽定。
⼼肺功能良好的病⼈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肺功能不好的病⼈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
新鲜冰冻⾎浆主要⽤于补充凝⾎因⼦,⾎容量在5000ml时,失⾎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浆,可⽤红细胞和代⾎浆;失⾎量超过2000ml可考虑输注⾎浆,补充凝⾎因⼦,⽤量须达到10-15ml/Kg才
有效(⾄少600-800ml);⼀般来讲,只要纤维蛋⽩原⼤于0.8g/L,即使凝⾎因⼦只有正常的30%,凝⾎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板输注
主要⽤于⾎⼩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倾向的⼿术患者。⾎⼩板>50×109/L时,⼀般不会发⽣出(渗)⾎增多。⾎⼩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对出⾎的影响⽐⾎⼩板计数更重要。
卫⽣部“⼿术及创伤输⾎指南”:⾎⼩板>100×109/L,可以不输;⾎⼩板<50×109/L,应考虑输;⾎⼩板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发性出⾎或伤⼝渗⾎⽽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
确定为⾎⼩板功能低下,输⾎⼩板则不受上述限制。
在输⾎⼩板时,因输注后的⾎⼩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次性⾜量使⽤,避免多次⼩量输注,⼀般成⼈⼀次⽤量为10单位。
9、等容⾎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压。控制性低⾎压可以减少⼿术失⾎的30%,尤其对⼼⾎管⼿术、易引起⼤出⾎的其他⼿术更为有利,已被作为⿇醉管理中常规辅助技术。术中⾎压控制可视病⼈术前⾎压情况以及术中⼼跳、呼吸情况⽽定。控制性低⾎压与⾎液稀释联合应⽤可明显减少⼿术失⾎,对节约⽤⾎有重要意义,已经被视为⾎液保护的新措施。联合技术的⽣理学基础是通过改善组织灌注和供氧,减
少⾎栓形成。⾎液稀释⼜可通过降低⾎液粘度,部分抵消因低⾎压时⾎流速度减慢的不利影响,改善组织灌注和供氧,防⽌⾎栓的形成。
10、提⾼外科技术和局部应⽤⽌⾎药物
外科⽌⾎的重要性:是减少⼿术病⼈失⾎的关键;⽆论采取何种⾎液保护措施,都不应轻视⼿术⽌⾎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视长时间⼿术的创⾯⼴泛渗⾎,否则往往低估实际的失⾎量;对长时间的⼿术除应计算失⾎量外,还应监测⾎常规(Hb+Hct)。
局部⽌⾎药物等应⽤:纤维蛋⽩胶、凝⾎酶、凝胶海绵、可吸收纤维素沙布及⾎⼩板胶等。这些药物或⽌⾎材料已普遍⽤在⼼脏、⾎管以及神经外科等⼿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体温:低体温影响凝⾎功能,体温降⾄18~26℃以下时外周⾎⼩板计数明显降低;低温体外循环中⾎⼩板聚集反应明显下降,并且可发⽣⼤⾯积的内⽪细胞损伤或激活;低温下凝⾎试验显⽰⾎凝块形成时间明显延长,相当于常温下凝⾎因⼦缺乏的病⼈。远程控制系统
术中保温:调节室内温度;输液、输⾎的加温;使⽤变温毯、暖⽓罩保温等;即使是实施低温或低温体外循环的病⼈在⼿术结束前,也应将病⼈体温恢复⾄正常并给予保持,以减少术后渗⾎。
术后体腔或引流⾎液的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的⽤量,但应注意病房或术后监护室的⽆菌条件较⼿术室差,应在整个过程中严格⽆菌操作;主张⼀般仅收集术后6⼩时之内的引流⾎液。
指⼿术前⼀个星期提前为患者抽出400到600毫升的⾎液储存起来,待⼿术时再输⼊其体内。或在⼿术中收集患者出⾎,经处理后重新输⼊患者体内。这种⾎液对病⼈来说是最安全的。
围⼿术期⾎液保护
⾎液保护就是通过各种⽅法,保护和保存⾎液,防⽌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好这⼀天然资源。国外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提出了这⼀概念,得到了普遍重视,并⼴泛应⽤于临床各专业中。
时间是一把剪刀
现代医学提倡⼿术中尽⼀切可能减少⾎液丢失,这样做的⽬的不仅是为了珍惜⾎液资源,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前,临床⼯作中开展的⾎液保护技术种类渐多,技术也⽇趋成熟。我国年⽤⾎量约1600吨/年,⼿术/ ⿇醉医护⼈员实施了2/3的临床输⾎,但约有50%为不必要输⾎。现就围⼿术期病⼈与⼿术、⿇醉关系密切的⾎液保护技术介绍如下。
⼀、⾎液保护原则
改善⽣物相容性,减少⾎液激活;减少同种输⾎;
减少⾎液丢失;减少⾎液机械性破坏;⾎液保护药物的应⽤;⼈⼯⾎液的应⽤。
⼆、合理的输⾎、输液
(⼀)输⾎指征
1、传统的输⾎指征是:Hb<100g/L或Hct<30%。然⽽,近年随着对⽤⾎安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指征。就⾎液的运氧能⼒⽽⾔,即使Hct<20%,⾎液的运氧能⼒依然能保持正常。
2、卫⽣部输⾎指南(2000年,⼿术及创伤)(1)Hb>100g/L,不必输⾎;(2)Hb<70g/L,应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3)Hb70g/L~100g/L,根据病⼈代偿能⼒、⼀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输⾎;(4)急性⼤出⾎:出⾎量
>30%⾎容量,可输⼊全⾎。
3、卫⽣部输⾎指南(2000年,内科输⾎指南)(1)红细胞:慢性贫⾎及缺氧,Hb<60g/L或HCT<0.2时可考虑输注;(2)全⾎:内科急性出⾎或出现失⾎性休克并伴有缺氧症状,Hb<60g/L或HCT<0.22;(3)晶体液或并⽤胶体液扩容仍是失⾎性休克的主要输⾎⽅案。
4、ASA输⾎指南实践规定:(1)Hb>100g/L,⼀般不必输⾎;(2)Hb<60g/L才需输⾎;(3)
Hb60g/L~100g/L,结合病⼈⼼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的可能⽽决定是否输⾎。
为防⽌临床不适当输⾎,美国⼀些医院已制订了⾏之有效的制度,如设⽴输⾎委员会,审查⼿术中输⾎病⼈术后的Hct值,如超过某⼀界限(33~34%),⿇醉科医师则必须说明输⾎的原因,然后由输⾎委员会再评估其输⾎是否恰当。这种制度在⼀定程度上控制了滥⽤输⾎指征的现象。在病房尤其是ICU,常由专门⼩组通过评估组织氧耗和⾎液动⼒学等资料共同商讨病⼈是否需要输⾎,从⽽使输⾎指征个体化。
Marik等研究认为黏膜内pH能够敏感地反映组织的氧合情况,可作为输⾎指征。但另有研究发现,⼀
般情况良好的病⼈,即使Hb<50g/L也⽆任何组织氧合不⾜表现,可见这⼀指标尚缺乏稳定性。
(⼆)⾎液制品
全⾎:新鲜全⾎,库存全⾎
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细胞红细胞
⾎⼩板:富⾎⼩板⾎浆,浓缩⾎⼩板⾎浆
天堂419草坪⽩细胞:浓缩⽩细胞
⾎浆:新鲜冰冻⾎浆,普通冰冻⾎浆,⼲⾎浆,冷沉淀
2-巨球蛋⽩⾎浆蛋⽩:⽩蛋⽩,免疫球蛋⽩,凝⾎因⼦制品,
(三)⾎浆代⽤品
1、应⽤⾎浆代⽤品的⽬的(1)补充⾎容量,增加组织灌注(当失⾎量<20%⾎容量时,可单独⽤代⾎浆补充;失⾎量
20~40%⾎容量时,代⾎浆与全⾎各输⼀半;失⾎量>50%⾎容量时,则输代⾎浆l/3,全⾎2/3);(2)术中⾎液稀释,减少异体输⾎;(3)适当的降低⾼凝状态,防⽌⾎栓形成;(4)提⾼胶体渗透压。
2、理想⾎浆代⽤品的条件(1)快速补充⾎容量,增加组织灌注;(2)在⾎管内有⾜够的停留时间;(3)对凝⾎功能⽆明显影响;(4)改善氧供和器官功能;(5)在体内容易代谢和排出;(6)⽆过敏反应和组织毒性;(7)稳定的理化性质。
3、常⽤⾎浆代⽤品包括(1)右旋糖酐:是⼀种由葡萄糖聚合成的多糖⾼分⼦物。临床上应⽤的有三种:中分⼦量(MW7万),低分⼦量(MW4万),⼩分⼦量(MW2万左右)。低分⼦右旋糖酐可⽤于扩充⾎容量,造成⾎液稀释,降低⾎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作⽤。缺点是可抑制⾎⼩板功能,出⾎时间延长,可抑制⼿术创伤所致⾎⼩板粘附和聚集⼒的增加,还可减
少⾎⼩板第3因⼦的释放。如使⽤恰当,控制⽤量⼀般不会影响凝⾎功能。(2)羟⼄基淀粉:近年来应⽤较多的是6%羟⼄基淀粉的电解质平衡代⾎浆,其电解质与⾎浆相近,含有钠、钾、氯和镁离⼦,并含有HCO3-, 能提供碱储备,是⼀种较好的⾎浆增量剂,它不仅具有补充⾎容量,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尚能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成分,预防及纠正⼤量失⾎和⾎液稀释后可能产⽣的酸中毒。羟⼄基淀粉输⼊体内后,在⾎中存留率4⼩时为80%,24⼩时为60%,24⼩时后⾎中浓度逐
渐降低,并很快从尿排出。(3)明胶:是⼀种蛋⽩质,可从动物⽪胶、⾻骼、肌腱中的胶原经⽔解后提取,其中含有⼤量羟脯氨酸。明胶类代⾎浆⾃50年代以来不断改进,其胶体渗透压与⼈⾎浆⽩蛋⽩相近。但其扩容作⽤较右旋糖酐和羟⼄基淀粉弱。近年来临床常⽤的有尿联明胶和琥珀明胶两种溶液。
4、⾎浆代⽤品的不良反应⾎浆代⽤品输⽤不当,将对机体带来不良影响,如输⽤过量造成的凝⾎机能障碍、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等。(1)凝⾎功能障碍:右旋糖酐每天⽤量>1.5g ? kg-1,会引起凝⾎功能障碍,除了降低⾎⼩板粘附⼒以外还降低Ⅷ因⼦活性以及⾎液稀释所致的凝⾎因⼦减少。若每天⽤量
<1.5g ? kg-1,⼿术⽌⾎充分时则不引起凝⾎障碍。(2)肾功能损害:个别报道有早期肾功能衰竭或脱⽔病⼈⽤右旋糖酐40后会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肾功能衰竭。⼤量实验证实右旋糖酐对肾排泄功能有不利的影响,⽽且提出⾼渗右旋糖酐只能⽤于充分补充失液使⽔电解质恢复正常的病⼈,对严重脱⽔者不宜使⽤。(3)过敏性反应:上述⼈⼯胶体液可引起少数的抗原抗体反应,绝⼤多数是⽪疹,也有⼼跳骤停的报道,其发⽣率为0.1%~0.2%。右旋糖酐发⽣率约为0.07~0.1%,羟⼄基淀粉约为0.1%,明胶类为0.05%~1.0%。当发⽣循环过敏反应时应⽴即停⽌输⼊,并输⼊晶体液。
三、⾃体输⾎(Autotransfusion)
现代⾃体输⾎的概念:可包括⾃体⾎储备、⾎液稀释和⾎液回收三种⽅法。
(⼀)⾃体⾎储备
该⽅法⽤于稀有⾎型和已经产⽣免疫抗体的病⼈已有⼏⼗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对安全⽤⾎的关⼼,择期⼿术前储备⾃体⾎在不少国家已得到⼴泛应⽤。⾃体储⾎有三⼤优点:⼀是安全,⼆是增加⾎源,三是医患双⽅的输⾎态度和观念得到了更新。
⾃体⾎储备要求术前准备时间要充分(2~3周),
以便分次采⾎储存。机体在储存⾎过程中减少的部分⾎液,必须有⼀定的时间靠⾃⾝造⾎功能进⾏补偿。因此,为恢复循环⾎容量,从采⾎到⼿术必须空出相当长的时间。进⾏⾃体⾎储备的病⼈⼀般状况要好,⽆贫⾎,⽆严重⼼肺功能障碍。
优点:从输⾎安全⽅⾯考虑⾃体⾎储备受到重视。因为不必担⼼抗原抗体反应,不⽤顾虑特殊⾎型病⼈的⼿术⽤⾎问题,也不必担⼼输⾎后的传染病。
缺点:但⾃体⾎储存也存在⼀些问题,如⼈为造成病⼈术前贫⾎、输⾎不良反应、⾎液污染、储⾎⾄回输过程中的某⼀环节出错导致严重溶⾎反应。从国内⽬前的情况来看,术前21天开始采⾎似乎不⼤可能,因为病⼈不可能提前21天住院采⾎等待⼿术,如不住院采⾎后回家是不安全的,加之国⼈对这毛利率法
种⽅式不太接受。
(⼆)⾎液稀释
指在⼿术前为患者采⾎并暂将⾎液储存起来,⽤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循环⾎容量。⼿术过程中利⽤稀释⾎液维持循环,最⼤限度的降低⾎液浓度⽽减少丢失⾎液红细胞,从⽽减少失⾎。⼿术结束前有计划的将采集的⾎液回输,使术后Hb和Hct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1、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了急性等容性⾎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ition, ANH)的原则。ANH实施是在全⿇诱导后,⼿术开始前,从动脉或静脉放出7.5~20ml/kg全⾎,同时输⼊等量的胶体液,在整个⾎液稀释过程中,⾎容量保持恒定,故称等容性稀释。
⾎液稀释中可采集⾎液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稀释的Hb或Hct值、术前Hct值、病⼈年龄、⼿术种类、⼼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可⽤公式估算采集的⾎容量:
病⼈总⾎容量×(稀释前Hct值-稀释后预期Hct值)
采集量=
稀释前后Hct的平均值
等容⾎液稀释是安全的节约⽤⾎⽅法,在⾎液稀释过程中,机体⼀系列代偿机制发挥作⽤,防⽌组织缺氧:①⼼输出量增加。⾎液稀释过程中,动脉⾎氧含量降低,但⼼输出量由于⾎液黏度下降,外周阻⼒减⼩⽽增加,机体的运氧能⼒可保持不变;②交感神经兴奋,⼼肺等重要器官⾎供增加。肝脾肾肠等内脏⾎供合理
减少,即发⽣了⾎流再分布,保证了重要脏器的氧供;
③组织氧摄取率增加。平时机体运氧能⼒可超过组织的5倍,所以机体有很⼤的运氧储备;④Hb氧离曲线右移。Hb与氧的亲合⼒降低,易于释出氧供组织所需。
2、在⾎液稀释过程中,也可先采集⼀定数量未稀释⾎液后,再继续按等容性⾎液稀释进⾏,此所谓不等容性⾎液稀释。这种⽅法能采集部分⾼质量的⾎液,可⽤于⼿术结束后回输,有助于术后⽌、凝⾎功能恢复。
3、临床上也有在术前不采⾎⽽快速输注晶体和胶体液各1000ml造成⾼循环⾎容量达到⾎液稀释以减少⽤⾎的⽬的。这种⽅法简单、⽅便、省时,可在⼀定程度上减少失⾎。⾼容量性⾎液稀释的程度取决于⿇醉⽅式、深度和病⼈⼼⾎管功能状况,⼼肾功能差的病⼈要慎⽤。
⾎液稀释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故也有其适应症。⼀般说来,下列情况可应⽤⾎液稀释:①稀有⾎型者;
②产⽣不规则抗体或可能产⽣不规则抗体者;③可能有⼤量出⾎的⼿术;④紧急外伤或其他原因的⼤量出⾎;
⑤为避免异体输⾎引起感染、免疫抑制等;⑥因宗教或其他原因拒绝异体输⾎者。
(三)术中⾎液回收
指使⽤吸引器等装置回收⼿术野的⾎液再回输给病⼈的⽅法。按对回收⾎的处理⽅法不同,可分⾮洗涤式和洗涤式⾎液回收。
1、⾮洗涤式⾎液回收直接将术中失⾎回收、抗凝、过滤后回输给病⼈,具有经济、简单、不废弃⾎液中的⾎浆成分的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液中混合异物以及吸引过程中造成红细胞破坏,可引起溶⾎为主的多种并发症,故现多不⼤使⽤,但危急情况下却不失为⼀⾸选⽅法,以解燃眉之急。
2、洗涤式⾎液回收指⽤洗⾎球机(如Cell saver)将⼿术野的⾎液吸引⼊储⾎器,经过滤、离⼼、洗涤后,收集浓缩的红细胞回输给病⼈,即使浸染在纱布块上的⾎液也可通过此⽅法回收。此⽅法通常可回收60~70%的失⾎。此法最⼤的优点是并发症少,缺点是废弃了⾎液中的⾎浆成分。
术中的⾎液回收可⽤于⼼⾎管外科领域(⼼脏、⼤⾎管⼿术)、整形外科领域(脊柱侧弯症、髋关节⼿术)、妇科领域(宫外孕破裂⼤出⾎)和神经外科领域(脑动脉瘤)等。对于在肿瘤⼿术中是否使
⽤⾎液回收技术,意见不统⼀,主要顾虑是担⼼肿瘤细胞混杂于⾎液中,造成⾎源性扩散,⽬前倾向于暂不使⽤⾎液回收技术。
⾃体失⾎回收禁忌症:⾎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污染者;⾎液可能受肿瘤细胞沾染者;有脓毒⾎症或菌⾎症者;合并⼼、肺、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者;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时以上者;凝⾎因⼦缺乏者等。
(四)⼿术后引流⾎液回输
⼿术后引流⾎液回输,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回输时必须严格⽆菌操作,⼀般仅能回输术后6⼩时内的引流⾎液。
四、⾎液⿇醉(Blood anesthesia)
在⿇醉后⼿术前或体外循环前选择性或预防性的应⽤某些作⽤于凝⾎、纤溶系统的药物,以抑制某些⾎液成分的最初反应,使之不能激活或处于“冬眠状态”,或暂时停⽌体外循环中凝⾎过程的发展及“全⾝炎症反应”抑制补体激活,抑制中性⽩细胞、⾎⼩板和单核细胞的释放,这些抑制是可逆的,待⼿术结束后再恢复和“苏醒”,因其类似全⿇过程故称“⾎液⿇醉”。抑肽酶是⾎液⿇醉的代表药物,可减少⼿术出⾎量的54.8%。抑肽酶是⼀种⼴谱蛋⽩酶抑制剂,它通过可逆地与丝氨酸酶活性中⼼结合⽽抑制
丝氨酸蛋⽩酶,如胰蛋⽩酶、糜蛋⽩酶、纤溶酶、激肽酶及凝⾎因⼦Ⅻa等。因此,它不但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同
时也保护了⾎⼩板的聚集。另外,抑肽酶还能抑制内源性凝⾎途径,减少凝⾎因⼦的消耗。所以,抑肽酶抗凝⾎作⽤也是围术期减少出⾎的重要机制之⼀。
抑肽酶减少⼿术出⾎⼗分显著,常可使50%以上的⼤型⼿术避免输⾎。常⽤剂量0.5~1.0万单位/kg,2h后可再应⽤。少数病⼈有过敏反应。
五、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控制性降压是指采⽤多种⽅法和药物使⾎管扩张,主动降低⼿术区域⾎管压⼒,以使⼿术出⾎减少的⽅法。以往曾把控制性降压作为减少⼿术出⾎的主要措施⽽⼴泛应⽤,因有适应症选择不当⽽引起多种并发症甚⾄死亡的发⽣,故减少使⽤。但根据病⼈的具体情况和⼿术要求严格掌握适应症,控制性降压⽆疑回减少⼿术失⾎量,如果结合⼿术中⾎液回收等技术的实施,将有助于少量或不输异体⾎。
最近有把控制性降压技术与⾎液稀释结合使⽤的研究,在全⿇下对健康⾃愿者先⽤急性等容⾎液稀释,降低Hb⾄50g/L,然后采⽤药物使平均动脉压降⾄60mmHg,历时数⼩时后恢复Hb和⾎压,受试者苏醒后⽆任何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