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需求优先级评估方法

阅读: 评论:0

信息系统需求优选级评价方法
(初稿)
一、评价指标达成目标
为了贯彻高层对于信息系统评价可量化的精神,资讯科技中心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其目的是:
1、与公司整体策略一致,将需求落实到信息功能的实施,制定可量化的标准,便于信息化项目实施评价;
2、对于信息系统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我们采用多因素加权评分的模式,从整体层面、不同纬度进行评价,以期与现实情况一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固定参数分值评估的方法来对现阶段的需求进行管理。
二、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信息系统评价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因此为了进行评价,必须确定评价指标和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性。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首先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系统的整体状况,要涵盖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这并非说指标越多越好,指标体系如何设置,其数量与层次如何构造也都必须符合系统工程的综合性原则。
2、指导性。任何评价活动都是一种目标驱动的活动,信息系统的评价也不例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围绕着评价的目的而展开,这样才能对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才能为设计信息系统工作的各方面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产物,它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如何在抽象、概括中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和难点。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性也就越强。另外,评估的内容也要有科学的规定性,各个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要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
4、可行性。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含义必须明确,具体设置不宜太多、过细,要便于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且同类指标之间要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
5、相关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出待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过程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要求各项评价指标之间不是简单的数据集合,而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
三、评价指标适用范围
本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XX集团资讯科技中心对于项目需求的评价,其包括自己立项项目和技术支持项目。
四、指标选取前提条件
在评价指标选取时,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纬度的不同方式,但基于目前链家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选取具体指标项时将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系统建设前期的投入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阶段费用,后期投入将随着系统的运行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本文所指评价指标仅仅是对目前已知情况的取舍;
2、系统运行的真正效能是需要在一段时间后真正体现的,本文所指评价指标仅仅是依据目前情况对系统需求实施的效能初略估算;
3、XX集团的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将逐步加大,对于后续系统的扩充与调整,本指标随着系统的逐步建设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由于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业务和功能不尽相同,且规模大小亦存在差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且评价指标可能会随着评价对象、评价时间和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在评价信息系统的需求效益实现程度中,我们将按照以下6大维度来进行评价。

中国香功天津市供热协会
1、业务需求
 
 
2、业务数据
 
 
(1)战略重视程度
 
 
(5)完整性
 
(2)功能需求满足度
 
聚氨酯丙烯酸酯 
(6)关联性
 
(3)可执行程度
 
 
(7)有效性
 
(4)需求实现的难易程度
 
 
(8)唯一性
3、性能水平
 
 
4、运行水平
 
 
(9)响应时间
 
 
(12)应用人员结构、素质
 
(10)存取能力
 
 
(13)系统稳定运行率
 
(11)新旧系统整合度
 
 
(14)系统故障维护率
5、实现效率
 
 
6、系统成本
 
 
(15)工作效率的提高
 
 
(18)管理成本
 
(16)业务质量的改进
 
 
(19)维护成本
 
(17)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20)工作成本
在以上6个维度20个指标中,基于目前XX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可度量、可操作等方面进行了选取,目前主要从以上的3个维度(业务需求、实现效率、系统成本)中的3个指标(需求实现难易程度、工作效率的提升、业务质量的改进、工作成本的降低)制定了评价标准:
(1)工作效率的提升:
提升 80%以上:10分;
提升79% ~60%:8分;
提升59% ~40%:6分;
提升39% ~20%:4分;
提升19% ~ 1%:2分
(2)业务质量的改进:
提升 80%以上:10分;
提升79% ~60%:8分;
提升59% ~40%:6分;
提升39% ~20%:4分;
提升19% ~ 1%:2分
(3)成本降低
实际成本(如:打印耗材、快递费用、电话费)
折旧成本
实际成本+折旧成本:10分
实际成本:5分
王文澜
对于需求实现的难易程度,我们依据需求实现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评估,采用的评价方式如下:
内容
开发实现
系统培训
数据迁移
简单楔状交错层理
中等
简单
一般
简单
一般
预估时间(工作日)
1~5
6~15
>15
1
2~5
>5
1
2~5
>5
需求预估分值
2
4
6
拉伸模量0
1
2
0
1
2
对于其他维度的指标,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依据需要将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评价指标说明
对于评价的6个维度中20个指标项,我们对需要考虑的关键点进行了说明。
1、业务需求     
战略重视程度。公司领导十分重视系统建设,且期望值很高。
功能需求满足度。建设初期,系统满足应用需求,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加大建设力度,保证能满足实际业务需要。
可执行程度。系统建设效果符合用户预期,用户比较认可,接受意愿强。
需求实现的难易程度。主要是需求实现过程中,是否涉及到大量开发,是否涉及到前沿技术、是否存在不可控的风险等。
2、业务数据     
完整性。表述数据表示是否完整,有无缺失、漏项等。
关联性。表述数据系统或数据集内数据间是否存在逻辑、数值、应用等方面的关联。
有效性。表述数据是否满足应用系统定义的条件。
唯一性。表述数据在数据系统或数据集内是否存在重复记录。
3、性能水平     
响应时间。系统对用户操作的响应速度,一般不超过3ms。
存取能力。对于海量数据的存取,提供系统级的功能应用,并在存取速度上保证当前应用的不间断性。
新旧系统整合度。对于新旧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有成熟的方案,且提供系统级的集成与整合接口。
4、运行水平     
应用人员结构、素质。系统应用人员主要为全公司员工,因此人员结构和素质有较大差异,系统要保持不同类型人员在运行操作上的一致性。
系统稳定运行率。系统运行宕机时间较少,基本保持7*24小时的运行效率,能稳定运行。
系统故障维护率。前期系统故障较多,维护频繁,后期维护度减少,逐渐正常,直至故障维护率为零。
5、实现效率     
工作效率的提高。业务流程的实现后,能对现状的工作时限有所改变,主要是缩短现状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时效。
业务质量的改进。需求实现后,能对业务操作,包括表单填写、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分析等提供支撑,为业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信息发布及时性。用户及时交流、沟通和问题讨论,保证信息发布、沟通、传递的方式及传递的有效性。
6、系统成本     
管理成本。包括审计、服务、行政等,该成本越低越好。
维护成本。包括硬件、软件、纠错、适应、完善等,该项主要是硬件和软件维护成本。
工作成本。完成单项工作需要花费的有形(办公耗材)和无形(设备折旧)成本。
七、信息系统评价选取指标的相关说明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22:0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4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评价   系统   指标   需求   信息系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