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和固体电子学

阅读: 评论:0

kcv物理电⼦学微电⼦和固体电⼦学
大鼠灌胃物理电⼦学/微电⼦和固体电⼦学
Physical Electronics/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专业代码:080901/080903)
⼀、培养⽬标
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掌握⼀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从事专门技术⼯作的能⼒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的教学、研究、⼯程、开发及管理⼯作。
⼆、学科专业研究⽅向
1.物理电⼦信息探测与处理
2.物理电⼦器件与系统
3.传感器与信号处理
4.介质光波导与信息传输技术
5.专⽤集成电路设计与⼯艺
6.薄膜电⼦材料制备与测试分析
三、学制和学分
全⽇制博⼠研究⽣学制实⾏以四年为主的弹性学制;总学分≥14。硕博连读研究⽣和提前攻博⽣学制⼀般为5-6年,优秀者可提前毕业;总学分≥41学分,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表⼀、博⼠研究⽣课程设置
五、资格考试
为确保博⼠⽣培养质量,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增强和提⾼研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学校对硕博连读⽣与提前攻博⽣实⾏转⼊博⼠资格考试制度,以期全⾯考核素质和能⼒,实现优胜劣汰。
考核内容包括从事本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可以进⾏综合知识考试或指定若⼲门核⼼课程的考试。考试⽅式可以为笔试或⼝试、笔试相结合。各学科应成⽴博⼠⽣考试资格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但不能担任主席。
资格考试⼀般于硕博连读研究⽣与提前攻博⽣的第四⼩学期初进⾏。考试未通过者可有⼀次补考机会(时间为第四⼩学期末)。
六、开题报告
⼤量阅读有关⽂献是做好选题和论⽂⼯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献不少于25篇,由博⼠⽣导师对博⼠⽣阅读⽂献情况进⾏检查。
开题报告应包括论⽂选题依据(包括论⽂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论⽂研究⽅案(包括研究⽬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法、技术路线、实验⽅案及可⾏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等),预期达到的⽬标、预期的
研究成果,论⽂详细⼯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献等。开题报告应按统⼀格式书写装订,由分院存档备查。
开题报告要求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报告会,开题报告评审⼩组成员3-5⼈,由导师组成员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学位分委员会派⼈参加。评审⼩组应对报告⼈的选题进⾏严格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限期重新开题,由原评审⼩组成员重新评审,仍未通过者终⽌培养。
开题报告通过后,若学位论⽂课题有重⼤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
七、学位论⽂
博⼠学位论⽂结合科学研究课题进⾏,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学位论⽂必须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位论⽂主要⼯作、创新点和主要成果。语句通顺、结构严谨、论点鲜明正确。在论⽂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核⼼以上刊物上发表(包括已录⽤)与学位论⽂有关论⽂若⼲篇(根据南京理⼯⼤学博⼠、硕⼠学位授予细则补充规定)。
巴黎协定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Microwave Theory
/Circuits and Systems
(专业代码:080902/4)
⼀、学科介绍
该学科是学校211⼯程建设项⽬⽀持的学科,有博⼠学位授予权和博⼠后流动站,是我国⾸批硕⼠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本学科有IEEE,Fellow和国家杰出青年基⾦获得者,⼤部分教师曾在国外⾼校进修或获得博⼠学位,师资⼒量雄厚,设备齐全。本学科有多项⾼层次科研项⽬的⽀撑,每年在国际国内核⼼期刊发表⼤量的学术论⽂,享有⼀定的国际声誉,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程应⽤能⼒,曾获得多项省部级与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同时,本学科⼗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多所国际知名⼤学联合培养研究⽣,研究⽅向始终与学科前沿同步。
主要研究⽅向为: 电磁理论与计算⽅法,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智能天线与射频信息处理,电磁兼容,射频/微波毫⽶波系统(通信/雷达),光电集成电路,通讯⽹络VLSI,纳⽶电⼦技术,太赫兹理论与技术。
⼆、培养⽬标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掌握宽厚的电磁理论与射频技术基础,扎实的射频电路与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具备从事移动通信的射频设计,各种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雷达等电⼦系统⾼频前端设计的能⼒,培养学⽣具备较熟练英语的读说写能⼒和独⽴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要求毕业⽣在军民⽤雷达,通信及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能独⽴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管理⼯作。毕业⽣主要就业去向包括中央部委及下属的⼤型研究院所,IT⾏业内的⼤型公司,及海内外⾼等院校等。就业现状和前景良好,⽬前就业率达100%.
三、学制和学分
全⽇制博⼠⽣学制⼀般为4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14学分。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学制⼀般为5~6年;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1学分,博⼠⽣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表⼀、博⼠研究⽣课程设置
表⼆、硕博连读研究⽣课程设置
五、资格考试
河流 电影为确保博⼠⽣培养质量,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增强和提⾼研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学校对硕博连读⽣与提前攻博⽣实⾏转⼊博⼠资格考试制度,以期全⾯考核素质和能⼒,实现优胜劣汰。
考核内容包括从事本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可以进⾏综合知识考试或指定若⼲门核⼼课程的考试。考试⽅式可以为笔试或⼝试、笔试相结合。各学科应成⽴博⼠⽣考试资格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但不能担任主席。
资格考试⼀般于硕博连读研究⽣与提前攻博⽣的第四⼩学期初进⾏。考试未通过者可有⼀次补考机会(时间为第四⼩学期末)。
六、开题报告
⼤量阅读有关⽂献是做好选题和论⽂⼯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献不少于25篇,由博⼠⽣导师对博⼠⽣阅读⽂献情况进⾏检查。
开题报告应包括论⽂选题依据(包括论⽂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论⽂研究⽅案(包括研究⽬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法、技术路线、实验⽅案及可⾏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等),预期达到的⽬标、预期的研究成果,论⽂详细⼯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献等。开题报告应按统⼀格式书写装订,由分院存档备查。
开题报告要求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报告会,开题报告评审⼩组成员3-5⼈,由导师组成员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学位分委员会派⼈参加。评审⼩组应对报告⼈的选题进⾏严格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限期重新开题,由原评审⼩组成员重新评审,仍未通过者终⽌培养。
开题报告通过后,若学位论⽂课题有重⼤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
七、学位论⽂
博⼠学位论⽂必须在导师或指导⼩组成员指导下由博⼠⽣独⽴完成。博⼠学位论⽂质量的⾼低是综合衡量博⼠⽣培养质量和学术⽔平的重要标志。博⼠学位论⽂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作的能⼒,并重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同时还应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博⼠学位论⽂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和发表的⽔平。
另外,博⼠研究⽣在学习期间,应该在国际正式期刊或国内核⼼期刊上⾄少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有关的学术论⽂,其中⾄少有⼀篇为⾼⽔平论⽂(被SCI、EI、SSCI收录,或在国际正式期刊上发表,或在选定的中国科协所属⼀级学会直接主办的期刊上发表,或在学位⽔平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的其它期刊上发表)。
科研成果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法发表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批准⼿续,可减少或免除对学术论⽂发表的要求。
信息与通信⼯程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10)
⼀、学科简介
meta分析
信息与通信⼯程学科主要研究以信息获取、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及相关处理和实现技术;本学科以信息科学与⼯程为基础,以发展我国电⼦信息产业为⽬标,研究、开发通信与电⼦信息系统。⽬前主要从事现代信号处理、通信理论与技术、⽬标探测与识别技术、雷达系统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1993年获取博⼠学位授予权,2000年被批准设⽴博⼠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取得信息与通信⼯程⼀级学科博⼠学位授予权。
⼆、培养⽬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信息与通信⼯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才、⼯程技术专门⼈才和⾼等学校师资,掌握通信科学、信息科学⽅⾯宽⼴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全⾯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在某⼀研究⽅向上的开拓创新能⼒。具体要求如下:码流分析仪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健康,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服务。
2、掌握通信科学、信息科学⽅⾯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掌握⾄少⼀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进⾏专业⽂献的阅读、论⽂撰写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专门技术⼯作和教学⼯作能⼒。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领域科学研究⼯作需要⽽具备知识更新和⾃我学习能⼒。
三、学制和学分
全⽇制博⼠研究⽣学制实⾏以四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总学分≧14。硕博连读研究⽣和提前攻博⽣学
制⼀般为5-6年,优秀者可提前毕业;理⼯科总学分≧41学分,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五、资格考试
为确保博⼠⽣培养质量,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增强和提⾼研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学校对硕博连读⽣与提前攻博⽣实⾏转⼊博⼠资格考试制度,以期全⾯考核素质和能⼒,实现优胜劣汰。
考核内容包括从事本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可以进⾏综合知识考试或指定若⼲门核⼼课程的考试。考试⽅式可以为笔试或⼝试、笔试相结合。各学科应成⽴博⼠⽣考试资格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但不能担任主席。
资格考试⼀般于硕博连读研究⽣与提前攻博⽣的第四⼩学期初进⾏。考试未通过者可有⼀次补考机会(时间为第四⼩学期末)。
六、开题报告
⼤量阅读有关⽂献是做好选题和论⽂⼯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献不少于25篇,由博⼠⽣导师对博⼠⽣阅读⽂献情况进⾏检查。
开题报告应包括论⽂选题依据(包括论⽂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论⽂研究⽅案(包括研究⽬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法、技术路线、实验⽅案及可⾏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等),预期达到的⽬标、预期的研究成果,论⽂详细⼯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献等。开题报告应按统⼀格式书写装订,由分院存档备查。
开题报告要求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报告会,开题报告评审⼩组成员3-5⼈,由导师组成员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学位分委员会派⼈参加。评审⼩组应对报告⼈的选题进⾏严格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限期重新开题,由原评审⼩组成员重新评审,仍未通过者终⽌培养。
开题报告通过后,若学位论⽂课题有重⼤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
七、学位论⽂
博⼠学位论⽂是博⼠⽣培养质量和学术⽔平的集中反映。论⽂应在学术和专门技术上有创新成果,应能体现出作者在本学科具有坚实宽⼴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作的能⼒。博⼠学位论⽂结合科学研究课题进⾏,必须就有创新性与先进性。学位论⽂必须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位论⽂主要⼯作、创新点和主要成果。学位论⽂要求概念清楚、⽴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博⼠⽣具有宽⼴的理论基础,很强的独⽴⼯作能⼒和优良的学风。
博⼠学位论⽂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独⽴完成。博⼠⽣进⾏论⽂⼯作时间从开题报告之⽇起不得少于2年,并在论⽂⼯作期间每学期⾄少在⼆级学科范围内,做⼀次学术报告。在博⼠论⽂⼯作基本完成后,⾄迟于答辩前三个⽉,做⼀次博⼠论⽂⼯作总结报告。
在论⽂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核⼼刊物上发表(包括已录⽤)与学位论⽂有关论⽂若⼲篇(具体参照《南京理⼯⼤学博⼠学位授予细则补充规定》)。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17:3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3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学位   技术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