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重点

阅读: 评论:0

《外国文学》(下)期末复习重点提要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基础知识
&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⑴强调个性,表现自我。 ⑵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⑶崇尚自然,提倡想象。 ⑷鲜明的夸张和对比,表现神奇内容。 ⑸重视中古文化和民间文学,富于民族特。两种倾向: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 德国:发源地,早期“耶拿派” ,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夜的颂歌》
& 晚期“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小说家霍夫曼
&海涅,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英国: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大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抒情歌谣集·序》: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  骚塞
&雪莱《致云雀》、《西风颂》“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怎能遥远?”“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济慈《秋颂》《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纯美说”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众多“拜伦式英雄”典型
    《唐璜》讽刺艺术
&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艾凡赫》
& 法国:夏多布里昂,擅长异国情调和“废墟美”的诗意描写,《勒内》:孤独、忧郁、厌世的“世纪病”典型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沃达夫的形象
    乔治·桑 田园小说《魔治》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  《〈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对照”原则。钢筋重量偏差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更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俄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茹可夫斯基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抒情诗《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小说《驿站长》 维林 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开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女主人公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妇女典型。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开创了多余人形象系列。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高考之外毕巧林是一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 美国: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见闻札记》 (《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
库柏《最后的莫希干人》,开创了数据波“西部文学的传统
爱伦·坡,现代派的祖师爷,侦探小说开创者。
霍桑 《红字》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狄梅斯代尔,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麦尔维尔 《白鲸》
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草叶集》创造了自由体诗
二、名词解释:
1耶拿派:十八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概念,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理论奠基人是施莱格尔兄弟,代表成员还有诺瓦利斯、蒂克等。因为耶拿派创办《雅典女神神殿》杂志而得名。
2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对照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这个“对照”。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并采取艺术的夸张,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
3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结成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湖畔派诗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1789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写了《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
浪漫主义的奠基作品。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提倡情感和想象,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4恶魔派: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作过批评,称 “桂冠诗人” 骚塞为叛徒,因此骚塞称拜伦是 “恶魔派”。恶魔派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5拜伦式英雄:拜伦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印记。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原因起来反抗国家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但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之中,斗争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精神面貌的共同特征:反叛、孤傲、浪漫。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拉德 。
三、重点思考题:
1.《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塑造上的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对照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这个“对照”。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并采取艺术的夸张,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美丑的尖锐冲突。“对照”原则的巨大成功。(人物自身、人物之间)爱斯梅拉尔达(内善外美)加西莫多(内善外丑)弗罗洛(内恶外丑)费比斯(内恶外美)
2.《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A、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男人在12岁就落入感化院,18岁去坐牢,在40岁就被送上断头台。” (《悲惨世界》)
B、反思革命。在雨果看来,革命是反对暴政的有力工具,但他同时也对革命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C、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感化教育。
①铸造美好灵魂:冉阿让的转变。 ②自然淘汰恶人:沙威之死。
③融洽人际关系: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姻。
3.《唐璜》的讽刺艺术特
⑴讽刺的广泛性。 诸多的暴君、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秦之声文华奖
⑵讽刺的深刻性。讽刺涉及到许多欧洲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题外话”评论。
⑶讽刺的艺术性。采用了讽刺艺术各种各样表现手法:形象的比喻、含蓄的幽默,集讽刺艺术之大成。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一、基础知识部分
刘喀生
(一)现实主义文学
& 基本特征:1、冷静的客观性和严肃的真实性。2、深刻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揭露性。3、
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4、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 代表作家:
-----梅里美:《嘉尔曼》(《卡门》)卡门形象:恶之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社会叛逆者
-----司汤达: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现实主义的宣言;《红与黑》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副标题:1830年纪事。四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尔小镇、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侯爵府、监狱,两个女性: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出的心理描写。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思想内容:1、反映封建贵族的衰亡史。2、描绘资产阶级的发家史。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工程资料库
《高老头》: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罗道尔弗、赖昂、爱玛,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主义”: 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莫泊桑:《羊脂球》
-----都德:《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
-----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描写劳资矛盾小说《艰难时世》
《双城记》:巴黎、伦敦,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登、露西
-----萨克雷:《名利场》,女冒险家和投机者蓓基·夏泼,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勃朗特妹:夏洛蒂《简爱》(罗彻斯特)艾米莉《呼啸山庄》(希茨克利夫、凯瑟琳)
-----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亚雷、安玑·克莱)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野天鹅》
-----易卜生:《玩偶之家》,争取妇女解放的典型娜拉、资产阶级男权主义者海尔茂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
-----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涅瓦大街》《肖像》《鼻子》《狂人日记》《外套》)、《狂人日记》《外套》中的“小人物”形象,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死魂灵》,地主形象系列: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开维支、泼留希金(守财奴、吝啬鬼典型),乞乞科夫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
-----赫尔岑:《谁之罪》,“多余人”形象别尔托夫
-----俄国三大批评家
别林斯基,典型说“熟悉的陌生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小说《怎么办》,副标题“新人的故事”: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谢德林《戈洛夫略夫老爷们》,犹杜什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小公务员杰符什金,延续小人物主题;《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白痴》(梅斯金公爵、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
-----屠格涅夫:成名作《猎人笔记》,长篇《罗亭》(娜塔丽莎)、《贵族之家》(丽莎)、《前夜》(叶琳娜)、《父与子》(巴扎洛夫、巴威尔),其中的多余人和新人形象。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杰琳娜“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06:3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14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浪漫主义   艺术   典型   社会   形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