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理解之差异:鲍威尔与马克思

阅读: 评论:0

第34卷第4期 2017年7月
苏州利;技大学f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l.34 No.4磺胺脒
July 2017
“自我意识”理解之差异:鲍威尔与马克思*
孙琳1>2王玉溪
(1.复且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2.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研究性学习教案摘要: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异同比较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开端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体现启蒙运动的“自由”精 神;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性、能动性、否定性环节;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人的“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物。尽管具有相似性,但在根本上,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已经从本质上超越了鲍威尔:鲍威尔的抽象的、个别
的“自我意识”并不真正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反对这样的观点,即抽象的、能动的“自我意识”可以创造历史的英雄主义历史观;鲍威尔离开了感性的现实和感性实践谈论“自我意 识”,马克思则在“感性现实”和“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对“自我意识”进行了逻辑起点的革命性转换;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仅仅停留于理性实践,马克思则超越了理性实践,走向了实践理性。因此,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实体即主体”,是现实的感性的实践环节中介之后的实体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它的本质是“自由”。
关键词:自我意识;感性现实;感性实践;实体即主体
因特网下载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62(2017)04-0001-06
厘清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联系与差别,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开 端及其发展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尽管马克思的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 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主要谈论 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的区别,但贯穿于其中的总命题是“自我意识”,它来自于黑格尔哲学中的费希特立场,由青年 黑格尔派的领袖鲍威尔进一步发掘出来,运用 于其中的方法论主要是辩证法。事实上,“自我 意识”哲学并非从近代开始,而是来自于远古的 希腊时代,经苏格拉底的最初“启蒙”而至古希 腊晚期散发光芒。无论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 葛主义,还是怀疑主义等,都是“自我意识”哲学 的先驱。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黑格尔尽管大
体上正确规定了这些哲学体系的一般特 点,但“思辨的东西”却妨碍了这位思想巨人对 “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 神的重大意义”[1]11的理解。显然,马克思此时 崇拜黑格尔,但更崇拜的是从古至今一个不变 的主题—
园艺学报编辑部—“自我意识”。通过对《博士论文》的这个总命题的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是具有重 要贡献的,其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自我意识”哲 学。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了“自我意识”的现实性内涵,即“自我意识”的“自由”本质须 在感性的现实中以感性实践的方式才能实现。感性的现实性的实践是与鲍威尔在靠近费希特 立场上对“自我意识”仅做抽象的思辨的规定所 根本不同的地方。因而,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与离他最近的“自我意识”哲学的代表——
*收稿日期=2017-04-27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场域论: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15FZX015);2015年度江苏 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范式创新与当代形态研究”(15ZXC002);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人文社科
探索项目“唯物史观与新辩证法研究”(SKTS2017031)
作者简介:孙琳,女,复且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南京农业大学政治
学院讲师,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出场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等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05:3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13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性   哲学   实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