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先秦文学 一、 填空。 1、 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2、 《诗》、《诗三百》 3、 赋、兴4、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7 5、 载驰、无衣6、 雅、颂 7、 虞书、周书- 8、 叙事之最、叙事散文 9、 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10、 内篇、内篇 11、 屈原、楚辞'12、 离骚、自传性; 13、 诗经、铺陈其事而直言之14、 风赋、登徒子好赋 15、 屈原、宋玉) 二、 默写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 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 三、 简答 1、答: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推行“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诗经》同其他经典一样,遭到了毁灭。西汉初年除挟书之禁,民间流传的书籍逐渐被发现。当时流传的《诗经》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叫“今文诗”,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风行一时。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姑训传》30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叫“古文诗”。《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但盛于东汉。后来鲁、齐、韩三家诗组建亡佚,唯有《毛诗》独传于世。 2、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恣肆。 3、答:屈原作品的艺术特有:第一、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达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第二、具有浓郁的悲剧彩和强烈的抒情性;第三、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第四、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第五、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分析论述- 1、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蜗牛在线-考试培训网-统考题库-电大题库-2010年电大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电大网上作业-电大复习资料-电大历届试题" 四、婚恋诗: 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workbench“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 2、论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例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说明了“逍遥游”的哲理境界,而又诗意流淌,意境悠远 二、异材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里寓言据专家统计共有180多篇,著名的有“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叶公好龙”、“东施效颦”、“井底之蛙”、“蛮触之争”等。 三、意出尘外的想象。例如《逍遥游》中的想象。 四、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语言奇峭富丽。 3、答:屈原是一位有卓越见识的政治家和品德高尚的笃行君子,也是一位有个性的伟大诗人;他的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屈原及其作品影响历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例如西汉的文学家贾谊被贬后,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相似的经历,作了一篇《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的景仰和无限哀思。稍晚于贾谊的司马迁受到残酷的刑罚,以屈原和《离骚》精神激励自己,完成了巨著《史记》。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四言体的格局,吸收民歌形式,特别是楚歌形式,创造出句式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文体,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屈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其精神、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不朽的。 作业2:汉代文学 ` 一填空。 1、 哲理文、论证文 2、 乐府、古诗十九首 3、 治安策、过秦论 4、 赋、散体大赋 5、 枚乘 的《七发》; 6、 子虚赋、上林赋 7、 两都赋、二京赋 8、 司马迁、班固) 9、 归田赋、抒情小赋 10、 汉书、史记 11、 音乐机关、秦 12、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13、 班固、赠妇诗 14、 叙事诗、玉台新咏 15、 古诗十九首、昭明文选 二、默写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岁月忽已晚、努力加餐饭 三、简答 1、答: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在西汉初期,是以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东汉顺帝以后,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 2、答:第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第二、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第三、强烈的抒情彩。 3、答:第一、生动的故事性。《孔雀东南飞》的整个事故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逢场朱总故事的生动性和精彩场面的描写。第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孔》中,对刘兰芝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她完美无缺,大大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和同情,第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孔》文采用的是五言体,而汉代乐府的五言体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抒情。 四、分析题 1、答: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切,读之使人倍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epos 全诗感情真挚而细腻。陈绎在《诗谱》中评价本诗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先写“与君生别离”,表达了天各一方的不幸;接着写“道路阻且长”,表达了难以相见的无奈;再写自己因相思而衣带渐宽,担心丈夫为浮云迷惑而不知返家;最后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劝自己,结束了她离乱的相思。思念之情,反复叹咏,显得曲折而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冀星高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中的‘代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的典故;而诗句“‘思君令人老’其中的‘思君’一词,是《小雅》‘维忧用老’”的变体;“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 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 2、答: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史记》是后世小说、戏曲取材创作的昆山邓林。以元人杂剧而论,内容取材于《史记》,明代杂剧、明代传奇、明代平话小说以及近代京戏、地方戏中均有选自《史记》的体裁。 四、《史记》人物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后世戏曲、小说艺术形象的塑造,《史记》中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方法也常被后代的小说、戏曲多学习、所模拟。最明显、最突出的是《水浒传》。蜗牛在线-考试培训网-统考题库-电大题库脊髓损伤论坛-2010年电大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电大网上作业-电大复习资料-电大历届试题,五、《史记》的文章结构常被后世小说奉为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在“唐宋传奇”和《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中表现得最突出。 作业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 填空题 1、 燕歌行、七言诗 2、 骨气奇高、体被文质 3、 七子、蔡琰 4、 七哀诗、白骨蔽平原 5、 咏怀诗、五言古诗抒情组诗 6、 陆机、五言之警策 7、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蜗牛在线-考试培训网-统考题库-电大题库-2010年电大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电大网上作业-电大复习资料-电大历届试题 8、 新体诗、永明体 9、 谢灵运、园柳变鸣禽 10、 颜延之、鲍照 11、 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12、 搜神记、世说新语 13、 刘义庆、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 14、 《典论、论文》、《文心雕龙》 3、 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个新发展。 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诗歌创作。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情成分。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朝社会生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内容;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 作业4:唐代文学) 一、填空 1、李峤、崔融 2、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3、王维、孟浩然 4、王昌龄、出塞 5、逢雪宿芙蓉山、风 雪 夜 归 人 6、元稹、白居易 7、与元九书、歌诗合为事而作 8、韩愈、柳宗元 9、永州八记、游黄溪记 10、清丽空灵、省净纤巧 11、杜牧、李商隐 12、自觉的时代、文言短篇小说 13、莺莺传、长恨歌传 14、花间集、赵崇祚 15、词为艳科、婉约词 二、默写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中国雏鹰网2、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三、简答题 1、答:第一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是他努力时间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其作品的面貌不但和齐梁及唐初宫廷诗人迥别,而且和四杰亦不尽同。无聊的奉和酬赠、歌功颂德之作更少了,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志之作更多了,而且绝无轻靡浮薄的气息,彻底脱去了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 2、答: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抓住典型题材和典型情景,通过高度的概括和想像,一气呵成的结构和铿锵流畅的语言,创造深沉浑茫的意境,表达明确深刻的思想,使七绝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例如《从军行》中既歌颂将士们的报国豪情,又抒发他们的思乡边愁,在雄壮热烈之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 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第一是杜甫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二是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三是善于寓客观于主观,四是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对白,五是在诗中发表议论,六是精美而丰富的语言,七是众体兼备、中体俱佳的特,八是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4、答: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新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首先,他们总结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再次。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韩愈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匹配滤波的创作观点。 三、论述题。 1、答:新乐府运动是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 首先,白居易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优秀的文艺都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他竭力主张诗人要植根于现实,要多询时务,进行调查了解,以保证诗歌的真实性。强调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作者与现实的关系,这是白居易诗论的基础。 其次、他认为诗歌应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即强调诗歌的政教“讽喻”功能,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最深刻、最成熟之处。这固然有其片面强调现实功利的狭隘性,但重视诗歌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又正是白居易诗论之精华所在。 再次,白居易还正确阐述了诗歌与形式的内容。这为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表达的浅切明白,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答: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他一生关注现实,故其诗中有百首是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对当时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均有反映,并大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他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描写了农村凋敝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了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夹叙夹议,气势磅礴,兼有政论和史诗的特。二是李商隐诗中为数最多的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徒有壮志,怀才不遇,以及消极颓唐之情,复杂而又强烈,往往见于笔端。三是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极富特,其中一部分是写其妻子王氏的。四是还写了不少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诗作,多以《无题》标示。 其艺术特有:一是构思缜密,情致神晕,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之一。他的诗无论感时、抒怀,还是言情、咏物,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二是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是李商隐诗的又一重要特。三是锤炼字词,工于造语,他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他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而且重视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四是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浓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为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04:3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1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