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阅读: 评论:0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方案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操纵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法,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法,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根底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法。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根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标准,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 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符合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答复“是什么〞的问题
    9、原理学习: 中国概念股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表达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大众理财顾问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刘梦露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响性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同意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同时,在结果分析时注意实际的教育意义。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感情开展的特点。P37-38
    答: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响,它们是以个体的心愿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感情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开展的重要方法,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开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感情的开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操纵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感情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感情进一步开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感情的开展。儿童的高级感情包含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P43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开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法。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响。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特长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特长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康明斯伟力
答:〔1〕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根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包含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智力的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多进行的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操纵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含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
、反映生成器和反映器组成。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依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操纵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程八个相互关系的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响阶段。加涅指出,在各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粘性阻尼系数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P102
    〔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含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稳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稳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稳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强化效果,强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
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三、论述:
    1、依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P29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包含: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援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舞,预防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气氛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含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特长发觉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特意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根底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少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比方,教师有必要在援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04:2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1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   学习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