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斑筛选>dna探针
抗衡中国潜艇防御力量——美日“海底触角”封控“第一岛链”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4期
稻草秸秆
美日“海底触角”封控“第一岛链”
不久前,号称“东方神龙”的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经官方媒体公开报道走进公众视野,于是关于“用潜”与“反潜”的种种解读,也成为诸多媒体热议的话题。西方一些媒体随后宣称,美国发布旨在加强亚太军事存在、紧盯中国军力成长的新国防战略,引起亚太地区某些国家的“躁动”,尤其是处在所谓“远东第一反潜岛链”上的日本正积极与美国联手强化抗衡中国潜艇的防御力量,这无疑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投下阴影。 “不休息的海底触角”
20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国力渐渐恢复,加之美日军事同盟的刺激,得到美国扶植的海上自卫队开始重新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美国海军第7舰队根据“区域反潜”和“要点反潜”相结合的战术设计,提出在日本周边及共西南的岛链一线联合构建水下探测系统搜索水下潜艇。该系统分为海峡、岛链和热点海区三种阎仲川
类别,其中海峡探测系统主要部署在日本本土附近的宗谷、津轻、对马和宫古海峡,探测潜航至此的他国潜艇。中国红歌会
美日早期构筑“海底触角”是针对苏联。冷战期间,苏联为反制美军以航母战斗为重心的水面优势,没有采用“以舰对舰”的方式对等发展航母战斗,而采用“以潜对舰”大力发展潜艇,给美日造成巨大的“水下恐慌”,俄罗斯承袭这一海上对抗思路,高度重视“以潜对舰”和“以潜对地”的发展思路。面对这样的强大对手,美日共同发展代号“SOSUS”的水下探测系统予以应对。反分裂国家法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海军逐步走向大洋,让一度“失去对象”的美日水下探测系统又重新到对手。他们宣称中国潜艇频繁地“潜进”、“潜出”太平洋,“活动不透明”,“打破地区军事平衡”等,高调渲染“中国威胁论”,并对水下探测系统进行更新发展。2006年,美日对原来的水下探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后,投入使用。据日本《科学》杂志报道,新系统增加具有详查功能的两种声波探测器。一种是固定在岸边的超声波雷达,用以发现并跟踪远距离水下可疑目标,并将目标信息上传给“反潜信息处理分析中心”。另一种是超声波摄像机,用于监视水下可疑目标的反射声波,并转化为图像传回分析中心,判定目标属性。此外,由于水下被布成声呐阵列并连成网络,可与反潜舰机和海洋监视卫星互联互通,因此,该系统实际上构成搜潜、反潜一体化的网络,使美日在这一地区的联合搜潜范围更大、反潜能力更强。升级改造后的系统,被日本媒体称为“不休息的海底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