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亦称过敏性鼻炎,是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要病理的常见鼻病,有常年性与季节性之别,全球患病率约10%~15%,中国部分地区高达40%,近二十年来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居多。可伴有呼吸道变态反应病史,病程长者可并发鼻息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两种疾病,虽然西医病因病理不同,但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性鼻炎似类,从中医证治因机认识的角度可以不必区分,故也属本节讨论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本病为鼻鼽,是指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在古代文献中亦属鼽嚏的范畴。 鼻鼽之名出自《素问·脉解》。古代文献对本病论述丰富,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有主寒、
主热之分,有肺脏虚冷、脑冷肾寒、肺脏感寒、脑冷肺寒等不同观点;主热者,有心火邪热干于阳明、邪热客肺等。前者为多数医家所倡导。《内经》认为与时令气候有关,亦与肾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隋·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金·刘河涧《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认为鼻痒、喷嚏是由于火热侵及阳明所致。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决及类方》卷十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而徐春甫《古今医统》则认为:“鼻鼽者,热客太阴之经也。”这些认识均具有代表性。 【中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故不任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致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亦或因郁热内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所致。 1、肺经寒实:素有哮喘宿疾,脏腑阳气不足,寒邪得以客于肺经,壅滞鼻窍,宣降失调,遂致鼽嚏不止。《中藏经》卷上说:“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实则鼻
流清涕。”
2、肺气亏虚: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产后体虚,病后失养,致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卫失调,风寒异气乘虚侵袭,为鼽为嚏。
3、脾气亏虚:后天不足,脾气亏虚,甚则脾阳不足,土不生金,清阳不升,肺失所养,故脾虚则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为鼽为嚏。
4、肾阳亏虚: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又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脾肾两虚,不能温化固摄水液,寒水上犯,以致清涕下注为鼽。如《医法圆通·鼻流清涕》卷一说:“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
5、郁热内蕴:肺胃或膀胱郁热,气化不行,太阳之气痹阻于下,寒水之气侵泛于上而为鼽。《素问·痹论》说:“胞痹者,少腹膀胱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奇效良方》卷五十九亦说:“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嚏之证。”
6、寒热错杂:鼽嚏久病不愈,邪入厥阴,厥阴主阴尽阳生,易致寒热错杂,营卫失调致病。
【鉴别诊断要点】
中医临证主要应与急性鼻炎鉴别:多有受凉感冒诱因,早期往往有鼻塞、喷嚏、清涕,非阵发性、发作性,且多伴有微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内充满浆液性分泌物;后期则多为粘脓液性涕,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优势分析】
西医对本病有多种方法。①细胞膜稳定剂或炎症介质阻释剂,如甘酸钠、酮替芬、托普斯特;②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阿司咪唑)、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开瑞坦);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③鼻用激素鼻腔局部应用,如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鼻雾剂、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喷雾剂、曲安奈德(珍德)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雷诺考特)气雾剂;④鼻腔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盐酸赛洛唑啉喷鼻液;⑤非特异脱敏疗法,如细菌脱敏、组织胺脱敏、封闭抗体脱敏(胎盘脂多醣)疗法,以及特异性脱敏疗法,如粉尘螨滴剂(畅迪)等;⑥其他方法。其中临床上用得最广泛的是前四种方法,主要针对变态反应的病理,具有针对性强、起效快的优点,但均有一定副作用,停药后可能易于复发。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具有增强患者机体对变
态反应原耐受力的作用,效果较巩固,疗程较长;特异性脱敏疗法是近几年才被推广应用的新方法,但适应证太窄,疗程一年半左右或更长,很难对多种变态反应原全部起作用,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评价。
中医对本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辨证论治而达到调理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即固根本、防复发;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很多药物能够对变态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干预作用,控制其发作状态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上不及西药针对性强、起效快。
根据对本病中西医结合病理认识,变态反应性鼻炎因于肺脾肾阳气不足,可能主要是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以及基因因素的失调,即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功能不足。临床上虽然西医的药物疗法控制变态反应发作的效果好,但不能达到对内分泌、植物神经、免疫系统自我稳定的调节和调理作用,这可能是西医变态反应性鼻炎难以取得巩固疗效的重要原因。而中医的辨证论治、针灸疗法等,则在调整此类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或针灸等中医疗法,以持久地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配合西医药物以尽早控制发作症状,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辨证论治】
一、肺经寒实证
主证:多伴哮喘宿疾,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检查见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伴恶风,易感冒,面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什么是宪法
病机分析:肺主宣降,肺经寒实,宣降失调,营卫不和,故鼻嚏阵作,遇风冷而诱发;寒主收引,肺津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哮喘宿疾多属虚,肺虚而寒,故伴恶风,易感冒,面淡白,舌淡而脉细紧。
上海名老中医诊疗所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9g,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痒重者银柴胡、蝉蜕、全蝎祛风止嚏;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涕止津。
本证亦可用温止流丹(《辨证录》: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减。
二、肺气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检查见鼻粘膜淡、水肿。伴恶风,容易感冒,面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病机分析:肺主卫外。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且早晚自然界阳气不足,肺虚之体此时亦阳气不足,故鼽嚏发作以早晚多见;肺虚寒滞,津液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水肿;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warp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9g,防风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
加减:位鼻痒重者,酌加银柴胡、蝉蜕、全蝎之类祛风止嚏;伴经常性鼻塞者,加白芷、
川芎、石菖蒲之类散寒通窍;伴夜尿或小便清长,或脉沉者,加巴戟天、锁阳之类温壮肾阳;涕多者酌加乌梅涩津止涕;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者,酌加茯苓、党参、陈皮健脾化湿;若兼见舌质偏红胖,或有苔黄,乃肺气不足而兼肺经郁热,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牡丹皮、葛根之类以清郁热。
人教社回应小学生质疑羿射九日三、脾气亏虚证
主证:本证多见于小儿。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胀较重。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或伴头重头昏,四肢困倦,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缓弱。
病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虚则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脾虚土壅,湿浊内郁、上干,清窍不利,则鼻胀、头重头昏、鼻粘膜肿胀苍白或砂暗;脾主四肢,脾虚故四肢困倦,纳差;舌脉所见为脾虚湿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薏苡仁10g,炙甘草3g,白豆蔻6g,陈皮3g,山药10g,砂仁6g,乌梅6g,防风6。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神曲健脾开胃,伴腹胀加枳壳,伴平时鼻塞明显者加白芷、石菖蒲化浊通窍,舌苔腻加法夏;伴黄浊涕时,酌加皂角刺、金银花、鱼腥草之类排脓通窍;夜尿多加乌药、益智仁。
四、肾阳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量多如注。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