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名,始见《素问·咳论》,明确阐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而后仲景《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为千古医家辨证论治之准绳。递于后世医家据己之临证心得,立论纷呈。咳嗽病机,诸家百出。唯景岳刻意研精,语最扼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矣。关于,“古有见咳非治咳,见喘非治喘”之训。亦又阐明肺为娇脏,最易受伤而难医之理。盖咳嗽一证,本非大病,但欲求诸证之疗效,须详审察耳!方师积60余载临证经验,擅治咳喘之疾。用轻灵之剂以开上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并强调祛邪的重要性。对外感之咳,勿留一分邪气。然肺为娇脏气阴易伤,肺属金,肺虚应用培土生金或益肾之法。据证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生脉散、金水六君煎等灵活权变,常可收桴鼓之效验。 1
辛凉宣解治发热咳嗽
初诊:患者主诉发热咳嗽1周。测体温38℃,伴有咳嗽、咳痰,咽痛,汗出,食纳可,二便
调和。査血常规:白细胞7.8×109/L。方师认为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使肺失清肃,咳嗽咳痰;风热郁表,卫外不固而发热汗出;咽为肺之门户,风热之邪循行达咽而致咽痛。舌红、脉数均为风热袭表之征。遂立辛凉宣解法,拟桑菊饮化裁。
处方: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0g,薄荷(后下)5g,杏仁10g,苦桔梗10g,连翘10g,芦根20g,荆芥6g,白前10g,牛蒡子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1998年8月8日。患者主诉,服药1剂则烧退,仍有咳嗽、咳痰,纳食可,二便调和。舌洁,脉缓平。方师认为前方施治,药证相符,现余邪未尽,肺失清肃,继拟宣肺止咳,清解余邪之剂。方药如下: 桑叶10g,桑白皮10g,白前10g,薄荷(后下)5g,杏仁10g,苦桔梗10g,芦根15g,牛蒡子6g,连翘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访:5剂药后证已然缓解。
【按语】咳嗽乃肺系常见证候,或为外感,或为内伤所致。多种病因皆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使肺气上逆而引发咳嗽。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司呼吸,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方师辨该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肺先受之,而引发发热咳嗽。遂立辛凉宣解之法,施桑菊饮化裁,散热解表,宣肺止咳。体现了方师善用古方、量小轻灵之特点。
2
疏风散寒治咳嗽
患者王某,女,21岁,2003sa28年3月11日初诊。
初诊:诉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天。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少痰反复发作10余年。现因感冒后加重,咳嗽,咳痰不爽,纳食减少,二便调。舌洁,脉平缓。中医诊断:风寒咳嗽;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师诊为:风寒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散寒,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化裁:
苏子梗各5g,陈皮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5g,炙甘草6g,北沙参12
g,肥玉竹10g,炙杷叶6g,麦冬10g,炙紫菀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医嘱: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复诊:2003年3月25日。服前药后,患者咳嗽渐好,无痰,苔白,脉平缓,再方止咳化痰,继前方加生薏苡仁15g,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
苏子梗各5g租借法案,陈皮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5g,炙甘草6g,北沙参12g,肥玉竹10g,炙杷叶6g,麦冬10g,炙紫菀6g,生薏苡仁15g。12剂,水煎服,每日南平新闻九点半1剂。
【按语】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着凉感冒后,风寒上受,首先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故见咳嗽,咳痰不爽。子病及母,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故见纳食减少,患者虽然年轻,但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日久,反复发作,3月正值季节变化,寒温不调,加之衣服减脱太快,忽略自己慢性支气管炎史,感寒后引发。方师所强调的“水凝萃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六自由度运动平台3
小柴胡汤治咳嗽
患者吴某,女,60岁,1993年5月7日初诊。
初诊:因劳累汗出受凉引发咽痒,咳嗽,咯痰白而黏,量不多,伴轻微低热。到呼吸科就诊,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生素及含碘喉片、复方甘草合剂等。服用5天后低热好转,但咳嗽症状无改善。不论昼夜,咽痒则剧咳,面红目赤汗出,时呕恶发呛欲吐,重时尿失禁,不能控制,待咯出痰涎后症状稍有减轻。由于咳嗽加重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类西药,疗效仍不佳,前来请方师求治。经详细诊查后,考虑患者花甲之年,素体较差,因咳面部虚浮状,又有感受外邪后的时冷时热,呕恶发呛,不欲纳食,心中时有躁烦之感。诊脉细弦滑,舌质淡苔白滑。脉证合参综合分析,为正虚邪恋,肺失宣降,咽喉不利。遂拟方助正祛邪,宣肺解痉利咽。给予小柴胡汤化裁。
处方:
柴胡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2g,炙甘草10g,黄芩12g,鲜生姜3片,大枣3枚,蝉蜕5g,僵蚕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芦根1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咽痒,剧咳,烦躁欲呕之症悉减。效不更方再进3剂而痊愈。
【按语】小柴胡汤是仲景少阳证的一张名方。言之可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之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疗效可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方师认为本方可外透内清,调畅气津,升降并行,总而言之可扶正祛邪。又鼻和咽喉为肺之门户,若正气虚弱,邪气留恋,影响上焦肺气的宣发肃降,则咽喉不利,挛急如窒,则痒、咳、呛、呕等随机而作。方师应用小柴胡汤化裁治之,诸症迎刃而解。
4
宣通清降治燥咳
患者赵某,男,57岁,2005年1月23日初诊。
初诊:自述就诊前两周因洗澡受凉引发“感冒”,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等中成药好转。3天后再次复感风寒,症状明显加重,喷嚏连连,流涕不止,时黄时白,头晕头沉,全身酸软无力,
咽痒而咳,又服用羚翘解毒丸、通宣理肺口服液、冬凌草片等多种药物,症状不解。求诊于五官科、呼吸科,诊为:鼻窦炎,支气管周围炎。给予青霉素每天800万单位,静脉点滴。口服吉瑞通,并用伯克纳点鼻。经过6天,鼻炎症状略有好转,但咳嗽不止而加重,咽喉痒甚,说话则咽痒难忍,夜不能眠,不断饮温水以减轻症状。遂请方师调治。诊视后认为外感风寒不解,肺气不宣,邪气留恋不去,拟方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苏叶10g,防风6g,薄荷(后下)3g,蝉蜕5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牛蒡子10g,生甘草6g,枇杷叶6g,川芎6g,僵蚕6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症状明显减轻,尤以喉痒、咳嗽好转最为显著。方师嘱效不更方,继发4强卫的父亲剂而痊愈。
【按语】此患者为外感风寒束表之候,初感小恙,以辛散为治,略有好转。再次受邪后因涕黏、时黄时白改用多种辛凉之品,证候不解反而加重,方师认为此患者为感受风燥之邪,此燥邪为寒邪化燥,属风寒范围。风善行而数变,动则痒,痒属风,痒多有风邪,因正值寒冬,久无降雪,气候干燥,风燥合邪而袭人,喉痒而咳重,不能入眠。其治法有风
则要疏,疏风祛邪则痒止而咳可愈。《内经》称“燥者润之”,实乃养血之谓也,与其迥然不同。后世医家对寒邪化燥,不是润而是祛风。方师取轻清之剂,疏风止痒,利咽宣肺。方中苏叶、防风辛甘微温能疏风解表,温而不燥,配芳香辛凉之薄荷,清虚之蝉蜕、僵蚕,辛苦之牛蒡子。辛可入肺能发散,疏风邪而开上焦,苦凉能利咽喉而止痒;伍杏仁开宣肺气而润燥,枇杷叶降逆而止咳。桔梗载药上行增强疏风宣肺之功,配甘草以增清利咽喉之力;辅川芎以和调上下,以利畅达。全方药性平和,宜凉不过寒,宜温不过热,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有疏风利咽止痒,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谨守病机,灵活权变,为方师临床咳嗽的又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