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发展对承载网络的新要求

阅读: 评论:0

算力发展对承载网络的新要求
测试机器人迈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类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算力为核心生产力的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动能,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数据中心的算力、对数据中心之间的承载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
背景分析
随着AR/VR、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应用的发展,网络需要具备云网资源精准感知、全局实时智能调度控制、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传输能力,现在的ICT融合技术侧重于解决云网的自动编排,采用软件定义和虚拟化技术、实现云网资源的灵活调度和统一管理。
国家出台的“东数西算”规划主要是在数据中心布局层面进行完善,初步计划到2023年底,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70%。“东数西算”工程规划中,东部节点定位于满足实时算力需求;西部节点定位于承接全国范围需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平台互联网等非实时或时延不敏感算力需求。大量高度实时性的业务则通过各区域或城市的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模块承担。
算力服务对承载网络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超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安全性、灵活性方面。
关键技术
一、大带宽
“东数西算”工程规划中东部DC以服务本区域算力需求为主,西部DC以服务全国算力需求为主,西部DC预计出省带宽在70%以上。当完成“东数西算”规划的机架数时,预计骨干网的传输带宽将达到现有运营商骨干带宽的3倍左右,东西部的骨干网带宽将达到2000T以上。随着西部承接算力比重逐步增加,东西向骨干网带宽将以远高于骨干网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
二、低时延
时延是影响用户对算力服务体验的关键参数之一,不同类型的算力服务对时延的要求差异较大。根据时延需求可将业务分为热业务(低时延业务)、温业务(时延相对敏感业务)、温冷业务(时延不敏感业务)、冷业务(时延不敏感、数据读写频度极低)四个层
级。热业务对时延要求在10ms以内,占比5%-10%,这类业务一般部署在边缘算力设施;温业务对时延要求在30ms以内,占比55%-60%,这类业务可部署在边缘算力设置或区域数据中心集内;温冷业务对时延要求在100ms以内,占比20%-30%,冷业务对时延要求在100ms以上,占比10%,这两类业务均可部署在西部数据中心。
随着东西部间网络优化,网络传输时延可进一步缩短,这样将会有更多业务采用“东数西算”,从而催生更多的创新服务模式,如多云协同、存算分离、云边协同等。
表1 不同类型业务对时延的要求
业务分类
时延
业务部署建议
业务占比
典型应用/服务及算力需求占比
热业务
<10ms
城域部署
5%-10%
金融交易、AI推理、直播、游戏、工业控制、低时延物联网、车联网等;
温业务
<30ms
区域部署
55%-60%
政务网站、智慧城市、协同办公、部分工业互联网等;
温冷业务
无机颜料分散剂<100ms
东数西算
20%-30%
异地容灾、视频转播、医疗影像、基因测序、大数据、云会议等;
黑刚玉磨料冷业务
>100ms
东数西算
移动自组网
10%
数据备份、归档、门户浏览、社交、邮件、电商、AI训练等
dota重金属
优化时延的应对措施:
1、优化网络架构
国内通信网络长期以来形成三层骨干网架构:
核心层:以几个大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南京等)为中心组成核心层,核心层采用全网状互联方式,实现核心层节点间直连。
骨干层:骨干层以省会城市及部分重点城市为主,分大区连接核心节点。跨省的业务通过核心节点转接。
接入层:各个地市的业务先上联省内骨干节点,再通过骨干层和核心层进行业务的转发。
这种架构可提高网络资源的效率,在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与业务性能优化(时延、带宽等)间实现平衡。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增长,以及业务对时延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运营商普遍以骨干层节点间直连的方式,推动网络扁平化,缩短业务转接的跳数和路由长度。
陶瓷防静电活动地板但“东数西算”工程的多个集都不是骨干节点,上述架构下,业务访问这些枢纽节点必须要绕转到省会骨干节点转接,业务传输的路径大大增加,时延也增加。通信网络应进行网络架构的调整,以优化业务访问国家枢纽节点的路径和时延。包括:
(1)骨干层网络围绕国家枢纽节点组网,增加国家枢纽节点间的直连通道。
(2)打破按省组网的传统,东部四大区域围绕区域内的国家枢纽节点优化地级市访问枢纽节点的网络结构,如京津冀区域内的城市应围绕张家口和呼和浩特两个国家枢纽节点优化区域内的网络;长三角地区应围绕芜湖、苏州、嘉兴、青浦优化区域内网络;大湾区围绕韶关优化区域内网络。
2、优化光缆路由,缩短业务时延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业务量较小、距离东部城市远,导致西部的光缆路由少,尤其是几个西部地区的国家枢纽均在地市级城市,而骨干光缆网络围绕大区中心、省会城市组网,难以保证西部国家枢纽到东部地区的路由最优、时延最短。因此应结合网络架构调整,围绕国家枢纽节点,以提高网络可靠性、降低业务访问时延为目标:
(1)将国家枢纽节点作为骨干光缆网的核心节点,丰富和优化国家枢纽节点的光缆路由,实现国家枢纽节点间直连路由最短,每个国家枢纽至少有3个完全分离的光缆路由以保证网络可靠性。
(2)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算力核心区域,实现区域内城市到国家枢纽或集的最优接入;打造区域内、重点城市间低时延圈,实现京津冀区域内8ms、京津冀核心2ms、长三角区域内8ms、环沪3ms;大湾区域内4ms、主要城市间2ms;成渝区域内4ms,主要城市间3ms的时延目标。
光缆长度是造成传输时延的主要因素之一,每1000公里长度的光纤的传输时延约5ms。通过优化光缆路由,可进一步缩短业务时延。
三、高可靠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发展、多云或云边算力协同等新型算力服务的部署,网络或算力服务的故障对数字经济日常运营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对网络可靠性的要求主要包括网络无故障、网络无丢包、网络无突发拥塞、故障快速自愈
、网络性能确定(路由、时延、宽带等)等方面。“东数西算”的一些业务场景,如多云协同、存算分离、业务远程集约化部署等,将本属于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连接,或者城域、区域内的连接,扩展为长途传输连接。通常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的可靠性远高于长途网络的可靠性,因此“东数西算”应用场景将对长途网络可靠性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通信网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1、减少网络故障,以及出现故障时网络能够快速自愈
在“东数西算”场景下,数据传输的距离越长,理论上发生故障的概率更高,因此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故障时的恢复效率、故障修复效率是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关键。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网络故障隐患预警、故障快速定位和修复的主要技术方向,需要运营商深度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提性能分析、故障预警、故障定位的效率和实时性,实现网络实时自愈、故障高效处置,这也是近年来运营商的网络运营智能化的主要攻关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17:1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9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业务   节点   时延   算力   枢纽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