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冷阴极灯管安全、高效稳定地工作,其供电与激励必须符合灯管的特性。具体而言,灯管的供电必须是频率为30kHz~100kHz的正弦交流电。如果给灯管两端加上直流电压,会使部分气体聚集在灯管的一端,则灯管就会一端亮一端暗。 在液晶彩电中,电源板输出的电压为+24V或+12V直流电压,显然不能直接驱动背光灯管,因此需要一个升压电路把电源板输出较低的直流电转换为背光灯管启动及正常工作所需的高频正弦交流电。这个升压电路组件就是常说的背光灯驱动板(Inverter),又称逆变器、升压板或高压板。 在液晶电视机中,背光灯驱动板是一个单独工作且受控于CPU的电路组件,其主要作用是点亮液晶屏内的背光灯管,并在CPU的控制下进行启动、停止(on/off)及亮度调节。 背光灯驱动板主要由振荡器、调制器、功率输出电路及保护检测电路组成,如1图所示。在实际电路中,除功率输出部分和检测保护部分外,振荡器、调制器及控制部分通常由一块单片集成电路完成,这类集成电路常用的主要有BD(Rohm公司生产,如BD9884FV、BD976
6等)及OZ系列(凹凸微电子公司生产,如02960、02964等);功率输出管多采用互补的功率型场效应管,有的采用3脚和8脚(①~③脚为S极,④脚为G极,⑤-⑧脚为D极)贴片封装型,常见型号有D454、RSS085、D413、TPC8110、FDD6635.FDD6637等,如图2所示;还有的采用由N手机摄像头驱动沟道和P沟道组合的5脚或8脚MOSFET功率块(①脚为Sl极,②脚为Gl极,③脚为S2极,④脚为G2极,⑤~⑧脚为D1、D2pet镭射膜极),如SP8M3折叠耳机、TPC8406、4614、APM40520、P2804ND5G等,如图3所示。保护检测多由集成电路10393、358、393或LM324及其外围元件来完成。输出电路主要由高压变压器、谐振电容及背光灯管组成,并设有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取样电路。
222au
图1 背光灯驱动板电路图
图2
图3
防鸟刺 加电后,当背光灯驱动板收到CPU33ri送来的“ON”信号(常见为高电平启动,多为3V~5V)后,控制振荡器开始工作,产生频率为30kHz~lOOkHz的振荡信号送入调制器内部,对CPU送来的PWM亮度调节信号进行调制,调制后输出断续的30kHz~lOOkHz激励信号驱动功率输出电路,经高压变压器升压后输出高压并点亮背光灯管。
PWM调制信号改变输出高压脉冲的宽度,从而达到改变亮度的目的。在背光灯管点亮后,L2、C及灯管组合使高压交流电正弦化(低Q值串联谐振),电容C的容抗及L2的感抗对背光灯管又起到限流的作用。
串联在背光灯管上的取样电阻R上的压降作为背光灯管的工作状态检测信号,送到保护检测电路中。L3的输出电压作为输出电压取样信号,也送到保护检测电路中。
当输出电压及背光灯管工作电流出现异常时,保护检测电路控制调制器使之停止输出,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1.背光亮度调节原理
一些液晶彩电通过调节背光灯亮度的方法来调节图像亮度,尤其是早期产品。另外,大多数背光灯驱动板自身也设有亮度调节电路。由于冷阴极灯管是一个非线性负载,若改变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来改变灯管亮度,虽有一定效果,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是这种方法对亮度的调节范围非常有限;二是电压的改变会导致灯管的电流大幅变化,过流时极易导致灯管损坏,电流减小会使灯管内部的放电难以维持,同样对灯管的寿命不利。
鉴于上述原因,目前冷阴极灯管的亮度调节均采用脉冲调光方式,具体方法是:用30Hz~200Hz的低频脉冲波(PWM脉冲波的宽度受控于CPU)对加在灯管上的连续振荡正弦波进行调制,将连续振荡波变成断续振荡波。在脉冲中断期间停止对灯管供电,由于时间极短,灯管内的电离状态尚不能完全消失,但辐射的紫外线强度会下降,则管壁上的荧光粉激发量减小,亮度下降,这样就达到了控制亮度的目的。只要控制PWM脉冲的占空比,就可以改变灯管在一个周期内的加电时间,从而达到控制灯管平均亮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