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3

阅读: 评论:0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课次序号:2
一、课  题:蓄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特性
二、课  型:讲授
三、目的要求:
1、掌握蓄电池的组成和基本构造,了解蓄电池的作用;
2、弄清蓄电池的容量和电压及其决定因素;
3、掌握蓄电池型号的含义;
4、了解蓄电池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特性,会解释和使用充放电特性曲线、了解充放电终了的标志。
四、重点、难点:
  重点:蓄电池的构造;充放电特性曲线的使用。
  难点:蓄电池容量和电压及其决定因素;单格电池的含义;蓄电池容量和单格极板数量换算关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次课的难点部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总是不易理解,可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六、参考资料: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边焕鹤
七、作业:
  复习本次内容、预习蓄电池的使用、思考题。
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
班  次
九、授课效果分析:
难点部分举例分析并反复强调以加深理解。
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复习
2、导入课题
  首先介绍汽车的电源部分。汽车上有两种电源,蓄电池和发电机。分别介绍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为什么需要两种电源。
3、教学内容
自动化机械手臂第一章 蓄电池
第一节  概述:蓄电池的发展;分类;铅蓄电池的特点;蓄电池的用途。
第二节  蓄电池的构造(重点讲)
  一、组成:
    二、构造:极板组、隔板、电解液等
  三、型号:型号含义、举例
第三节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工作原理重点讲清总化学方程式,简述过程;工作特性主要讲清充放电特性的定义、曲线的制作和使用)
一、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充、放电过程)
二、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1、 电动势
2、 内电阻
3、 97ssw放电特性
4、 充电特性
4、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所讲述的内容;重点掌握蓄电池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会分析使用工作特性曲线;弄清蓄电池的容量和电压及其决定因素、单个电池的含义、蓄电池容量和单格极板数量换算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蓄电池在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5、布置作业
  思考题:1、铅酸蓄电池的特点是什么?
          2、蓄电池充电状态下,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其成分、颜如何?随着蓄电池的放电将发生如何变化?
          3水密电缆、蓄电池不同形式的隔板有什么安装要求?为什么?
          4、如何配制电解液?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
          5、蓄电池电解液成分和密度在充放电过程中有何变化?电解液密度和放电程度有何关系?
          6、两块手机座充6-QA-105的蓄电池串联后其总电压和总容量各是多少?组装一块6-QA-105的蓄电池共需要多少片正极板和负极板?
          7、蓄电池冬季、夏季放电极限分别是多少?规定放电极限有什么意义?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课次序号: 3   
一、课  题:蓄电池的合理使用;典型蓄电池的特点
二、课  型:讲授
三、目的要求:
1、 掌握蓄电池的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2、 了解蓄电池的常见故障、充电方法;
3、 掌握蓄电池技术状况的检查方法;
高铬衬板
4、 了解典型蓄电池的特点。
四、重点、难点:
  重点:使用因素对蓄电池容量的影响;蓄电池技术状况的检查。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件、讲授、举例;
辅助教学手段:蓄电池放电程度检测仪器。
六、参考资料: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边焕鹤
七、作业:
  复习本次学习内容;
预习发电机的基本构造;
思考题
八、授课记录:
授课日期
班  次
九、授课效果分析:
  本次课内容以使用为主,在学习了蓄电池的结构、原理、特性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蓄电池。
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复习
  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稍微一提,互动一下。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导入课题
  本次课主要介绍蓄电池使用方面的知识。
3、教学内容
第四节 蓄电池的容量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是额定容量和使用因素对容量的影响)
一、 容量的定义
二、 影响容量的因素(举例说明)
第五节 蓄电池的使用与维护(重点是使用技术状况的检查)
一、 日常维护
二、 使用技术状况的检查
三、 冬季使用注意事项
四、 蓄电池的充电(简单说明充电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充电的规范就可以了)
第六节 蓄电池的常见故障(简单说明,要求学生自学)
第七节 典型蓄电池介绍(简介)
一、 干荷电铅蓄电池(使用特点)
二、 免维护蓄电池(结构特点)
三、 电动汽车用蓄电池
4、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课所讲的内容,指出重点掌握的内容;将蓄电池一章简单复习一下。
5、布置作业
  自学:蓄电池的充电;蓄电池的常见故障。
  思考题:1药盒、如何检查蓄电池的放电程度?
          2、蓄电池液面过低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要控制汽车的起动时间和两次起动的间隔时间?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结如何正确使用蓄电池。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02:3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8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蓄电池   使用   特性   工作   容量   教学   重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