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绵城市

阅读: 评论:0

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
破碎机刀具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 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6. 渗管/渠
(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4)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 mm。
(5)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 mm。
7.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2%-6%,宽度不宜小于2 m。
8.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海绵城市建设十问】
  问: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表述,该如何理解?
  答: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问:海绵城市能摆脱城市“看海”窘况?
  答: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强降雨,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通过管
道“快速排出”。而海绵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问:海绵城市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答: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多好处。第一,涵养了地下水,补充了地下水的不足;第二,净化了水质;第三,还可以改善微气候。
  问:海绵城市能缓解雾霾吗?
  答:雾霾的元凶是煤炭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帮凶是静稳天气。城市硬化不通气,海绵城市则能“接地气”。雾霾跟水土有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就是排放,特殊性就是水土污染,特别是氨
于克儒氮,氨氮蒸发了以后会让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减排和提标是分开的,“地上”和“地下”要结合。“海绵城市”的“功夫”主要是
收割机卸粮筒
在下面,用料和植物一层一层减少径流水量、减少径流污染。
新方法
  问:海绵城市该如何建设?
一下一下的顶开>石墨烯供暖设备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因地而异;其次,在思想上,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认识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问:建设过程中应避开哪些误区?
  答:一些地方存在对海绵城市缺乏严谨科学的认知、基础性研究匮乏、建设一阵风等问题。海绵城市要建得科学,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必须先行。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合理地布局建设。
  问:海绵城市建设存在哪些技术问题?
  答:海绵型城市建设目前存在七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包括城市海绵体规划技术;“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调度运用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技术;城市排水规划标准完善;设计方法改进;城市洪涝预警调度系统;海面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问:海绵城市建设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
  答:海绵城市建设将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将会拉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00:4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87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建设   海绵   雨水   径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