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第一版)

阅读: 评论:0

洗车房(第一版)
o o八年十二月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时空特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为整合其它各类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人文信息的基础平台,地理信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地理信息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地理信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2006年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地理信息标准化体系框架》,在这两个文件的基础上,编制“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一、意义和作用
编制“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是为适应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地理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协调、交流与集成;优化地理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范地理信息服务和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提高地理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地理信息共享共建和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编制和发布“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和有序性。
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前提,也是地理信息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为标准化主管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参考;地理信息产业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10658154;地理信息市场准入、契约合同维护、合格评定、产品检验质量体系认证等诸多方面提供依据;为跨部门的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和协调提供指导。
二、目标
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技术领域,“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面向表示四维时空信息,涉及的学科和行业多,采用的技术新、应用面广。本标准体系定义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和结构;理清标准间的层次及相互关系;解决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
的隶属和包容的关系;规范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分析、访问和表达;描述实现以数字或电子形式在不同用户、不同系统和不同空间位置之间的数据交流的方法、过程和服务;避免标准间的矛盾和交叉、遗漏和重复;推动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地理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有利于克服地理信息标准编制的盲目性、随机性。
“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是针对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位置相关的目标或现象制定一套结构化的系列标准。本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包括现有的和预计编制的国家级地理信息标准,与相关标准相联系形成具有系统性、适用性、可扩展的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本标准体系将成为指导今后地理信息标准化发展的蓝图,作为地理信息标准化计划与管理的依据,可供各行业、各部门制定与地理信息相关标准时参考和引用。
隐藏式水箱三、主要依据
编制“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要求,同时遵循以下文件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9年4月;
无线投票系统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文件);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1] 53号文件);
4、《国家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一五”规划》,国家测绘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件(国测国字[2006]44号文件);
5、《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件SAC/TC 230(2007)7号文;
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1991。
四、编制原则
“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编制,按照GB/T 13016-1991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结构化,面对高新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信息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兼顾与现行信息化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遵循以下原则:
排屑装置
1、全面性
力求将近期地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需的标准列清,力求做到不遗漏。并将其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类别中,使这些标准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整体,避免重复和转换,节省资源。通过标准体系表,能方便地到所需的标准及其当前所处的状况,注重与现行标准的相互衔接。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23:3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8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理信息   标准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