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阅读: 评论:0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硅凝胶贴膜林尧禄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
摘要:由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的温室效应引起了人们对过度碳排放的关注,碳金融应运而生,成为促进经济低碳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被欧美国家所重视。我国也不例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碳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发展,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碳金融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PEST分析法为工具,分析其发展餉机遇与挑战,并给以客观的结论与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碳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机遇与挑战;PEST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7-0150-03
—、弓I言
车载电视机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
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这一概念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主要涉及两大重要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我国是碳排放大国,在碳金融市场上大有可为。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提出,面对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起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绿低碳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碳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整体来看,国外学术界对碳金融的研究包括碳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的更新与风险对冲机制的建立等诸多方面。特别针对下面两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是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
国内在碳金融方面也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在发展潜力上,谭旭红等(2018)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表示,尽管中国目前的碳金融交易量与欧洲市场相距甚远但潜力十足,短短三年间取得的成绩值得称赞。碳金融市场风险研究方面,杨俊宇(2020)在《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研究》中指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严重分裂的问题,这对我国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精确度量与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产生了极大影响,建议市场参与者要因地制宜应对风险。杨锦琦(2018)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中提到,我国碳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减排企业风险对冲、套期保值
的现实需求,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活跃碳金融市场。对外方面,王扬雷等(2015)在《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展望》中提到,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不足,易受欧美各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影响。此外,王家喜(2017)在《国际碳金融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中建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政策法规,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针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在碳金融对欧美市场的借鉴与本土相容性、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与衍生产品结构的丰富,与欧美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大致相同,然而更多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而忽略了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本文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国内碳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机遇和挑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由过度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对气候环境的破坏日益显著,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由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此后,有关碳排放的气候环境政策与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完善,各国携手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尤其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制定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催生了由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活动和相关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碳交易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早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与制定《京都议定书》,并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践行绿发展的原则。长远来看,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广阔,且具备十足的发展潜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试探性的CDM阶段、试点配额交易阶段、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早在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就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把大幅降低
150全国流通经济
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至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更是明确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及有关实施细则,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规体系,并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止到2019年,我国累计碳配额成交量约69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约15.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18年同比增加了11%、24%。国家对碳排放权交易及构建碳金融市场的重视,是为了借助市场化的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响应绿经济,开展环保技术创新,达到优化升级能源和产业结构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着较多挑战与局限性,受制于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较短的发展历史等客观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是指通过宏观环境来分析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行业或企业依据发展需要和本身特点,分析的内容有所差异,但可总结归纳为政治法律、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因素。下面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探究,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阐述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
(1)政府支持与法律完善
作为《京都议定书》条约的签署者,中国积极承担责任,参与节能减排并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早
在2008年便制定出一系列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限制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鼓励高耗能企业改进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央行支持各大银行开展绿信贷业务,给予企业优惠的政策待遇。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在有关“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2年11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工作计划,2013年开始我国已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共七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尤其是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阶段性完善。由此看出,政府对碳金融市场的重视与支持,在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完善的法律背景下,碳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向好的趋势。
夫妻药品
(2)宏观经济的发展
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与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可以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还可以借助国际间的合作往来为我国碳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与技术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经济结构也随之调整,第三产业崛起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在GDP中的占比显著提高,股票、期货及其衍生品市场发展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社会文化的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顺应自然、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环境观贯穿人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由粗放式的发展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过去的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如今则渐渐被绿低碳的理念所影响。高污染的企业通过转型与技术革新大大减少了污染的排放,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积极推行绿信贷及相关的服务,助力企业的绿低碳发展,社会中的个人则通过践行低碳环保的行为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绿低碳成为了社会主流观念。
(4)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与扩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例如计算机网络连结全球,加速与便利各国贸易往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科技的进步在低碳环保中亦有显著的表现,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更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监测与回收污染的技术日益成熟。在《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碳交易与碳排放权期权化等金融活动借助计算机等新技术,交易规模与效率不断提升,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碳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提高。如今,随着技术的普及与大众化,普通人也能借助互联网高效便捷地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充分享受技术进步的好处。
2.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挑战
(1)政策扶持和法律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
碳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扶持与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仍存在不足。首先,碳排放权交易标的范围不明确。在《京都议定书》中,有关规定包括6种温室气体(CO?、CH八%O、SF°、PFG、HFC»,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标的物范围并不明确。其次,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不合理。无偿获得是我国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的特点,这导致重点排放单位在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利,违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立的初衷。排放主体为了获取更多配额,还可能会进行权钱交易,产生腐败行为。此外,我国碳交易监管方面也存在不足。信息公开、交易主体资格审查等制度尚未健全,成为了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阻碍。
(2)原有经济模式的制约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上的。尽管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但现实仍较为依赖过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经济模式的转型是
全国流通经济151
缓慢而渐进的,难以在短时间内转换。因此,低碳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占比相对有限,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制约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3)社会对碳金融市场未充分重视
受制于过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依旧存在较为模糊的认识,对碳金融市场未予重视。首先,我国碳金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适合国情的碳金融市场机制仍在探索之中。国内生产企业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碳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的巨大效益和价值认识不足,申请与接受绿信贷等金融服务的企业规模有限。其次,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和层次相对单一,创新程度较低且支持创新的力度不足,有待构建起完善的碳金融市场服务体系。
(4)碳金融技术与创新层面相对薄弱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外同行相比较晚,相关碳金融技术尚未成熟,例如监测的技术设施有待更新,碳计量等监测技术能力较弱,碳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力度不足,也缺乏完善的软件检测标准。受制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监管,从国外成熟碳金融市场引入的技术越来越有限,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此外,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企业更新低碳技术的成本越来越高,负担加重,阻碍低碳项目的开发,降低了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基于分析结论的政策建议
1.健全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及相关法律,明确碳排放权交易标的范围,科学控制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合理分派碳排放初始配额。可采用合理的拍卖方式,让拍卖公开公平公正,建立透明的碳配额交易制度,可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分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差异,各企业的减排技术高低,等等。同时,借助立法这一途径,明确碳交易规则体系和法律依据,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确定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保障碳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导向作用,颁布合理的鼓励措施,例如对低碳企业的税收减免、建立专项财政计划等,促进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
为了使我国经济平稳有效运行,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对环境亦有严重影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深化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提升供给质量,使原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低碳清洁的生产模式,从而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为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对于我国经济调结构、去产能和补短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推广低碳经济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发展碳金融市场,还需要广泛地宣传与推广低碳经济理念,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通过推广低碳生活的方式,培养公众低碳的消费习惯,能够让社会消费结构趋于健康环保,对生产端亦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今,可以借助便捷发达的互联网,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宣传等活动,让人们对低碳经济以及碳金融有更多的了解。当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市场有了充足的关注与重视之后,相关碳金融产品便会被不断开发与检验,不仅有利于活跃和发展碳金融市场,还能进一步推广低碳生活的理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形成正向循环。
4.创新与丰富碳金融产品
当下,我国碳金融市场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企业减排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等。政府应鼓励各大金融机构给予重视,积极研究开发新型碳金融产品,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结构。例如,丰富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展碳期权、碳远期和碳基金等创新业务。借助专业化的产品服务,能够减少减排企业的风险顾虑,吸引更多资金和碳排放项目的投入,从而活跃整个碳金融市场。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PEST分析法,从政治法律、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不覆盖膜
完善的阶段,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有诸多不足,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的重视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十足。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投入和法规的完善,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市场体系的成熟,努力使我国从碳排放权大国转变为碳金融交易大国,提升国际碳金融市场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杨锦琦.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
企业经济,2018,37(10):29〜34.
[2]谭旭红,吴梦陽.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18,37(07):4〜6.
[3]罗国锋,华立庚,张童莲.我国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PEST分析法[J].科学与管理,2015,35
有源带通滤波器
(02):49〜54.
[4]杨俊宇.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1):6〜&
[5]王家喜.国际碳金融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145〜147.
[6]王扬雷,王曼莹.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展望[J].经济纵横,2015,(09):88〜90.
[注]基金项目:受到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编号;203051360020XN176)
作者简介:
番荔枝种植
林尧禄,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152全国流通经济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22:2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8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金融市场   排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