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精选推荐

阅读: 评论:0

⽓象学
1、⼤⽓的组成可概括分为哪三类?
⼲洁⼤⽓⽔汽⽓溶胶粒⼦
2、什么是⼲洁⼤⽓(或⼲空⽓)?主要有哪些城组成的?
⼤⽓中除去⽔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体N2、O2、O3、CO2
3、叙述⼤⽓中的⽔汽的来源及其垂直分布特点,其在⼤⽓中的含量是多少?
来源:陆地上的⽔体、植物、湿⼟、海洋蒸发⽽来
分布:随⾼度的升⾼⽽很快减少,主要集中在2km以下的⼤⽓层中。
含量:按容积计算变化范围0-4%之间
4、⼤⽓中的⽔汽有哪些作⽤?
⽔汽的含量虽然不多,是天⽓变化的主要⾓⾊。
1)形成各种⽔汽凝结物如云、雾、⾬、雪、露等。
汪伊涵
2)⽔汽也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参与⼤⽓的温室效应
3)⼤⽓中⽔汽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蒸腾、⼟壤蒸发、间接影响植物对⼆氧化碳的吸收,对农作物⽣长发育、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
另外,⽔汽是⼤⽓中唯⼀能发⽣相变的成分,
液态⽔滴固态冰晶⽓态⽔汽相互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5、什么是⽓溶胶粒⼦?其作⽤是什么?
分有机⽆机
有机粒⼦: 较少植物花粉、孢⼦,微⽣物等
⽆机:较多岩⽯或⼟壤风化后的尘粒,地⾯燃烧的烟灰,海洋中随浪花飞溅的盐粒?作⽤: 1)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且阻挡地⾯放热
2)它的存在使⼤⽓透明度降低
3)充当⽔汽凝结核,对云、⾬、雪等⽔汽凝结物的形成起重要作⽤
6、对流层的平均厚度是多少?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有什么变化特点?
厚度:平均厚度11km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发⽣变化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纬8-9km
随季节发⽣变化夏季厚,冬季薄
7、什么是⼤⽓的上界和⼤⽓的底界。
⼤⽓的底界:下垫⾯即地球表⾯
⼤⽓上界:是模糊的,为了说明⼤⽓圈的垂直范围⽽确定的地球⼤⽓的最⼤上限⾼度。通常有两种确定法:
1)物理⾼度根据⼤⽓中的物理现象极光出现的最⼤⾼度作为⼤⽓上界⾼度为1000-2000km
2 ) 密度⾼度以⼤⽓密度接近星际⽓体密度的⾼度作为⼤⽓上界,根据天
体物理研究,星际⽓体密度约为每⽴⽅厘⽶中⼀个微观粒⼦,按⼈造卫星探测资料
推算,地球⼤⽓密度在2000~3000公⾥⾼空达到这⼀标准,故⽬前⼀般以此作为
⼤⽓上界。
8、⽔⽓压、饱和⽔⽓压、露点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降⽔量的定义?
绝对湿度(⽔汽密度) kg/m 3
定义:单位体积空⽓中所含的⽔汽质量
⽔汽压 e (water vapour pressure) Pa
⼤⽓中⽔汽所产⽣的那部分压⼒
饱和⽔汽压 E:在温度⼀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中的⽔汽量是有⼀定限度的,如
果⽔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就呈饱和状态,饱和空⽓的⽔汽压称为饱和⽔汽压
相对湿度: 空⽓中实际⽔汽压与当时⽓温下的饱和⽔汽压的⽐值 U=e/E*100% ? 露点温度: 空⽓中⽔汽含量和⽓压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温度使空⽓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量: 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或固态⽔,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平⾯上所积聚
的⽔层厚度。
1、概念:辐射、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光照度、天⽂辐射、太阳常数、太阳⾼度⾓、地⾯辐射、⼤⽓辐射、⼤⽓逆辐射、地⾯辐射差额(地⾯净辐射)
. 辐射的概念定义:⾃然界中的⼀切物体,只要其温度⾼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的以电磁波或粒⼦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式叫辐射,通过辐射的⽅式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辐射是能量传播的⽅式之⼀,并且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式。 2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 :式中左边第⼀项为吸收率;第⼆项,称为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总辐射之⽐);第三项,称为透射率(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总辐射之⽐) .
公式;
光照度(照度):单位⾯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辐射通量:单位焦⽿/秒
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任意表⾯的辐射能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2
单位⾯积上的辐射通量
天⽂辐射:穿过可视为热透体的星际空间到达⼤⽓上界的太阳辐射称为天⽂辐射。
太阳常数:在⼤⽓上界,当⽇地之间处于平均距离(1.5×108km)时,垂直⼊射光表⾯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
单位:W ?m-2
数值:1367+7 W ?m-2
太阳⾼度⾓(h):太阳平⾏光线与⽔平⾯的交⾓
α=Q Q a r Q Q r =t Q Q t =1Q
Qt Q Qr Q Qa =++
地⾯辐射定义:地球表⾯按其本⾝温度不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称地⾯辐射,属长波辐射。
⼤⽓逆辐射:⼤⽓辐射指向地⾯的部分
地⾯净辐射:地⾯辐射能的总收⼊与总⽀出的差值
⼤⽓辐射定义:⼤⽓发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4~120µ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
2、⽓象学所研究的电磁波谱的范围是多少?
太阳、地球表⾯、⼤⽓辐射,波长⼤致在0.15-120µm之间,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3、太阳辐射的光谱范围及可见光的光谱范围?太阳辐射的光谱成份包括哪些及其能量分布特点?
太阳辐射光谱范围:0.15-4.0µm
可见光区:0.4-0.76 µm 50%
红外线:>0.76 µm 43%
紫外线:<0.4 µm 7%
太阳辐射光谱包括⽆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等⼏个波谱范围。
4、详细说明为什么太阳辐射穿过⼤⽓层时会受到削弱?
⼤⽓对太阳辐射衰减的三种⽅式中:
反射作⽤最重要,尤其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
散射作⽤第⼆
吸收作⽤相对最⼩
足球机器人以全球平均⽽⾔,太阳辐射约有30%被散射和漫射回宇宙,称之为⾏星反射率,20%被⼤⽓和云层直接吸收,50 %到达地⾯被吸收
5、到达地⾯的太阳总辐射的强弱受哪些因⼦的影响?如何影响的?太阳总辐射随纬度、海拔⾼度及时间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影响总辐射的因⼦太阳⾼度:穿过⼤⽓厚度和散布的⾯积2⼤⽓透明度3海拔4⽇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弱和许多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即太阳⾼度⾓和⼤⽓透明度。散射辐射的强弱也与太阳⾼度⾓及⼤⽓透明度有关。
太阳⾼度⾓增⼤时,到达近地⾯层的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就相应地增强;相反,太阳⾼度⾓减⼩时,散射辐射也弱。
⼤⽓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作⽤的质点增多,散射辐射增强;反之,减弱。云也能强烈地增⼤散射辐射
太阳⾼度⾓越⼤,到达地⾯的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反之,越弱。
太阳⾼度⾓的变化规律⽇变化:正午最⼤,早晚最⼩
年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太阳可直射两次,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最⼤,冬⾄⽇最⼩
随纬度变化:
随纬度的升⾼,太阳⾼度⾓减⼩
6、地⾯和⼤⽓辐射其辐射的光谱范围?
波长:3-80µm, 最⼤辐射能所对应的波长为10 µm
7、地⾯辐射差额(地⾯净辐射)对地⾯温度是如何影响的?
地⾯发射的辐射与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表⽰地⾯的长波辐射⽀出量
8.影响地⾯净辐射的因⼦是什么?地⾯净辐射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太阳⾼度和⽇长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
下垫⾯的性质影响地⾯反射率。⼤⽓成分及云况影响⼤⽓逆辐射次要因⼦
⽇变化
⽩天B>0,夜晚B<0。
⽇出后1⼩时,B由负值正值
⽇落前1⼩时,B由正值负值
云的影响
⽩天:B阴
夜晚:B阴B晴?
年变化夏季B>0,冬季B<0
随纬度的变化
北半球B>0 38oN以南,B<0 38oN以北。B=0 38oN
第三节复习题
1、什么是⽓温的绝热变化?⼲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有什么区别?
⼤⽓温度的绝热变化:空⽓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是由外界压⼒的变化对空⽓作功,使空⽓膨胀或压缩引起的。做绝热升降运动的空⽓团的⼲湿程度不同,则空⽓团的温度变化程度也不同
2、什么是⼤⽓稳定度?如何判断⼤⽓稳定度?
处在静⼒平衡状态中的⼤⽓,空⽓因受外⼒因⼦的扰动后,⼤⽓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稳定度
判断标准
通常⽤⽓温直减率(γ)与上升⽓块的⼲绝热直减率(γd)或湿绝热直减率(γm)的对⽐来判断。
判断⽅法以未饱和空⽓为例说明
3、什么是⼤⽓逆温现象?简述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及形成过程?
定义在⼀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温随⾼度的增⾼⽽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层叫做逆温层。
辐射逆温
形成原因:地⾯强烈辐射冷却
地⾯净辐射=-(地⾯辐射-⼤⽓逆辐射)<0 (夜晚)
形成条件:在晴朗⽆云或少云的夜晚
过程; 1、辐射
2、分⼦传导
3、流体流动热交换
(1)对流
(2)平流
(3) 乱流
4、潜热热交换(蒸发或凝结)
4、⽓温⽇较差的定义?并详细叙述影响⽓温⽇较差的因⼦。
是⼀天中⽓温最⾼值与最低值之差影响因⼦:纬度季节地形下垫⾯性质天⽓
5、⽓温年较差的定义?并详细叙述影响⽓温年较差的因⼦
⼀年中最⾼⽉平均⽓温与最低⽉平均⽓温之差,称为⽓温年较差、
影响因⼦:纬度海陆距海远近
第四章
1.概念:⽓压、⽓压场、低⽓压、⾼⽓压、⾼压脊、低压槽、海陆风、⼭⾕风、焚风
⽓压;单位⾯积上所承受的垂直⼤⽓柱重量。单位帕
⽓压场;⽓压的空间分布,⽤等压线和等压⾯表⽰
低⽓压定义:风沿等压线逆时针⽅向吹,称⽓旋。空⽓在⽓旋中绝热上升冷却,形成云或者降⽔。⽓压下降常伴随风暴和降⽔⾼⽓压简称“⾼压”,指⽐周围的⽓压⾼的地点⽽⾔,其中⽓压最⾼风沿等压线按顺时针⽅向吹,称反⽓旋。反⽓旋风向是顺时针旋转的。空⽓从反⽓旋中⼼向外扩散,冷空⽓从⾼处向下运动绝热增温,下沉空⽓将使天⽓变得⼲燥、晴朗的地点
焚风:⽓流越过⼭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的⼲且热的风
⾼压脊定义:⽔平⽓压场上等压线向⽓压较低⼀⽅突出的脊状部分。
低压槽: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在海岸附近形成的⼀种有⽇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流微弱时,⽩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风;由于⼭⾕与其附近空⽓之间的热⼒差异⽽引起⽩天风从⼭⾕吹向⼭坡,这种风称“⾕风;到夜晚,风从⼭坡吹向⼭⾕称“⼭风。⼭风和⾕风总称为⼭⾕风。
2.⽓压随⾼度的变化规律如何?为什么?
冷⽓团中空⽓密度⼤,⽓压随⾼度降低速度⽐暖⽓团快降低同样的⽓压,冷⽓团中上升的⾼度⼩,⽽暖⽓团中上升的⾼度⼤
⽓压变化原因;热⼒因⼦使空⽓密度变化
⼤⽓运动引起⽓柱质量变化
⽔平⽓流的辐合与辐散
空⽓的垂直运动
不同密度⽓团的移动(冷暖⽓团的移动
3.⽓压场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些?⽓压系统包括什么?(低⽓压、⾼⽓压、⾼压脊、低压槽、鞍形⽓压场)
⽓压场的基本形式:低⽓压⾼⽓压低压槽⾼压脊鞍形⽓压场
包括低空⽓压系统⾼空⽓压系统
4.在地转风和梯度风形成的过程中,作⽤在空⽓质点上的⼒分别包括哪些?
梯度风空⽓质点所受的⼒:
⽔平⽓压梯度⼒
⽔平地转偏向⼒
惯性离⼼⼒
地转风空⽓质点所受的⼒:⽔平⽓压梯度⼒⽔平地转偏向⼒
5.在摩擦层⼤⽓中,空⽓质点的运动⽅向是否仍然和等压线平⾏(即沿着等压线⽅向)?并说明原因。
摩擦层中空⽓质点受到摩擦⼒的作⽤。使得空⽓质点的运动⽅向不再与等压线平⾏⽽是斜穿等压线并且指向低压⽅向
6.画图解释海陆风、⼭⾕风、焚风形成的过程。
第五章
1、⽓团、锋、寒潮、台风的概念
⽓团⽔平⽅向上物理属性(温度、湿度、稳定度)相对⽐较均匀的巨⼤空⽓块它的⽔平范围常可达⼏百到⼏千公⾥,垂直范围可达⼏公⾥到⼗⼏公⾥,⽔平温度差异⼩,这种性质⽐较均匀的⼤块空⽓叫做⽓团。
锋:在两种不同性质⽓团之间存在⼀个过渡地带,在过渡地带中,温度、湿度等⽓象要素发⽣激烈的变化,此过渡带称为锋区,是⼀种能产⽣降⽔的天⽓系统。
寒潮定义:⼤范围的强冷空⽓的活动引起⽓温下降的天⽓过程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台风产⽣在热带洋⾯上的强⼤⽽深厚的⽓旋
2、⽓团按热⼒分类⽅法可分为哪⼏类?
冷⽓团:⽓团向着⽐它暖的地⾯移动,不稳定⽓团
暖⽓团:⽓团向着⽐它冷的下垫⾯移动,稳定⽓团
3、解释为什么副热带⾼⽓压随季节的变化发⽣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冬季脊线位置最南2⽉中旬~3⽉下旬,副⾼脊线130。150N华南地区出现连续的低温阴⾬或霜冻天⽓4~6⽉太平洋⾼压逐渐加强,脊线明显北移6⽉脊线第⼀次北跳越过200N,稳定在20~250N之间,降⾬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开始,梅⾬期平均约20天
7⽉脊线第⼆次北跳,跳越过250N,稳定在25~300N之间,黄淮地区⾬季开始,长江中、下游的梅⾬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所控制,天⽓变得炎热少⾬。
7⽉底~8⽉初副⾼脊线越过300N,降⾬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南部,长江流域进⼊伏旱期,华南和东南沿海出现台风
9⽉上旬脊线回跳到250N左右,江淮流域出现第⼆次降⾬
10 ⽉上旬,脊线南退到200N以南地区,⾬区也随着南移,副⾼影响进⼀步减⼩
4、寒潮的标准。寒潮的源地和天⽓特点是什么?
标准⼀次冷空⽓⼊侵: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时内最低⽓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温在4℃以下陆地上有相当三个⼤⾏政区出现5~7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风
垃圾热解气化
源地⼊侵我国的寒朝主要来⾃:北极地带(冰洋⽓团)在新地岛以东和以西及冰岛以南的洋⾯上欧亚⼤陆(极地⼤陆⽓团)
产⽣降温东北、西北、内蒙降到-40℃华北降到-20℃长江流域降到-10℃产⽣⼤风还会有扬沙天⽓
会产⽣降⽔
5、台风在⽔平⽅向可分为哪⼏部分?并叙述各部分的天⽓特点。
(1).有⼴阔的⾼温、⾼湿的⼤⽓。热带洋⾯上的底层⼤⽓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于26℃-27℃的暖洋⾯上,⽽且在60⽶深度内的海⽔⽔温都要⾼于26℃-27℃;
(2).有低层⼤⽓向中⼼辐合、⾼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且⾼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够的上升⽓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向风速不能相差太⼤上下层空⽓相对运动很⼩,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结构;
(4)⾜够⼤的地转偏向⼒作⽤地球⾃转作⽤有利于⽓旋性涡旋的⽣成。地转偏向⼒在⾚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台风发⽣在⼤约离⾚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上。5-20度的热带洋⾯上
第六章
1.太阳辐射、下垫⾯、⼤⽓环流、⼈类活动在⽓候形成中的作⽤?
1太阳辐射是⽓候系统的主要能源,也是⼤⽓中⼀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形成的基本动⼒,是⽓候形成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候差异和季节交替,也是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2下垫⾯对⽓候形成的影响海陆分布⼀是地形本⾝所具有的⽓候特点
对辐射的影响直接辐射总辐射地⾯辐射差额对温度的影响对降⽔的影响⾼⼭垂直⽓候带
⾼原⼤地形⾼原和⼭脉对邻近地区⽓候的影响。
⼭脉能阻滞⽓团和锋⾯移动。如东西⾛向的⼭脉,使北⽅冷空⽓不易南下,南⽅暖空⽓难以北上,结果虽是⼀⼭之隔,⽓候却很悬殊。
冰雪覆盖冰雪表⾯较⾼的反射率和⼤的溶解潜热,使冰雪圈扮演着⼤⽓和海洋有效的热汇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使⼤⽓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海冰是冷的极地⽓团和冰下⾯相对暖的海洋之间的绝缘层
3⼤⽓环流对⽓候形成的影响⼤⽓环流促进⾼低⾼、低纬度间和海陆间发⽣热量和⽔分交换使各地⽓候不仅受当地的太阳辐射和地理条件的作⽤还受其他地⽅的影响,并引起⽓温的⾮周期性变化。4⼈类活动对⽓候的影响
(⼀)改变下垫⾯性质
下垫⾯性质的改变,必然使相应范围的⽓候发⽣变化。例如,滥伐森林、盲⽬开荒等可以造成植被破坏,使这些地区的⽓候逐渐⼲旱。⼈类可以通过灌溉、植树造林、建造⽔库等改造⼲旱⽓候
⼆)改变⼤⽓成份
⼈类活动使⼤⽓中⼆氧化碳、⽔汽、尘埃逐渐增加,从⽽影响⼤⽓辐射热能的收⽀,导致⽓候变化。
1、⼆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2、尘埃的阳伞效应
(三)释放热量
2.各种不同⽓候型的特点?
8种基本⽓候型
海洋性⽓候、⼤陆性⽓候
季风⽓候、地中海⽓候
⾼⼭⽓候、⾼原⽓候
草原⽓候、沙漠⽓候
海洋性⽓候的特征
温度上:⽓温变化缓和,年⽇较差⼩,冬暖夏凉,最冷⽉和最热⽉出现时间⽐同纬度⼤陆晚⼀个⽉,分别为2⽉、8⽉
⽔分上:相对湿度⼤,云雾多,⽇照少,降⽔充沛,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
⼤陆性⽓候的特征
与海洋性⽓候相反
季风⽓候
主要特征:在⼀年内,冬夏季之间,所盛⾏的风向、云、降⽔和天⽓系统等都随季节发⽣明显的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季风⽓候的⾼温与多⾬时期基本⼀致,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分有利。
地中海性⽓候
特点:夏季受副⾼控制,炎热⼲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地中海式⽓候的特点,是⾼温时期少⾬,低温时期多⾬
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分不利
在⽣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然植被多半是⽣长得短⼩的乔⽊和灌⽊等常绿硬叶林
⾼⼭⽓候的特点
⽓温年⽇较差⽐平地⼩,极值出现时间随⾼度⽽推迟,迎风坡多地形⾬,为湿坡,背风坡具有焚风效应,为⼲坡
格宾笼挡墙
⾼原⽓候的特点黄军导航
地⾯与空⽓接触⾯积⼤,⽩天或夏季成为巨⼤热源;⾼原⽔汽含量少,辐射⾯积⼤,夜晚或冬季成为巨⼤冷源,降温剧烈。温度⽇较差和年较差⼤
沙漠⽓候是⼤陆性⽓候的极端情况。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21:0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8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辐射   变化   影响   形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