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2 receiving gateway ―接收网关 3 G3facsimile equipment (G3FE)―第3类传真机
2.缩写
² ECM: Error Correction Mode(纠错模式)
² IAF : Internet Aware Fax device
² IFP: Internet Facsimile Protocol
² IFT : Internet Facsimile Transfer
² LSB: Least Significant Bit(最低有效位)
² MSB : Most Significant Bit(最高有效位)
² TCF : Training check
²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² UDPTL:F acsimile UDP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UDP传送层)
铅封线² CNG:Callin’ Tone(主叫(发送)音)
² CED:Called Station(被叫(接收)设备指示音)
3.IP传真简介
Receiving gateway
图1 基于IP网的传真模型
由于IP网络与PSTN有诸多特性上的差异,使得传统的G3传真业务不能直接加载到IP网络上,所以,ITU-T T.38建议提出了通过IP网络实现实时的G3传真的应用模型,并详细规定了通过IP网络连接的传真网关和/或网络传真设备(IAF)间的信令与数据交换,实时IP传真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型表明实时IP传真的两种接入方式:
(1)普通G3传真终端通过PSTN接入网关。一个连接在发送网关上的传统的G3传真终端,通过IP网络将传真信令发送至目标地点的接收网关,接收网关立即建立PSTN呼叫,呼叫到目标G3传真终端上。一旦PSTN 呼叫在两端建立起来,两台G3传真终端实际上被虚拟连接起来。所有的标准T.30会话建立和性能协商直接 在两台传真终端间进行。TCF(Training check)可在本地的传真网关里间接生成并发送给对端的G3传真终端,也可经传真网关间所建立的虚拟连接通道在G3传真终端间直接传输。TCF的生成和传输取决于用于网关和G3FE 间同步调制速率的操作模式。
(2)网络传真设备(IAF)直接接入IP网。该设备自身具备传真协议T.30与实时IP传真协议T.38建议之间的协议与信令转换功能。传真信息的收发可在IAF和与IP传真网关相连的G3传真终端之间进行,也可以两个IAF之间进行。
由ITU-T T.38建议规定的实时的IP传真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² 发送网关:开始呼叫G3FE IFT服务的IFP端,它启始一个连接到接收网关的TCP或UDP连接,来开始一个IFT。
² 接收网关:从发送网关接收一个TCP或UDP连接的IFP端,它向一个被叫G3FE提供IFT服务。
² 3类传真设备(G3FE):在ITU-T T. 38建议中,3类传真设备(G3FE) 指所有提供符合T.30、T. 4 和可选T. 6 建议的通信接口的实体。一个G3FE 可以是一台传统的G3传真机,如日常办公用的热敏纸传真机或普通纸传真机,也可以是具有T.30协议应用程序的主机系统或其他设备,如安装有3类传真软件的个人计算机或具有传真接口的电子商务通PDA、PCS 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实时IP传真网关是实时IP传真通信的关键设备,它实际上是一种转换装置,具有传真与IP两种通信功能,可将各种传真信息转换为IP数据包或做逆转换。发送网关接收来自于主叫发送端的G3传真终端的T.30消息流,根据实时IP传真协议T.38建议的规定进行处理,并使用相应的封包传送这些T.30消息;接收网关通过IP网络收到来自于发送网关的封包,并将其还原为T.30消息流,直接传送给被叫接收端的G3传真终端。所以,全部T.30建议的操作是直接在主叫发送端的G3传真终端和被叫接收端的G3传真终端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网关和G3传真终端之间进行的。例如:ECM(Error Correction Mode 纠错模式)中的纠错是在发送G3传真终端和接收G3传真终端之间完成的。
4.T.30传真介绍
硅铁合金4.1 T.30传真阶段划分
T.30传真过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如图2所示:
In-message
Figure 1/T.30
图2 T30传真过程
阶段A:呼叫建立(Call establishment)。
包括拨号、将线路倒到传真机和发送传真机终端标识,如图3所示;
双极化高频头Enter Phase B Enter Phase B
Figure 2/T.30 ?Call establishment, operating method 1
图3 传真阶段A呼叫流程
阶段B:报文前过程(Pre-message procedure)。
发传真的标识和性能协商,包括机类标识、可以接受的证实、用户标识和非标准性能标识,信道训练,同步,以及回声抑制器解除等命令和响应;
阶段C:报文中过程。包括传真报文过程和对传真报文的控制过程,包括两个流程:
Phase C1 – In-message procedure、Phase C2 – Message transmission;
阶段D:报文后过程(Post-message procedure)。一页报文传输结束后的处理,包括报文结束、接收到报文的证实、多页传送、传真过程结束等;
传真阶段B、C、D流程描述如下:
Calling terminal Called terminal
1. Transmit DIS
2. DIS detected
3. Transmit DCS
4. DCS detected
5. Select mode
充电保暖鞋6. Transmit training
7. Training
8. Transmit CFR
9. Detect CFR
10. Transmit message
11. Receive message
12. At the end of message send either:
a) EOM; or
b) EOP; or
c) MPS; or
d) PRI-Q; or
e) PPS-NULL; or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f) PPS-MPS; or
g) PPS-EOM; or
h) PPS-EOP; or
i) PPS-PRI-Q
13. Detect EOM, EOP, MPS, PRI-Q, PPS-NULL,
PPS-MPS, PPS-EOM, PPS-EOP or PPS-PRI-Q
14. Transmit one of the confirmation signals of
post-message responses (see 5.3.6.1.7) NOTE – Binary coded signals must be preceded by a preamble
阶段E:呼叫释放(Call release)。本次传真通信结束,释放传真通信线路;
4.2 T.30传真二进制编码信令功能及格式
传真控制流程编码采用HDLC帧结构方式。基本HDLC结构包含几个帧(Frame),每个帧又被分为许多个域(Field),这些域提供了帧的标识、校验和正确接收的确认。
图10显示了一个初始标识(Initial Identification)的信令序列。在此结构中包含了3个帧:Non-standard facilities frame、Called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frame、Digital identification frame。接下来将结合此信令序列对传真信令的二进制编码结构一一说明。智慧农业控制系统
4.2.1 前同步码(Preamble)
前同步码的发送必需在一个消息发送之前,同步码保证了通信通道的所有元素(如:回声抑制器)被正确设置,以确保后续的数据信息不受影响。
4.2.2 标志序列(Flag sequence)
8位HDLC标志序列用以指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传真过程中,标志序列用来建立位同步和帧同步。一数据帧的尾标志可以为下一帧的头标志。
格式: 0111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