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本公司的口服液体制剂包括糖浆剂、煎膏剂、酊剂三个剂型共12个品种。根据生产任务的不同,每个生产工序配备了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设备。配料有2 套生产设施、设备,灌装机2台,内外包装线有2条生产线。其中酊剂有独立的一套配料、灌装、灯检、内外包装线;煎膏剂与糖浆剂共用一套配料、灌装、内外包装线。3个剂型产品共用厂房有称量间、洁净走道及中间站、洁具清洗存放间、人流、物流通道;生产设施有纯化水系统、压缩空气、空调净化系统等设施。每台(套)设备产品批量生产计划完成以后,才转而生产另一种产品。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常年生产3个品种,工艺成熟,质量稳定,不存在相互反应及配伍禁忌。 2 目的:
对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多品种共线生产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或避免这些潜在风险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持续地改进风险降低措施,保证产品质量,避免交叉污染。
3 范围:
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多品种共线生产。
4 引用资料
4.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
4.2 公司制定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5 成立风险评估管理小组:
风险评估前,公司质量管理部、工程部及口服液体制剂车间管理人员及岗位主要人员共同组建成立“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多品种共线风险评估管理小组”。由质量保证部担任组长、口服液体制剂车间主任担任副组长,正式启动风险管理程序。
风险评估小组成员
6 风险分析活动流程:
6.1活动流程图
6.2 现状调查:收集口服液体制剂多品种共线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品种简介、厂房及设备布局、设备基本信息、岗位关键工艺控制项目及监控参数,各岗位人员配备及资质情况等。
6.3 风险识别:根据口服液体制剂生产线多品种共线实际情况,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分析,分析多品种共线程序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同时对每一项进行分析编号。
6.4 风险分析:针对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失效的潜在后果、失效的潜在因素、现阶段减轻风险的措施进行分析,对严重程度、发生可能性、可检测性进行评分,计算其RPN 值。
6.5风险评价:确定可接受风险的RPN值,针对风险RPN等级为高、中级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
6.6风险控制:针对失效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对改进措施实施后的情况实行预评估,判断严重程度、发
生可能性、可检测性的情况。应将所有失效原因的风险指数(RPN值)降至可接受水平,否则需重新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控制的循环。
6.7总结报告:当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后,对风险分析全过程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
7 现状调查:
7.1 本公司口服液体制剂车间目前共有3个剂型12个产品可以生产,但常年生产的品种只有3个,1个酊剂产品,1个糖浆剂产品,1个煎膏剂产品。所有药品中无β类酰胺结构、激素类、高细胞毒性、生物制品和高活性类药品。
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常年生产的相关品种如下:
7.2 生产工艺:
7.2.1 **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调配、灌装、包装;
**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调配、灌装、包装;
**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调配、灌装、灯检、包装;
7.2.2 每一工序开始操作前,均检查操作间的清场、清洁状态(应无上批生产相关的物料、记录、有“清场合格证”、有“已清洁”的状态牌且均在有效期内),相关仪器、设施设备的状态标识(在校验合格期内、完好、已清洁在有效期内)、在洁净区内的操作间的温湿度、压差(符合规定)、生产状态标识(信息齐全完整)等。需领取物料的岗位还需核对物料的状态标识(品种、数量、规格、质量状态等)信息应与实物一致。待确认无误后,进行各工序操作(具体见各品种工艺规程)。
7.2.3 各工序阶段性操作结束,进行清场、清洁。剩余原辅料等做好状态标识经确认后退库或暂存,清理废弃物,清除本批生产相关的各类指令、记录及生产状态标识,做好生产场地、相关设备、容器具、工器具及管道等清洁消毒)。清场结束由QA检查合格后,方能发放清场合格证,作为下批生产的依据。
7.2.4 每一工序生产结束后清场、清洁合格、生产前确认无误的流程,能有效的防止各品种间的混淆和
交叉污染。
7.2.5 生产工艺控制点
7.3 口服液体制剂车间生产品种主要设备如下
7.4 设备清洁与消毒
所有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设施容器具清洁消毒并干燥后使用。
相关设备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内容完整详细,涵盖了所有操作要素,能有效的指导岗位人员进行持续一致的操作,保证每次清洁、消毒效果的一致性,更换品种时能防止与药品直接接触设备的内表面污染和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