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研究文献综述

阅读: 评论:0

区域治理城市治理与规划
城市内涝研究文献综述
刘培锋
31131部队,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城市内涝危害程度虽不如灾难性洪水,却会严重妨碍出行,降低城市观感,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梳理城市内涝相关研究,旨在为应对城市内涝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内涝;研究;对策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对351个城市调研发现,在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曾发生过内涝,内涝发生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逢大雨必涝,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及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对城市防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见,如何科学、长远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已是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内涝研究发展
1古代中国城市内涝研究
徐丽娟认为,按地形特点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是我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传统经验。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元大都排水干渠方向自北向南,顺应自然地势进行规划设计,紫禁城建成至今600多年从未有洪涝灾害发生[1]。张涵在明清商丘古城营建史研究中认为,以建成区地形、一系列排水设施构成的排水系统,以城濠等坑塘洼地构成的积水调蓄系统,是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治水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设的防洪、蓄涝、排涝基础设施体系[2]。
2近代中国城市内涝研究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对近代中国城市内涝研究较有代表性。胡吉伟认为,民初南京城内涝频发,究其原因,既与南京城自然气候及地理形势有关,更是河道淤塞、排水设施失修及防洪能力不足等人为治理缺失的后果。国民政府定都之后,1932年南京市拟定《南京市防水计划报告》,以应对每年汛期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启动“首都防洪计划”,制定了下水道规划草案,初步建立防洪预警机制,城市水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3]。
3当代中国城市内涝研究
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城市内的积水问题演变而来,根据文献研究重点可以大概区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主要对城市内涝的成因进行简单、片面的描述,主要研究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大多关注沿江河流域城市因洪水灾害引发的内涝,在防涝对策
中,注重简单的机排。20世纪90年代,深
入研究各内涝成因,开始研究城市建设等
人为因素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开始给内涝形
式进行分类,引进国外先进理念。顾朝林等
人在研究1991年苏皖城市洪涝灾害的时候
分析了选址、建设等方面的人为因素,还将
城市内涝归纳为点状、线状、片状3种涝灾
类型[4]。21世纪起,开始建立较精确的模型
对内涝地区进行实况模拟,对城市内涝的自
然因素、人为因素进行总结或是对某一成因
进行详细研究,同时详细研究国外的先进理
念、技术手段,发掘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防
涝对策。如为了直观展示内涝全过程,王林
等人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降雨模型、产汇
流模型、排水模型,并以深圳为例进行了验
证[5]。
二、城市内涝研究主要成果
城市内涝问题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城
市内涝成因和机理研究;二是城市内涝模型
模拟和风险评估;三是城市内涝对策研究。
1城市内涝成因和机理研究
降雨量的增大,仅仅是城市内涝的直
接诱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
致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张的过程。张冬冬等
人研究城市内涝灾害形成机理研究认为,
城市的水循环系统是由自然水循环系统和
高强度的社会水循环系统组成的,城市内
涝是城市水循环极端现象的表现,是自然
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
因素看,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局地气候特征,增加
了城市极端暴雨产生的概率。从社会因素
看,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的各
个环节的影响[6]。纵观城市内涝的成因,
通常为城市气候、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
城市管理等四方面的因素综合所致。
城市气候方面的原因,指在区域气候
或大气候的背景下因城市化影响而形成的
“热岛效应”等局地气候。任希岩等认为,
城市内涝形成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由快速城
市化建设导致的不透水面积增加以及极端
天气的频繁出现[7]。
城市规划方面的原因,指城市规划理
念滞后、规划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城市内
涝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滞后及不统一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仅依靠市政的灰基础
设施实现排水,难以避免城市内涝。马念认
为传统理念对雨水通常采取“防”与“排”
的态度,人为加快雨水循环过程,使得本应
被土壤滞留的雨水被迅速排走,最终导致
旱季缺水和城市水循环失衡[8]。车伍等认为,
现行规划体系在面对雨水径流污染、城市
内涝等突发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缺乏综合
性、多目标的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9]。谢
新鹏等认为城市排涝规划仅考虑了管网排
水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其与竖向规划、城
市绿地规划等之间的综合协调[10]。在设计
标准方面,2011年版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首次确立了内涝概念,2014年的修改版进
一步提高了设计标准,重现期提升,但与发
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城市建设方面的原因,指的是部分城
市建设侵占了天然河道和滞洪洼地,破坏
了原有的植被和水循环系统,导致城市的
雨水调蓄能力和河道泄洪能力显著降低。
沈炜彬认为,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传统的、
依靠设计图纸和工程经验的管理模式,对
管网的流量特征、上下流关系等问题缺少
可靠的分析[11]。
城市管理方面的原因,指的是市政管
理作为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协调与配
合,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易引发城市内
涝。侯雷对城市内涝的灾害应急管理进行
了反思,认为我国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和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内涝应急管
理工作的职能分工也不够明确[12]。
2城市内涝模型模拟和风险评估
城市内涝成因和机理研究多属定性研
究,而国内外学者也在模型模拟和风险评
估等定量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尝试。
如管满以太原市2011年内涝为例,从暴
雨强度公式、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等方面,提出了修订暴雨强度公式、调整
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完善雨水管渠设
计流量计算方法等对策建议[13]。权瑞松等
人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集城市地
形模型、城市降雨径流模型、地形影响修
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块为一体的综合
(下转第43页)
·39 ·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0:0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38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内涝   研究   雨水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