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操作的核心步骤是:解离、漂洗、染和压片。在实验中,染通常都选用龙胆
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染后细胞核内的细丝状物质可被染上较深的颜,称为染质。有不少学生认为:既然是碱性染料染,而解离时用的又是盐酸,漂洗当然就是要洗去盐酸,防止酸碱中和从而影响染。但
事实上以上碱性染料本身的pH值并不呈碱性。
1 碱性染料的界定
作为染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染料的颜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产生颜的发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基团共同决定了染剂的染性质。 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的光,从而使人觉得好像这一物质“发出颜”似的,因此把这些基团称为“发基团”。例如,苯的衍生物具有可见光区吸收带,可作为发基团。此
外,发基团还有硝基(一NO2)、偶氮基(一N=N一)、乙烯基等。
作为染料物质,除了有发基团外,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基团。由一0H一、SO3H、一COOH等酸性基团和一NH2、一NHCH3、一N(CH3)2等碱性基团构成了助基团。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效果。助基团中具有酸性基团的染料称为酸性染剂,而助基团中具有碱性基团的染料则称为碱性染剂。
2 龙胆紫碱性染料
高中阶段涉及的碱性染料主要有三种:龙胆紫、醋酸洋红、苏木精。现以龙胆紫为例,说明其“碱性染料”这一称谓的由来。
图1 龙胆紫的结构式
龙胆紫的分子式为c25H30C1N3,结构式如图1所示,其中由三苯甲烷构成发基团,由(一N(cH3)2)构成助基团。(一N(Ctt3)2)是极性基团,在水中电离时,可与H 结合而带正电,使染料分子能够与带负电的物质结合,从而使其染上颜。在配制龙胆紫染液时通常需加入乙酸,酸性条件下H 多,可促进龙胆紫的电离极化。
3 碱性染料的pH值
碱性(或酸性)染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助基团带正电荷的染剂为碱性染剂,反之则为酸性染剂。以高中阶段学生实验常用的醋酸洋红和龙胆紫两种碱性染料为例,看碱性染料的pH值。
首先,从配制方法上看。龙胆紫染液的配制过程:取龙胆紫溶解在2%乙酸溶液,直到溶液不变成深紫为止;醋酸洋红的配制过程:取100mlA5%乙酸,煮沸30s,加入1g 洋红,搅拌,再煮2~5min,冷却,过滤。这两种碱性染料的配制过程中用到的溶剂都是乙酸。
其次,从pH值的测定结果上看。由于传统的pH试纸法需通过试纸的颜来判断试剂的pH值,会受到染液本身颜的干扰,因此可采用更为可靠的pH计测定法。测定结果显示:龙胆紫的pH值为3.0,醋酸洋红的pH值为1.9,两者均为酸性溶液。
4 碱性染料的染原理
细胞核中的染质(体)内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属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 ,而使自身带负电荷,所以它能与碱性染料(如龙胆紫)电离出的带正电荷的助基团通过电荷问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从而被染料染上颜。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若用盐酸解离后不漂洗直接染,则由于盐酸是一种强酸,而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弱酸,盐酸的存在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电离,从而使脱氧核糖核酸无法与龙胆紫中带正电荷的助基团结合,这样染质就无法被染上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