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二、项目背景 (3)
三、现状分析 (3)
3.1 存在问题 (4)
四、建设目标 (5)
4.1 建设目标 (5)
4.2 指导思想 (6)
4.3 建设原则 (6)
五、建设依据 (7)
六、建设内容 (7)
6.1.1基础信息管理 (7)
6.1.2二维码标识 (8)
6.1.3 基础管理功能 (8)
6.2.1 设计思想 (9)
6.2.2 人巡 (10)
6.2.3 车巡 (10)
6.2.4 机巡 (10)
6.3 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监控系统 (10)
6.3.1 系统设计思想 (10)
6.3.2 系统特点 (11)
6.3.3 人脸识别功能 (12)
6.3.4 周界防范 (13)
6.3.5 巡更考勤 (13)
6.4 周界防控 (13)
6.4.1 设计思想 (13)
6.4.2 系统组成 (13)
6.5 火灾监测报警与应急指挥GIS平台 (15)
6.5.1 设计思想 (15)
6.5.2 系统架构 (15)
6.6 防雷设置 (17)
6.6.1 设计思想 (17)
6.6.2 古树防雷设计 (18)
一、项目概述
古树是自然历史长期孕育的产物,是自然界及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人文历史变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具有人文景观和美化环境的功效,而且还具有难以度量的生态效益和研究价值,所以古树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是当今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为世人所关注。在以保护为中心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建档工作,加强以保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古树名木保护智慧化管理体系框架。古树综合管理平台依托物联网技术、智能安防系统,构建“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古树保护的安全难题,提升维护古树安全智能化水平,促进古树治理的现代化;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善于从多源的、分散的、碎片化的大数据中到规律,为维护古树安全提供创造性服务。本项目 位于某市。
二、项目背景
古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数量急剧减少。在近年消防执法和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发现,随着古树枯枝化状况的日益加剧,火灾成为了古树损毁的重要灾害。其次,古树受灾最普遍的原因还有病虫害的威胁,古树因为树皮多且厚,在雨水的侵蚀下树皮松散、腐烂,成为白蚁最爱的容身之所。为保护好现存古树,设计古树的智能立体防控综合管理平台,对古树基本信息进行管理,解决责任人信息实时交互,解决火灾、防盗、防雷等难题。系统综合应用视频监控、周界防范、人脸识别、电子巡更等智能设备或手段,基于物联网和数据分析平台,为今后古树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三、现状分析
目前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虽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进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数量急剧减少,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古树面临的问题一是由干旱、雨涝、风雪、雷电、病虫害和火灾等极端自然因素造成瞬时性损失。二是原生态景观破坏,相对位移,光照、水热条件等生存条件发生逆转,加速古树衰弱或枯死。三是古树保护起步晚,多处于自发状态,保护意识
不强,管护责任不到位,保护与经济建设不衔接,古树进城异地移栽等人畜破
坏严重。四是认知不深、保护面不广、保护力度不够,技术手段落后,树体营养失衡,枯梢或旺长,生长畸形,重心偏移,常造成折枝、风倒等机械损伤。该项目的实施既是对现有物种资源的保护,又可以通过对古树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分析,探求生态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城乡的文明程度、山水园林进程,提升旅游景点品位,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实施该项目的条件具备,可以取得明显的效益。该项目具有组织管理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培训体系完善的优势,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前景预测,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因此,安排该项目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 存在问题
1)远未受到全社会重视
一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地方的众还未养成爱惜古树名木的习惯,在大树上乱刻乱划、拴绳挂物、剥皮取材、乱搭建筑物或堆放物品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许多古树名木生长在恶劣环境中。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古树名木的关系,在修路、架桥、旧城改造等
城乡建设工程中,遇到古树名木,不采取避让保护措施,使得许多千年以上的古树和珍贵树木被毁。
三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步伐加快,一些地方大量移植古树名木进城。一些农民将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廉价出售,以获取暂时的微薄收入。一些城市由于盲目移植古树进城,措施不当,导致许多古树移植后死亡。
2)保护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古树名木保护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1996年全绿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通知》和《实施方案》虽有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关规定,但局限性很大,有关规定不全面,职责不明确,处罚不严,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也作了一些规定,由于不是针对古树名木的专业性法律,可操作性不强。
正是由于保护古树名木的法规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大肆宣扬“要想富得快,就把古树卖”的错误口号,打动了部分急于致富的农民,肆意滥挖、盗卖、非法
移植古树,导致古树名木破坏严重,破坏古树名木案件不断发生。
3)管理责任制未落实
管理单位不固定、人员不落实、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处于边缘山区的许多古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许多古树名木保护未签合同。
4)保护资金严重不足
保护古树名木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当前,古树名木的保护资金未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多数地方无正常资金渠道和来源。特别是县级以下单位,基本没有专项保护经费。由于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管理、复壮、施肥、除虫、围栏、安装避雷针以及普查挂牌等措施不能及时实施,致使一些古树名木病虫害严重;有的古树树根外露,树体倾斜;有的遭雷击、火灾已成残枝断臂。特别是那些树龄高的古树,生理机能下降,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减弱,濒临死亡边缘。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古树名木多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生存环境极差,而且绝大部分处于权属不清、职责不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将面临死亡灭绝的危险,所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亟待进行。
1)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创建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资金吸引力,增强经济竞争
力。
2)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进行综合统筹安排,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管理,以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抵御风险的需要
古树名木一旦发生火情既没有阻隔系统,又没有先进的扑救设施,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总之,古树名木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项目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四、建设目标
4.1 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