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阅读: 评论:0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填空
1.默读课文填空。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8段):通过写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9段):写作者怀念叶圣陶先生并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又名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扭(bié)  如(pì)  (mǎo)  躬尽瘁(jū)
B.业(jì)   (shū) 字(tiē)  人不倦(huì)
C.复(huī)  (rùn) 商(zhuó) 颠流离(pèi)
D.累(zhui) 拖(tā)  胧(méng) 以身作(zé)
5.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交两遍不成?”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需要解决和探索的课题。
B.公共课以不同的艺术门类为切人点,旨在推动美育,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C.通过打通产业道路,广西巴马甜茶量产的步伐不仅加快了,还进步巩固了脱贫。
D.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创意设计的优劣巧拙,也关乎它的高下与质量。
、综合性学习
7.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贫困户老张望着自己的果园又喜又愁:喜的是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指导下,首次种植20猕猴桃长势良好,今年脱贫致富有望;愁的是,猕猴桃采摘在即,销售成了老张火烧眉毛的难题。老张的:188****1233
猕猴桃相关资料: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数第一,营养价值很高,酸甜味很可口,采摘后在常温下保质一周,0℃条件下的保质期可长达一个月。
(1)请你为老张家的优质猕猴桃拟一条广告语。(30字以内)
(2)如何把优质的猕猴桃销售出去?请你给老张提出两条销售的渠道。
(3)请你代为撰写猕猴桃包装盒上最需要说明的三项内容。(40字以内)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
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
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④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8.所选文段中,通过一些例子着重体现出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三个要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每空填两个字),这些例子体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填一个字)的一面。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品析。
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10.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的语言风格。请结合选文第①段画线句简析这种语言特点。
11.结合叶圣陶先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    B.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C.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    D.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13.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14.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5.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态度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三)完成下面小题。
林海蓓
①腊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走在古老的东禅巷,阳光照亮了半条巷子,巷子的另一边
则在背阴处。
②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而留在这些巷子里生活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舍不得离开的人。每每走在这些街巷,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
③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走近了一看,果然有一人,手里正拿着各种容器,容器内装着还散发着热气的爆米花。
④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出来的是“大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
⑤那一声“巨响”后,小锅炉里的米花会进一个长长的、有着细密网眼的布袋里。
⑥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净的脸盆接住,装好后带回家。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
⑦那时候,我们会把干燥的食品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是另一种味道。
⑧其实,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冬天的北方,每家都会储藏大白菜、萝卜和大葱。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上再切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这些萝卜干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就稀饭,还可以炒菜。快过年时,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
⑨随父母从部队转业到黄岩,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时物资供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许多小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比如,在街上可以看到农民担着自己种
的新鲜蔬菜在售卖,街巷里时不时地飘来阵阵大海的咸腥味。那些原来母亲做给我们吃的小点心,也可以在街头小店里买到,不必再等到过年才有口福。

本文发布于:2023-05-07 18:4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911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先生   猕猴桃   主张   爆米花   口袋   方面   公寓   出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