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2月
竹纤维餐具是以天然纤维为主要原料,提取竹子中的纤维素,经制胶、纺丝等工序制成再生纤维,再加入淀 粉、树脂等材料经加热高压压铸成型,最后通过油印图案制得的成品。然而,竹纤维餐具中添加使用的树脂材料占比接近50%甚至更多,且树脂中含有甲醛和三聚氰胺。然而在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些产品宣称 “可持续的、可回收 的和天然的”,或在标签上声称它们“生物可降解”“生态友好”“有机”“天
这是误导消费者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性质。换言之,竹纤维餐
具本质上是一种添加了竹纤维和玉米淀粉的塑料餐具,并非天然竹餐具。
1 预警通报情况
近五年,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
预警系统(RASFF)通报的我国出口至欧盟的竹纤维餐具数逐年攀升(见
图1)[1]
,
通报原因是产品中的总迁移量、甲醛、三聚氰胺迁移量都不同程度的超出欧盟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物品法[2]。
欧盟各成员国通报我国竹纤维餐具
的统计中,18个国家中德国是通报数
第一的国家,通报数高达16次(见图2),
□ 袁琳嫣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摘 要:近几年,竹纤维餐具由于环保理念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却在欧盟市场上频频遭到预警通报。本文分析了近五年我国出口至欧盟的竹纤维餐具的情况,并剖析了竹纤维餐具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竹纤维餐具;通报;安全风险图通报数逐年递增,尤其是2019年,竹纤维餐具的通报数是2018年的2倍。
2020年可能受疫情影响,整体进出口2 通报原因分析
分析历年通报原因(图3)发现,甲
醛超标几乎占据了1/2,密胺餐具使用的原料是三聚氰胺和甲醛,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密胺树脂,通常来说只要工艺稳定,当使用温度在120 ℃以下,三聚氰胺和甲醛单体并不容易迁出。但如果密胺产品用不可用于餐具的脲醛树脂代替,那么脲醛树脂遇到高温,容易释放出甲醛。
市场上将密胺原料分为A1、A3、
A5、A8等不同等级(见表1),其中
仅A5、A8能用于餐具的生产。但有些企业对原辅材料把关不严,使用低等级的A1、A3密胺原料生产餐具,并且A1料主要是脲醛树脂,A3料是一般脲醛树脂替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小分子添加剂居多,导致成品容易出现甲醛迁移以及总迁移量超标的情况。大部分生产企业对密胺卫生标准不了解,在选材时存在一定盲区,成品又没有
经过检测机构的相关检测,导致出现不合格的现象。除此,部分企业对密胺餐具的使用条件没有提供使用说明(如部分果盘,菜板等密胺餐具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高温),产品被抽查时按照最严格条件进
行检测,就出现了不符合进口国标准的现象。
三聚氰胺不合格,是有些产品没
有使用年龄的警示,虽然符合密胺树
脂的常规卫生安全使用要求,但是超过了接触婴幼儿(0~3岁)食品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特定迁移量限量的要求(≤1 mg/kg)。总迁移量不合格,说明密胺餐具
中溶出的非挥发性有机物,添加剂多。
标签误导,有3例产品的标签声
Feb. 2021 CHINA FOOD SAFETY
25
食品安全
称它是仅仅由竹子做成而被通报,因为欧盟2019年6月27日发布的《专家工作组讨论摘要——含有碎竹或其他类似成分的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和制品
的使用和投放市场》[3],提出此类产品
应符合(EC)1935/2004第3(2)条款:材料或制品的标签、广告和展示不得误导消费者[4]
。
表
1 密胺原料等级分类以及成分特性
原料等级
成分
特性
A1(不可用于餐具)30%树脂,70%添加剂、淀粉类
毒性大,高温变形,不耐脏,不耐腐蚀、易变、易褪A3(不可用于餐具)70%树脂,30%添加剂、淀粉类
不耐高温、不耐脏、不耐腐蚀、易变、易褪
A5(可用于餐具)
100%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耐温(-30~120 ℃)耐腐蚀、耐磕碰、耐腐蚀、外观精美
A8(可用于餐具)
天源玉瓷粉(三聚氰胺甲醛模塑粉)
高温高湿稳定性好,耐腐蚀、耐刻画、自熄性、耐冲击、耐开裂
58.2%
甲醛特迁超标
图3 2015-2020.6年欧盟成员国通报我国竹纤维制品的原因分析
3 国外对于竹纤维餐具的安全风
险研究进展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一直在对竹纤维餐具进行风险评估,在2019年7月23日,德国消费者组织Stiftung Warentest 发表有关可重复使用的竹纤维杯子中三聚氰胺的迁移量研究成
果[5]
。该组织对12个可重复使用的竹纤维杯进行了测试,使用3%醋酸作为模拟物,以70 ℃ 2 h 的迁移条件来模拟竹纤维杯和热饮接触,每个杯子重复了7次。测试结果表明,12个杯子中有4个在第3次迁移后,三聚氰胺迁移量较高。另外的4个杯子中,在第7次迁移后,同时检测出了高浓度的甲醛。文中还指出,这些有害物
质并不是在使用之初就有迁移,而是在几次迁移试验之后才检出,而且这些物质并没有挥发性,它会不断的在后期使用中迁移到食物中去。除了BfR 的研究外,德国联邦州
市场监督机构也研究了该内容。测试数据包括366个杯子、碗中甲醛的特定迁移以及291个产品中三聚氰胺的
特定迁移。在大多情况下,竹制品释放出的甲醛和三聚氰胺比普通的三聚氰胺树脂制品释放出的甲醛和三聚氰胺要多,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率平均在30%以上。因为竹纤维降低了聚合物的网状交联,热饮更容易浸入、
水解和分解树脂[3]
。与EFSA 规定的每
日容许摄入量(TDIs 为0.2 mg/kg ·bw)相比,BfR 发现,大约25%的竹制品中,甲醛含量超过成人的30倍,儿童的120倍。对于三聚氰胺的迁移,成年人被认为是安全的。然而,经常食用此类餐具中的热食品/饮料的婴儿被发现可能摄入三聚氰胺的量是TDI 的3倍,带来的损伤更为严重。BfR 的结论是,使用竹纤维餐具中饮用热食的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可能增加,原因是长期使用这些物品会导致甲醛大量迁移;竹纤维餐具更不能在微波炉中使用,因为当加热到高温时,表面被分解破坏,更多的三聚氰胺和甲醛将迁移到食物中。同时竹纤维餐具不是单独使用竹子制成的,而是要依靠加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胶水将竹纤维粘合在一起改善其力学性能,所以根本无法在环境和工业堆肥厂中腐烂降解,也无法像传统的材料进行回收
利用。
2020年8月欧盟更新了有关“讨
论使用含有碎竹或其他类似成分的塑
料食物接触材料及物品,并将其投放市场”的结论[6]
。
专家工作组表示:“天然来源的添加剂,如塑料基质中的竹子,本身可能构成较低的健康风险。”但是,“如果这些天然添加剂的质量差,含有杂质或污染物;或者它们含有促成反应或分解产物的形成;或者材料膨胀,从而表面发生不利变化就有可能产生健康风险”。而且最近几项有关竹纤维餐具的研究显示了这种影响。除此,专家工作组还明确强调了“在聚合物中使用添加剂(如磨碎的竹子或竹子粉)时,所得到的材料仍是一种塑
料”,并需要遵守关于塑料的现行规定。因此,使用目前未经授权的添加剂将不符合欧盟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物品法规的第二章(EU)No.10-2011)中规定的在欧盟市场投放的成分要求[2],需要评估每一个添加剂成分和迁移的安全性,考虑主材料以外的成分来源、
加工及其以及对主体聚合物的兼容性和迁移到食物中的小分子物质。4 应对措施
根据欧盟持续不断的相关风险评
估,竹纤维餐,即含有竹纤维(或其他植物)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食品接触复合材,很可能在欧盟市场继续面临更大的挑战。
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应积极关注
目标出口市场的法规变动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好应对措施,从源头保证产
品质量,使用符合规定的食品级原料,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同时应加强产品抽检,质量跟踪制度,加强企业自检能力,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产品应标明相应的使用条件。使用条件是密胺餐具最重
要的产品特性,是其安全性的前提。除了不能靠近明火、不能用于微波炉、避免划伤、不能倒入热油等基本使用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用温度,其直接影响密胺产品迁移量的高低。各国对密胺迁移量的测试条件有些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测试条件在产品中进行相应的说明。作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竹纤维餐具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加强与检测机构、海关、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形成技术合力,共同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防范产品的安全风险。将竹纤维餐具的“忧”变为“优”,同时
也消除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安全风险担忧。
参考文献
[1] RASFF.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Z].2020.
[2]EU. Commission regulation(EU) No 10/2011 of 14 January 2011 on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Z].2011.
[3]Anonymous. “Summary of
discussions of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Food Contact Materials on the
use and placing on the market of plastic
food contact materials and articles
containing ground bamboo or other
similar constituents.” [EB/OL]. (2019-
07-27)[ 2021-01-04]. ec.europa.
eu/food/sites/food/files/safety/docs/
cs_fcm_bamboo_wg-201906.pdf.
[4]EU.Regulation (EC)No 1935/
200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October 2004 on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80/590/EEC and 89/109/
EEC[Z].2004.
[5]Anonymous.Stiftung Warentest
“Bambusbecher im Test – Die meisten
setzen hohe Mengen an Schadstoffen
frei.”[EB/OL].(2019-07-23)[2021-
01-06].st.de/Bambus-
becher-im-Test-Die-meisten-setzen-
hohe-Mengen-an-Schadstoffen-
frei-5496265-0/.
[6]Anonymous.“Summary of
discussions of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Food Contact Materials on the
use and placing on the market of plastic
food contact materials and articles
containing ground bamboo or other
similar constituents.”[EB/OL]. (2019-
08-23)[2021-01-08].ec.europa.
eu/food/sites/food/files/safety/docs/
cs_fcm_meeting-ind_20200623.pdf.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
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上海
市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技术
服务平台》(编号:14DZ2293000)。
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优质饲草料的生产,提高苜蓿草质量,推进饲养草料种植的专业化、规模化,积极创新和完善养殖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促进绿生态发展[4]。
4.2 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养殖、加工、流通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乳品质量安全上升到全局高度。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加工环节,支持低温乳制品冷链储运设施建设,制定细节化的检验流程,加大乳品检验力度,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不定期进行乳品加工环节的质量检验,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生鲜乳的行为,加大政策透明化,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从源头控制乳品质量安全;强化乳品质量监管,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检验人员投入贫困地区确保乳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召开乳品质量检验报告会,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公开乳品检验结果,通过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具体责任人, 从而保证乳品的质量安全。
4.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引导乳
品消费。加大乳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力度,定期宣传奶牛养殖、乳品加
工、质量检验标准等,普及灭菌乳、
巴氏杀菌乳等知识,让消费者掌握基
本的奶品辨别方法,倡导科学饮奶,
定向向学校、企业等输送奶品,营造
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消费活力;定
期发布乳品质量检测结果,明确检测
不合格产品存在的问题,逐步提升人
们对乳品的认可度,如2015、2016、
2017、2018年的奶品抽检合格率在
99.5%、99.5%、99.2%、99.7%,
2019年不合格奶产品的比率为0.2%,
促使74.8%的消费者认为国产乳品的
质量安全有所保障;充分发挥众的力
量,严格监督乳品零售商的经营环境以及
乳品的储存条件,规范生鲜乳购销行为,
构建奶业诚信品牌,激发乳品企业积极
性,树立良好形象,确保流入市场乳品
的质量与安全,维护消费市场的稳定。
5 总结
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乳品已进入千千万万家庭,通过加强
奶源基地建设,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
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
对乳品的认可度,不断建立与完善乳
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的乳
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是确保乳品质
量安全,保障人们合法权益的有效路
径,可以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加强人们对国产乳品的信任,促进乳
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浩,董晓霞,王玉庭.中国奶
业质量安全政策分析与评价[J].中国乳
品工业,2020,48(9):30-36.
[2]邓煌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
乳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绿环保建
材,2020(6):243-244.
[3]姜毓君.我国乳品质量安全
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
管,2019,181(2):33-38.
[4]范淑玲,崔嘉珊,于文杰.浅谈
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J].中外企业
家,2020(1):225.
作者简介:左丽娜(1993—),女,
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
乳品质量与检测。
(上接23页)
26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