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文峰小学创建验证佐证材料Word
版
目录
一、智慧环境 (4)
1.宽带网络校校通,千兆进校、百兆进班。 (4)
2. 无线校园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活动场所。 (6)
3. 校园网络接入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互联网(Internet)。 (7) 4. 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会议等应用系统。 (8)
5. 建有物联网并有相关应用。 (10)
6.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园文化环境。 (10)
(二)信息终端 (13)
1.教师配有办公用计算机,师机比不低于1:1。 (13)
2. 学生配有学习用计算机,小学生机比不低于10:1,初中不低于8:1,高中不低于6:1。 (14) 3. 移动终端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16)
4. 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等)配备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用终端。 (17) 5.校园建有智能卡等系统。 (18)
(三)智慧教室 (18)
1. 每个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高中配备电子班牌、选课系统。 (18)
2. 建有自动录播室,能支持教学和科研。 (20)
3.建有智慧教室,能全过程采集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促进个性化学习,支持混合学习。 (21)
4.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 (24)
(四)信息安全 (26)
1.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26)
2. 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系统,对互联网的使用可控制、可管理、可追溯,日志保留6个月。 (27)
3. 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等保测评工作。 (28)
4. 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29)
(五)智能安防 (29)
1. 建有智能校园安防系统,覆盖校园主要场所,与教育行政部门数据同步,与当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 (29)
2.部署消防报警系统、紧急广播与疏散、食品安全和其他特殊类型智能安防子系统。 (33)
二、数字资源 (34)
(一)资源开发 (34)
1.配备能满足各学科教学需要的数字化资源并及时更新。 (34)
2.建有数字图书馆或与区域数字图书馆互联互通,支持移动阅读。 (35)
3.建有数字化校本特资源并及时更新。 (37)
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能利用省级及其他资源平台开展教学。 (38)
3.75%以上的学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42)
(三)资源共享 (45)
1.学校内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45)
2.每年有网络课程或特资源通过县级以上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共享。 (48)
3.每年有10%以上的教师上传教学资源至县级以上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并共享。 (49)
三、信息素养 (51)
(一)学生发展 (51)
1.学生信息技术处理交流。 (51)
2.个人空间管理。 (53)
3.学生数字作品及获奖。 (56)
4.学生网络文明礼仪。 (58)
(二)教师发展 (59)
1.全员提升培训。 (59)
2.信息技术教研、管理。 (62)
(二)信息化领导力 (67)
四.融合创新 (74)
(一)智慧教学 (74)
1. 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备课,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90%以上。 (74)
2. 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智慧课堂学科全覆盖。 (74)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境式、体验式教学。高中能开展真实与虚拟环境互补的实验教学。 (76)
4. 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情、学情分析,推进精准化的教与学。 (77)
5. 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实现移动、泛在的个性化学习。 (77)
(二)智慧管理 (79)
1. 建有校园门户网站,信息及时更新。 (79)
2. 统一电子身份认证,实现多系统单点登录。 (79)
3. 部署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应用,实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79)
4. 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 (81)
(三)智慧服务 (81)
1. 提供免费的家校互动平台服务,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高中能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持。 (81)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课程资源、名师资源等社会公益服务。 (83)
五、支撑保障 (84)
(一)组织领导 (84)
1.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专题研究信息化工作。 (84)
2. 设有校级首席信息官。 (85)
3. 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并按计划推进实施。 (86)
二、机构人员 (88)
1. 学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 (88)
2.配备持有市级以上相关证书的专职管理人员。 (88)
3.每门学科安排1名教师,负责推进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90)
1.财政部门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91)
2.学校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新和日常运维。 (93)
3.开展校企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97)
(四)制度建设 (98)
1、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制度。 (98)
2.建立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激励制度。 (101)
六、特发展 (103)
(一)前沿探索 (103)
1.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取得成果并得到认可和推广。 (103)
3.建有创新实验室、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开展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AR/MR 等STEAM学习活动。 (107)
(二)突出成果 (110)
1.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110)
2.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111)
3.学校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有效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114)
4.学校创新应用的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宣传推广。 (116)
(三)机制创新 (117)
1、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 (117)
一、智慧环境
(一)校园网络
1.宽带网络校校通,千兆进校、百兆进班。
班级千兆到桌面1
班级千兆到桌面2班级千兆到桌面1
学校光纤上网(电信+网通)锐捷智能网关(实名认证系统)
2
中心机房不间断电源1中心机房不间断电源2
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1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