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阅读: 评论:0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3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动摩擦因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了解滚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反思的习惯。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的特点;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的态度;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在简单的问题中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ﻩ

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合作探究     类比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教具:摩擦力演示仪  木板  滑块  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用教具:毛刷  木块  毛巾  砂纸  木板  砝码   
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拔河比赛”
第一次力气大的男生获胜,第二次力气小的女生获胜,为什么? 
引入摩擦力
新课讲授     
一 、摩擦力
1.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可分为三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二 、静摩擦力
1 .定义:
2.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练习题:下列图中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有静摩擦力的是(    )
A                  B   C            D 
【学生活动】感受静摩擦力
拿起桌上的毛刷,放在手心,轻推毛刷,观察毛刷形状的变化,感受静摩擦力,并描述静摩擦力的方向。
3.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止的物体可能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静摩擦力。
4.大小:
老师演示:用教具演示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结论:
(1)当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记为Fmax ;
(2)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   0<f≤Fmax 。
三 、滑动摩擦力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之预习学案三滑动摩擦力。
1 .定义:
2 .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

本文发布于:2023-05-05 12: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8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摩擦力   学生   物体   方向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