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动摩擦因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了解滚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反思的习惯。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的特点;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的态度;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在简单的问题中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ﻩ
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合作探究 类比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教具:摩擦力演示仪 木板 滑块 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用教具:毛刷 木块 毛巾 砂纸 木板 砝码
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拔河比赛”
第一次力气大的男生获胜,第二次力气小的女生获胜,为什么?
引入摩擦力
新课讲授
一 、摩擦力
1.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可分为三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二 、静摩擦力
1 .定义:
2.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练习题:下列图中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有静摩擦力的是( )
A B C D
【学生活动】感受静摩擦力
拿起桌上的毛刷,放在手心,轻推毛刷,观察毛刷形状的变化,感受静摩擦力,并描述静摩擦力的方向。
3.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止的物体可能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静摩擦力。
4.大小:
老师演示:用教具演示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结论:
(1)当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记为Fmax ;
(2)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 0<f≤Fmax 。
三 、滑动摩擦力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之预习学案三滑动摩擦力。
1 .定义:
2 .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