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
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电气化铁路中高速铁路的安全高效运行对整个铁路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接触网系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部分。作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之一,接触网系统的性能以及装置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接触网是铁路系统中一条特殊的供电线路,架设在沿铁路线上空,主要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腕臂支柱以及辅助构件等组成。
3.其中,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等连接零部件;支持装置包括腕臂结构、绝缘子及其它必备的连接零件等,主要用以支撑接触悬挂;定位装置则包括定位管、
定位器、定位器线夹以及连接零部件,用来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以保证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接触线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使得接触线与受电弓不会脱离。通过定位管和定位器将接触线拉向支柱侧的定位方式称为正定位,而远离支柱侧则为反定位。现有技术中,腕臂结构复杂,在保证承载强度的同时,不能实现快速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结构简单,大幅度减少了整体用连接结构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稳定支撑。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包括位于腕臂支柱上的平腕臂和斜腕臂,
所述斜腕臂的一端通过腕臂
连接器连接在平腕臂上,其中部的第一支撑连接器通过腕臂支撑连接在平腕臂的第二支撑连接器上,所述第一支撑连接器的下端与水平定位管连接,所述定位管另一侧定位支座的上方通过定位管支撑与腕臂连接器的下方连接,所述定位支座下方两侧的定位器与定位管中部第三支撑连接器下方连接;
6.所述定位管支撑、所述定位管、所述斜腕臂之间形成钝角三角形,所述腕臂支撑、所述平腕臂、所述斜腕臂之间形成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三支撑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定位支座的内侧。
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连接器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上部均设有与腕臂支撑连接的第一吊耳,其中部均设有弧形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下侧均设有第一固定孔;
8.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设有与第二连接座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方设有向内凸的弧形第一凸块。
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设有与定位管连接的第一钩体,所述定位管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钩体闭合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环。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连接器和第三支撑连接器均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三连接座和
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的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下端设有第二吊耳。
11.优选的,所述定位支座包括第五连接座和第六连接座,所述第五连接座和第六连接座的第三连接部下方分别设有向外设置的结构对称的连接腿,其上方设有与定位管支撑连接的第三吊耳,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孔,所述连接腿自上而下的尺寸依次缩小,其末端设有与定位器连接的第二钩体,所述定位器的一端设有与第二钩体闭合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环。
12.优选的,所述腕臂连接器包括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所述第七连接座的上方设有与承力索座连接的增高柱,所述增高柱的下方设有与第八连接座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增高柱的内侧设有条形通孔;
13.所述增高柱上方中部的孔内贯穿有承力索座的螺柱,所述承力索座的上方设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两侧设有与承力索座两侧凹槽对应的凸起,所述承力索座的内侧设有与承力索连接的双固定槽。
14.优选的,所述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的下方设有分别与定位管支撑、斜腕臂连接的双耳,所述双耳的中部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的第四连接部的上下侧设有第四固定孔。
15.优选的,所述定位器的杆体中部为向上凸的平滑结构,其另一端设有与防风线连接的凸出的第四吊耳。
16.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的外侧均设有加强层,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外侧均设有加强筋,所述通孔内侧的中部也设有加强筋。
1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上下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电连接线的孔。
18.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结构简单,大幅度减少了整体用连接结构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稳定支撑。
1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第一支撑连接器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第二支撑连接器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腕臂连接器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定位支座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定位器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中腕臂连接器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腕臂支柱;2、平腕臂;3、斜腕臂;4、腕臂支撑;5、定位管支撑;6、加强层;7、加强筋;8、缺口;
29.10、第一支撑连接器;101、第一连接座;102、第二连接座;103、第一吊耳;104、第一连接部;105、第一固定孔;106、第一钩体;107、第一凸块;108、第一卡槽;
30.11、第二支撑连接器;111、第三连接座;112、第四连接座;113、第二连接部;114、第二固定孔;115、第二吊耳;12、第三支撑连接器;
31.13、腕臂连接器;131、第七连接座;132、第八连接座;133、增高柱;134、第二卡槽;135、通孔;136、第四固定孔;137、双耳;138、第四连接部;
32.14、承力索座;141、压块;142、凸起;
33.15、定位支座;151、第五连接座;152、第六连接座;153、第三连接部;154、连接腿;155、第三固定孔;156、第二钩体;157、第三吊耳;
34.16、定位管;161、第一连接环;
35.17、定位器;171、第二连接环;172、第四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37.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8.如图所示,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包括位于腕臂支柱1上的平腕臂2和斜腕臂3,腕臂支柱1为平腕臂2和斜腕臂3提供支撑。斜腕臂3的一端通过腕臂连接器13连接在平腕臂2上,腕臂连接器13实现斜腕臂3一端的稳定连接。斜腕臂3中部的第一支撑连接器101通过腕臂支撑4连接在平腕臂2的第二支撑连接器11上,通过腕臂支撑4实现斜腕臂3和平腕臂2之间的稳定连接,从而保障斜腕臂3、平腕臂2的稳定支撑。
39.第一支撑连接器101的下端与水平定位管16连接,实现定位管16一端的固定。定位管16另一侧定位支座15的上方通过定位管支撑5与腕臂连接器13的下方连接,定位管支撑5实现定位管16另一端的固定,从而实现定位管16两侧的稳定,保证双承双导的稳定连接。
40.定位支座15下方两侧的定位器17与定位管16中部第三支撑连接器12下方连接,通过定位支座15与第三支撑连接器12实现定位器17的稳定连接。第三支撑连接器1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定位支座15的内侧,实现接触线的有效向外牵扯,从而均衡列车振动带来的影响。
41.定位管支撑5、定位管16、斜腕臂3之间形成钝角三角形,保证在列车通过带来的高频振动时的定位管稳定。腕臂支撑4、平腕臂2、斜腕臂3之间形成直角三角形,保证斜腕臂3的位置固定,从而实现定位管16的稳定性。
42.第一支撑连接器10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101和第二连接座102,第一连接座101和第二连接座102的中部均设有弧形的第一连接部104,第一连接部104实现在斜腕臂3上的稳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04的上下侧均设有第一固定孔105,通过第一固定孔105实现第
一连接部104之间的稳定连接。第一连接座101和第二连接座102的上部均设有与腕臂支撑4连接的第一吊耳103,第一吊耳103实现腕臂支撑4的连接。
43.第一连接部104的上方设有向内凸的弧形第一凸块107,第一凸块107实现第一连接部104之间的紧密连接。并且,为腕臂支撑4的固定提供空间。第一连接座101的下方设有与第二连接座102对应的第一卡槽108,保证第二连接座102的稳定连接,进一步提高其承载强度。第一连接座104的下方设有与定位管16连接的第一钩体106,通过第一钩体106实现与定位管16的连接。定位管16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钩体106闭合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环161,通过第一连接环161与第一钩体106的连接实现定位管16与第一连接座104之间的稳定连接。
44.第二支撑连接器11与第三支撑连接器12的结构相同,第二支撑连接器11用于腕臂支撑4连接在平腕臂2上,第三支撑连接器12用于定位器17一端防风线连接在定位管16上。第二支撑连接器11与第三支撑连接器12均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三连接座111和第四连接座112,第三连接座111和第四连接座112的上下方设有第二固定孔114,通过第二固定孔114实现第三连接座111与第四连接座112的稳定连接。第三连接座111和第四连接座112的第二连接部113下端设有与腕臂支撑4连接的第二吊耳125,通过第二吊耳125实现腕臂支撑4或防风线的稳定连接。
45.定位器17的杆体中部为向上凸的平滑结构,提高整体的承载强度和弹性。定位器17另一端设有与防风线连接的凸出的第四吊耳172,第四吊耳172实现防风线的固定。
46.腕臂连接器13包括第七连接座131和第八连接座132,第七连接座131和第八连接座132的第四连接部138的上下侧设有第四固定孔136,通过第四固定孔136实现第七连接座131和第八连接座132的稳定连接。第七连接座131和第八连接座132的下方设有分别与定位管支撑5、斜腕臂3连接的双耳137,双耳137实现定位管支撑5与斜腕臂3的稳定连接。双耳137的中部设有弧形槽,保证定位管支撑5、斜腕臂3稳定连接时的自由运动,便于快速安装,操作方便。
47.另外,腕臂连接器还可以为图7所示结构,其中,不包括增高柱,其他结构均相同。
48.第七连接座131的上方设有与承力索座14连接的增高柱133,根据地势的情况,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高了整体的高度,提高承力索的高度,防止过度下压造成事故。增高柱133的下方设有与第八连接座132对应的第二卡槽134,实现第八连接座132稳定连接在第七连接座131内。增高柱133的内侧设有条形通孔135,通孔135内侧的中部设有加强筋7,加强筋7提高了整体的承载强度。
49.增高柱133上方中部的孔内贯穿有承力索座14的螺柱,通过螺柱实现承力索座14、压块141的固定。承力索座14的上方设有压块141,压块141的两侧设有与承力索座14两侧凹槽对应的凸起142,通过压块141与凸起142实现承力索的位置固定。承力索座14的内侧设有与承力索连接的双固定槽,保证承力索的稳定连接。
50.定位支座15包括第五连接座151和第六连接座152,第五连接座151和第六连接座152的第三连接部153下方分别设有向外设置的结构对称的连接腿154,第三连接部153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孔155,通过第三固定孔155实现第五连接座151、第六连接座152的稳定连接。同时,连接腿154实现定位器17的连接。连接腿154自上而下的尺寸依次缩小,保证连接腿的弹性,防止硬性过大,不能有效缓冲高频振动。连接腿154的末端设有与定位器17连接的第二钩体156,定位器17的一端设有与第二钩体156闭合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环171,通过
第二钩体156与第二连接环171实现定位器17与连接腿154的稳定连接。第三连接部153的上方设有与定位管支撑5连接的第三吊耳157,为定位器17的稳定固定提供保证。
51.第一固定孔105、第二固定孔114、第三固定孔124、第四固定孔136的外侧均设有加强层6,保证各个固定孔的承载强度。第一连接部104、第二连接部113、第三连接部123、第四连接部138的外侧均设有加强筋7,加强筋7进一步提高其承载强度。
52.第一连接环161、第二连接环171的上下侧设有缺口8,缺口8便于第一连接环161、第二连接环171快速卡入钩体中。第二连接环171的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电连接线的孔,实现电连接线的稳定固定。
53.本实用新型的腕臂结构,在反定位结构中通过向腕臂支柱1外侧牵扯接触线、导线,使得定位器承受较大的力。在列车运行时引起的高频、高强度振动环境下,定位器17还需要保证其稳定。在此过程中,与定位管16上第一连接环161连接的第一钩体106缓冲部分振动,并且定位管支撑5通过在定位支座15、腕臂连接器13内微旋,缓冲部分列车运行时引起的上下振动。
54.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结构简单,大幅度减少了整体用连接结构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稳定支撑。
5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腕臂支柱上的平腕臂和斜腕臂,所述斜腕臂的一端通过腕臂连接器连接在平腕臂上,其中部的第一支撑连接器通过腕臂支撑连接在平腕臂的第二支撑连接器上,所述第一支撑连接器的下端与水平定位管连接,所述定位管另一侧定位支座的上方通过定位管支撑与腕臂连接器的下方连接,所述定位支座下方两侧的定位器与定位管中部第三支撑连接器下方连接;所述定位管支撑、所述定位管、所述斜腕臂之间形成钝角三角形,所述腕臂支撑、所述平腕臂、所述斜腕臂之间形成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三支撑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定位支座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连接器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上部均设有与腕臂支撑连接的第一吊耳,其中部均设有弧形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下侧均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设有与第二连接座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方设有向内凸的弧形第一凸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下方设有与定位管连接的第一钩体,所述定位管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钩体闭合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连接器和第三支撑连接器均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三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的第二连接部的上下方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下端设有第二吊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座包括第五连接座和第六连接座,所述第五连接座和第六连接座的第三连接部下方分别设有向外设置的结构对称的连接腿,其上方设有与定位管支撑连接的第三吊耳,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孔,所述连接腿自上而下的尺寸依次缩小,其末端设有与定位器连接的第二钩体,所述定位器的一端设有与第二钩体闭合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腕臂连接器包括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所述第七连接座的上方设有与承力索座连接的增高柱,所述增高柱的下方设有与第八连接座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增高柱的内侧设有条形通孔;所述增高柱上方中部的孔内贯穿有承力索座的螺柱,所述承力索座的上方设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两侧设有与承力索座两侧凹槽对应的凸起,所述承力索座的内侧设有与承力索连接的双固定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的下方设有分别与定位管支撑、斜腕臂连接的双耳,所述双耳的中部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七连接座和第八连接座的第四连接部的上下侧设有第四固定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器的杆体中部为向上凸的平滑结构,其另一端设有与防风线连接的凸出的第四吊耳。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的外侧均设有加强层,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外侧均设有加强筋,所述通孔内侧的中部也设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上下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内侧设有用于连接电连接线的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包括位于腕臂支柱上的平腕臂和斜腕臂,所述斜腕臂的一端通过腕臂连接器连接在平腕臂上,其中部的第一支撑连接器通过腕臂支撑连接在平腕臂的第二支撑连接器上,所述第一支撑连接器的下端与水平定位管连接,所述定位管另一侧定位支座的上方通过定位管支撑与腕臂连接器的下方连接,所述定位支座下方两侧的定位器与定位管中部第三支撑连接器下方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一种反定位式接触网用腕臂结构,结构简单,大幅度减少了整体用连接结构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稳定支撑。保证了稳定支撑。保证了稳定支撑。
技术研发人员:
陈永强 皋金龙 周玉杰 梁勇 张磊明 陈永涛 邵新亮 陈冬杰 孙立伟 张浩 孙丹阳 孙明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保定朝雄电气化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2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