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1510543725.X
  • 20150828
  • CN105205660A
  • 20151230
  • 深圳市泰久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陈龙军
  • G06Q20/32
  • G06Q20/32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保税区市花路8号和合大厦T8旅游创意园2楼201
  • 广东(44)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麦小婵;郝传鑫
摘要
本发明及移动支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客户端向银行提出将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进行绑定的申请;银行对绑定的申请进行验证;银行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绑定后生成消费凭证,并发至客户端;客户端通过消费凭证进行消费,本发明公开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通过客户端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进行绑定,将银行卡虚拟化,合二为一,使用时只需扫描图形即可进行支付,实现无卡支付的功能,且用户申请的图形支付信息在未被注销的前提下,可以重复的进行使用,无需再次提交。
权利要求

1.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客户端向银行提出将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进行绑定的申请;

S2,银行对绑定的申请进行验证,验证成功进入S3,验证不成功则发送消息通 知客户端验证不成功;

S3,银行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绑定后生成消费凭证,并发至客户端;

S4,客户端通过消费凭证进行消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客户端通过图形支付系统向银行提出申请,图形支付系统根据客户端银行卡 的信息,向发卡银行提出绑定申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银行通过客户端预留的电话或验证信息或密码,对客户端的申请进行验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银行验证成功后,把信息反馈给图形支付系统,图形支付系统将该信息传达 至电子凭证平台,由电子凭证平台生成一个与用户银行卡信息绑定的消费凭证, 并下发至客户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费凭证生产后,电子凭证平台通过短信或App应用程序发送到客户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费凭证能通过扫码设备识别出消费凭证中隐藏的银行卡支付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扫码设备为苹果IOS系统、安卓系统或塞班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客户端未对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解除绑定之前,消费凭证可以不断重复使 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移动设备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消费凭证为二维码或消费验证码。

说明书

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 付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超市、商场等地方购物,主要还是通过刷银行卡或者现金进行 支付,为此人们在销售点购物时,需要随身携带钱包或者银行卡,而一旦遗忘或 者丢失,则难以在销售点购买商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成为了日常生 活中广泛应用的支付方式,常见的电子支付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线上支付, 而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方式,无法将用户支付的金额及时到账,这对 于在超市、商场等使用该种支付方式对商家极为不便,并且一旦被他人窃取支付 平台账户信息以及支付密码,将对用户账户造成威胁。

而传统的二维码移动支付是将具有消费额度的消费申请与二维码相结合生 成一张具有固定消费额度的二维码信息,如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号: 201410059613.2,名称为一种基于二维码实现电子银行卡支付的方法的发明专 利,该专利如需进行不同额度的消费,用户则需要再次提交申请,整体的支付程 序变得繁琐,这将大大的增加人们排队等待买单的时间,极大影响消费者的消费 满意度。

因此,提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实为必 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依托二 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 卡支付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客户端向银行提出将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进行绑定的申请;

S2,银行对绑定的申请进行验证,验证成功进入S3,验证不成功则发送消息通 知客户端验证不成功;

S3,银行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绑定后生成消费凭证,并发至客户端;

S4,客户端通过消费凭证进行消费。

进一步的,所述客户端通过图形支付系统向银行提出申请,图形支付系统根 据客户端银行卡的信息,向发卡银行提出绑定申请。

更进一步的,所述银行通过客户端预留的电话或验证信息或密码,对客户端 的申请进行验证。

进一步的,所述银行验证成功后,把信息反馈给图形支付系统,图形支付系 统将该信息传达至电子凭证平台,由电子凭证平台生成一个与用户银行卡信息绑 定的消费凭证,并下发至客户端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消费凭证生产后,电子凭证平台通过短信或App应用程 序发送到客户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消费凭证能通过扫码设备识别出消费凭证中隐藏的银行卡支 付信息。

更进一步的,所述扫码设备为苹果IOS系统、安卓系统或塞班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客户端未对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解除绑定之前,消费凭证可以 不断重复使用。

更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设备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进一步的,所述消费凭证为二维码或消费验证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公开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通过手机客户端 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信息进行绑定,将银行卡虚拟化,合二为一,使用时只需扫 描二维码即可进行支付,实现无卡支付的功能。

(2)本发明公开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客户端申请二维 码的图形信息在未被注销的前提下,可以重复的进行使用,无需再次提交生成二 维码的申请。

(3)本发明公开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操作简单,使用 安全可靠。

(4)本发明公开的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能有效的缩短用 户支付商品的时间。

图中,图1为本发明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一种 依托二维码技术实现无卡支付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客户端向银行提出将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进行绑定的申请;

S2,银行对绑定的申请进行验证,验证成功进入S3,验证不成功则发送消 息通知客户端验证不成功;

S3,银行将银行卡与图形支付绑定后生成消费凭证,并发至客户端;

S4,客户端通过消费凭证进行消费。

在本发明中,客户端通过图形支付系统向银行提出申请,图形支付系统根据 客户端银行卡的信息,向发卡银行提出绑定申请。

而在本发明中,银行通过客户端预留的电话或验证信息或密码,对客户端的 申请进行验证。

在本发明中,银行验证成功后,把信息反馈给图形支付系统,图形支付系统 将该信息传达至电子凭证平台,由电子凭证平台生成一个与用户银行卡信息绑定 的消费凭证,并下发至客户端上。

其中,当消费凭证生产后,电子凭证平台通过短信或App应用程序发送到 客户端上。

在本发明中,消费凭证能通过扫码设备识别出消费凭证中隐藏的银行卡支付 信息。

在本发明中,扫码设备为苹果IOS系统、安卓系统或塞班系统。

其中,客户端未对图形支付与银行卡解除绑定之前,消费凭证可以不断重复 使用,而移动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消费凭证可以为二维码或消费 验证码。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向图形支付系统提出无卡支付的 申请,选择银行账号进行无卡支付绑定,并设置无卡支付的密码,图形支付系统 收到用户的请求后,向银行提出将该用户的图形支付信息与用户银行卡信息绑定 的申请,当银行接收到图形支付系统发出的请求后,通过用户预留的电话或验证 信息或密码,对用户的申请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银行把信息反馈给图形支付 系统,图形支付系统将该信息传达至电子凭证平台,由电子凭证平台生成一个与 用户银行卡信息绑定的二维码,并通过短信或App应用程序等方式发送到用户 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这时,用户完成无卡支付的申请工作。

当用户在商场或者超市购物结账时,打开电子凭证平台发送到智能手机或平 板电脑中的二维码,在收银台的仪上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由商场 或超市输入购物的金额,由用户确认后,再由用户输入预设的支付密码,完成支 付。

本发明通过将用户银行账户信息存与二维码图形信息相融合,实现银行卡的 虚拟化,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任何的消费场所都不需要带实体银行卡进行消费, 只需要通过手机客户端将已存储的二维码图形信息提供给卖方,卖方再通过识别 终端扫描进行支付即可,进而实现随时随地畅心所欲的无卡支付,整个流程方便 快捷安全,且此二维码图形信息在未注销的前提下,可以重复使用,无需再次提 交生成二维码的申请。

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 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22:5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6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