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培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使得学员更快掌握临床操作技能,通过模型对学员进行培训无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员实操经验的同时,以免直接操作给病人带来损害。
3.腰椎穿刺是一种用于确定脑脊液性质,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出血性疾病的医疗方法,在实施腰椎穿刺的过程中,医师需校准腰椎穿刺部位,对人体解剖学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在实际操作时,在腰椎穿刺的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屈膝姿态至预定位置,从而将腰锥穿刺部位平整裸露,以便于医师进行穿刺针的插入。在现有腰椎穿刺培训模型中,直接提供腰椎间隙供学员及医师训练,但是这不符合实际的操作过程。实际操作中,暴露腰椎间隙是能否腰椎穿刺成功的最关键环节。而现有模型难以针对此进行训练。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培训模型中,缺乏训练医生正确摆放体位这一环节,不利于学员、医师进行有效的训练,实习医师难以快速掌握腰椎穿刺技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通过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包括:
8.第一贴合件;
9.第二贴合件,所述第二贴合件与所述第一贴合件平行设置;
10.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
1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
12.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
13.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贴合件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适配;
14.所述第二贴合件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形状适配。
15.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设置有倒角部,所述倒角部用于导向所述连接件的转动角度。
16.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指针,所述指针印制在所述连接件上。
17.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贴合件上与所述连接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角度指示区,所述角度指示区上包括若干指示角度,所述指针的箭头方向与所述角度指示区上的指示角度对应。
18.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若干所述连接件平行设置。
19.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贴合件和所述第二贴合件的一侧设置有贴合部,所述贴合部用于将所述第一贴合件和所述第二贴合件固定在人体皮肤上。
20.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和所述连接件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2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和所述连接件均为柔性件。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平行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与人体皮肤贴合固定,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设置若干连接件,连接件转动设置在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上,当人体模型屈膝时,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的相对位置改变带动连接件转动,通过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的相对位置判断产生腰椎间隙,才可进行腰椎穿刺。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的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中a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26.在图1至图3中:100、第一贴合件;110、第一安装槽;111、倒角部;120、角度指示区;200、第二贴合件;210、第二安装槽;300、连接件;310、第一连接部;311、第一转轴;320、第二连接部;321、第二转轴;330、指针。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
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腰椎穿刺是一种用于确定脑脊液性质,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出血性疾病的医疗方法,在实施腰椎穿刺的过程中,医师需校准腰椎穿刺部位,对人体解剖学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在实际操作时,在腰椎穿刺的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屈膝姿态至预定位置,从而将腰锥穿刺部位平整裸露,以便于医师进行穿刺针的插入操作,在现有培训模型中,缺乏训练医生正确摆放体位这一环节,不利于学员、医师进行有效的训练。
31.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如图1所示,该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包括: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所述第二贴合件200与所述第一贴合件100平行设置;连接件300,所述连接件300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件30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贴合件100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贴合件200上。
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平行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与人体皮肤贴合固定,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设置若干连接件300,连接件300转动设置在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上,当病患屈膝时,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的相对位置改变带动连接件300转动,根据相邻连接件300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可以判断病患屈膝是否达到预定位置,从而便于医师对病患的体位作出准确判断。
3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构成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的主体,在实际设置时,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平行设置,在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若干个连接件300,连接件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转动连接,因此当第一贴合件100与第二贴合件200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带动连接件300的角度发生变化,例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沿预设角度贴合在病患的膝盖位置,例如如图2所示的样式,当病患进行屈膝时,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形成如同图1所示的位移样式,此时,医师可通过连接件300改变的角度判断病患屈膝是否抵达了预定位置,进而判断病患所处的体位是否符合进行腰椎穿刺的要求。
34.具体使用时,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贴合在人体模型的膝关节上,由于人体膝关节的两侧并不对称,因此在贴合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时,其形形态如图2所示,即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与连接件300之间呈相互倾斜的状态,此时的腰椎间隙并不能够暴露,实习医师通过观察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可以获知此状态下的腰椎间隙是关闭状态的。
35.当人体模型屈膝并形成预定体位后,贴合在膝关节上的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和连接件300之间相对转动,当人体模型屈膝至预定位置后,连接件300与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之间呈垂直状态,即图1所示的状态,此时腰椎间隙暴露,实习医师可以通过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与连接件300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获知腰椎间隙暴露时正确的模型体位,从而使实习医师能够快速积累有关腰椎间隙开、闭合状态的相关经验,从而对实习医师进行有效的训练。
36.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连接件300包括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上设置有第一转轴311,第一转轴311套设在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一贴合件100上,通过第一转轴311的转动作用,使第一连接部310能够在第
一贴合件100上自由转动;对应地,在第二连接部320上设置有第二转轴321,第二转轴321与第一转轴311相同,套设在第二连接部320和第二贴合件200上,使第二连接部320能够在第二贴合件200上自由转动。
37.更进一步地,在第一贴合件100上与第一连接部31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0,第一安装槽110的形状与第一连接部310的形状适配,第一连接部310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0上,且通过第一转轴31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部310的设置便于本实用新型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安装,由于第一安装槽110仅设置在第一贴合件100上的一侧,因此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实现防呆的效果,从而便于制作人员组装;对应地,在第二贴合件200上与第二连接部32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0,第二安装槽210的形状与第二连接部320的形状适配,第二连接部320设置在第二安装槽210上,且通过第二转轴32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320的设置与第一安装部相同,同样可实现在装置组装过程中防呆的效果。
38.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0和第二安装槽210除可实现防呆的效果外,还可实现辅助连接件300转动的效果,由于第一安装槽110和第二安装槽210均为槽体,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0和第二安装槽210上的连接件300可减小与模型皮肤的摩擦,从而实现顺利转动的效果。
3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一安装槽110和第二安装槽210上还设置有倒角部111,倒角部111将连接件300在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上可转动的角度放大,从而能够实现更广域的转动范围,以便于对人体模型屈膝的角度进行更准确的测量。
4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连接件300上还设置有指针330,该指针330通过印制的方式设置在连接件300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将该指针330设置在连接件300上的第一连接部310上,当连接件300上的第一连接部310转动时,该指针330跟随连接件300相对第一贴合件100转动一定的角度,为使该转动角度数据化,在第一贴合件100上与连接件300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角度指示区120,该角度指示区120包括若干指示角度,例如0
°
、10
°
、20
°
等等,在病患未进行屈膝时,由于膝关节两侧的不对称性,连接件300相对第一贴合件100并不垂直,连接件300上的指针330指向某一角预设夹角(该夹角根据模型膝关节转动的角度多次测量后确定),实习医师可根据此对应角度得知腰椎间隙并未开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指针330的端部设置在连接件300的边缘,因此指针330的箭头方向与角度指示区120上的指示角度对应,有效反馈角度数据。
41.而当病患的膝盖屈膝至预定位置后,连接件300与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由上述的预设夹角转动至相互垂直的状态,此时,实习医师可以判断到病患已经屈膝至预定状态,此时腰部的腰椎间隙对应处于开启状态。
42.在上述实施例中若干个连接件300是平行设置的,为保证测量更加准确,还可在若干个连接件300上均设置上述的指针330以及角度指示区120,从而做更为全面的判断。
43.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上还设置有贴合部,贴合部设置在图1所示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的反面,贴合部具有一定粘性,可采用布基贴纸进行制作,通过贴合部可将第一贴合件100和第二贴合件200稳定贴合在用户的皮肤上。
4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以及连接件300均设置在同一水
平面上,且在初始状态下,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和连接件300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在实际设置时,上述第一贴合件100、第二贴合件200和连接件300均为柔性件,采用硅胶、塑胶等材料制作,从而形成对病患膝盖部位的贴合。
4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除可用于在对需要进行腰椎穿刺的病患体位进行判断外,还主要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用,例如,通过对人体假人的膝盖部位贴合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使实习医师更为直观地观测到假人模型在不同屈膝状态下腰部各关节的伸展变化,从而为实习医师熟练掌握人体各部位以及腰椎穿刺的流程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手段。
4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中,该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包括: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所述第二贴合件与所述第一贴合件平行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平行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与人体皮肤贴合固定,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设置若干连接件,连接件转动设置在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上,当病患屈膝时,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的相对位置改变带动连接件转动,根据相邻连接件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可以判断病患屈膝是否达到预定位置,从而便于医师对病患的体位作出准确判断。
47.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包括: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所述第二贴合件与所述第一贴合件平行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件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二贴合件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形状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设置有倒角部,所述倒角部用于导向所述连接件的转动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指针,所述指针印制在所述连接件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件上与所述连接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角度指示区,所述角度指示区上包括若干指示角度,所述指针的箭头方向与所述角度指示区上的指示角度对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连接件平行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件和所述第二贴合件的一侧设置有贴合部,所述贴合部用于将所述第一贴合件和所述第二贴合件固定在人体皮肤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和所述连接件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和所述连接件均为柔性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屈膝产生腰椎间隙装置,具体包括:第一贴合件;第二贴合件,所述第二贴合件与所述第一贴合件平行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贴合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贴合件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平行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与人体模型膝盖贴合固定,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设置若干连接件,连接件转动设置在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上,当人体模型屈膝时,第一贴合件和第二贴合件的相对位置改变带动连接件转动,根据相邻连接件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可以判断人体模型屈膝是否达到预定位置,从而便于医师对人体模型的体位作出准确判断。对人体模型的体位作出准确判断。对人体模型的体位作出准确判断。


技术研发人员:

张交生 毕佳佳 黄雀兰 邓继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儿童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1.04.01

技术公布日:

2022/10/18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20:4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贴合   所述   腰椎   连接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