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1410823003.5
  • 20141225
  • CN104579283A
  • 20150429
  • 西宁共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不公告发明人
  • H03K17/94
  • H03K17/94

  •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经四路22号207室
  • 青海(63)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孙伟峰;杨林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包括555时基电路、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七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三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桥式整流电路、变压器、开关和电位器。本发明为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通过CD4017型脉冲分配器、555时基电路和多个继电器之间的电路组合,使得本发明具备在抛丸器空载时候自动断电,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555时 基电路、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 第一二极管至第七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二继 电器、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三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 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 桥式整流电路、变压器、开关和电位器,220V电压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变压 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 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 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其特征 在于:220V电压负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和抛丸器电 机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抛丸器电机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 触点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继电 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桥式 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桥式整流 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 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 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 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 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 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继 电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 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 第三引脚端连接,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二引脚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所述第 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 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 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 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和所 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 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四引脚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七引脚端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引脚端连接,所述第 七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一引脚端、所述CD4017型 脉冲分配器的第十三引脚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 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 容的第一端、所述开关的第一端、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八引脚端和所 述555时基电路的第一引脚端连接后接地,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四引 脚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555时基电路 的第三引脚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五引脚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 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 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 第五引脚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四引脚端和所述 555时基电路的第八引脚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555时基电 路的第七引脚端和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 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开关的第二端、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二引脚端、所 述555时基电路的第六引脚端和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抛丸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

抛丸机是通过抛丸器将钢砂钢丸高速抛落冲击在材料物体表面的一种处理 技术。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是更快,更有效,并可对部分保留或冲 压后的铸造过程。上世纪30年代美国公司在世界上制成第一台抛丸机。中国的 抛丸强化设备生产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仿前苏联技术。抛丸机也可用于 去除毛刺,规模和铁锈,可能会影响物体部分的完整性,外观,或定义。抛丸 机也可以针对一个部分涂层的表面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并提供一个增加涂层的 附着力表面轮廓,达到强化工件的目的。抛丸机是用来降低零件的疲劳寿命增 加不同的表面应力,增加了部件的强度,或防止微动。抛丸设备首先应用于铸 造业铸钢、铸铁件的表面粘砂及氧化皮的清除。几乎所有的铸钢件、灰铸件、玛 钢件、球铁件等都要进行抛丸处理。这不仅是为了清除铸件表面氧化皮和粘砂, 同时也是铸件质量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序,比如大型气轮机机壳在进行无 损探伤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抛喷丸清理,以保证探伤结果的可靠性。在一般铸 件生产中,抛喷丸清理是发现铸件表面缺陷如皮下气孔、渣孔以及粘砂、冷隔、 起皮等的必不可少的工艺手段。有金属铸件,如铝合金、铜合金等的表面清 理,除清除氧化皮、发现铸件的表面缺陷外,更主要的目的是以抛喷丸来清除 压铸件的毛刺和获得具有装潢意义的表面质量,获得综合效果。冶金钢铁生产 中,抛喷丸或者酸洗是保证钢铁大量生产中获得高生产率而采用的机械或化学 联合去除磷皮的一种工艺方法。硅钢片、不锈钢薄板等其他合金钢板、带的生 产中,在冷轧工序过程中必须进行退火后再进行抛丸或酸洗处理,以保证冷轧 钢板的表面粗糙度及厚度精度。抛丸机还可强化工件,根据现代金属强度理论, 增加金属内部的错位密度,是提高金属强度的主要方向。实践证明抛丸是增加 金属位错结构的行之有效的工艺方法。这对一些金属不能通过相变硬化(如马氏 体淬火等)或实现相变硬化的基础上而要求再进一步强化的工件而言,更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航空、宇航工业、汽车、拖拉机等零部件要求轻质化,但可靠 性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工艺措施就是采用抛喷丸工艺提高构件的强度和疲劳 强度。现阶段已经有了很多的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大部分电路不具备在 抛丸器空载时候自动断电的功能,造成了抛丸机的功耗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 机的自动控制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包括555时基电路、CD4017 型脉冲分配器、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二极管至 第七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二继电器、第二继 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三继电器、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第一发光二 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桥式整流电 路、变压器、开关和电位器,220V电压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 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 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220V电压负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和 抛丸器电机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抛丸器电机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 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 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与 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 桥式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 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 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 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继电 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 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 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 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CD4017型脉冲 分配器的第三引脚端连接,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二引脚端与所述第二 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 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 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 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 的负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 负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二 极管的正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四引脚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七引 脚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引脚端连 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一引脚端、所 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三引脚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 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开关的第一端、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八 引脚端和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一引脚端连接后接地,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 器的第十四引脚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 述555时基电路的第三引脚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的第十五引脚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 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 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CD4017型脉冲分配 器的第五引脚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四引脚端和 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八引脚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555 时基电路的第七引脚端和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分别 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开关的第二端、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二引脚 端、所述555时基电路的第六引脚端和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为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通过CD4017型脉冲分配 器、555时基电路和多个继电器之间的电路组合,使得本发明具备在抛丸器空载 时候自动断电,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图1是本发明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的电路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抛丸机内抛丸器电机的自动控制器,包括 555时基电路IC1、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第一电阻R1至第十一电阻R11、 第一电容C1至第五电容C5、第一二极管D1至第七二极管D7、第一继电器K1、 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1-1、第二继电器K2、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 K2-1、第三继电器K3、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3-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 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桥 式整流电路BR、变压器T、开关S和电位器RP,220V电压正极输入端分别与变 压器T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1-1的第一端、第二 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2-1的第一端和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3-1的第 一端连接,220V电压负极输入端分别与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和抛丸器 电机M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抛丸器电机M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常 开触点开关K1-1的第二端、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2-1的第二端和第三 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K3-1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的第一端与桥 式整流电路BR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的第二端与桥式整流电 路BR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桥式整流电路BR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 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桥式整流电路T3的负极输出端分别与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 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 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 一继电器K1的第一端、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二 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连 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继电器K1 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第四电阻 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第三引 脚端连接,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第二引脚端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 接,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D2 的正极和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与第 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 接地,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R7的 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五二极管 D5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 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CD4017型脉冲分 配器IC2的第四引脚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 的第七引脚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第十 引脚端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与CD4017型脉冲分配器D7的第一引脚 端、CD4017型脉冲分配器D7的第十三引脚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 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开关S的第一端、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第八引脚 端和555时基电路IC1的第一引脚端连接后接地,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 第十四引脚端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555时基 电路IC1的第三引脚端连接,CD4017型脉冲分配器IC2的第十五引脚端分别与 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第二端 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CD4017型脉冲分 配器IC2的第五引脚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555时基电路IC1的第四引脚 端和555时基电路IC1的第八引脚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555时 基电路IC1的第七引脚端和电位器RP的第一端连接,电位器RP的第二端分别 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开关S的第二端、555时基电路IC1的第二引脚端、 555时基电路IC1的第六引脚端和电位器RP的滑动端连接。

上面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 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 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 保护范围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02 01:4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5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